林风霞+刘仁庆
摘要:服务化是微利时代制造企业培育竞争优势的必然选择,也是提升中国制造业国际竞争力的有效路径。服务化不但需要在企业层面进行典型案例研究,更加需要在产业层面深入研究服务化的一般规律。目前,中国制造业服务化面临转型主体服务化能力和动力普遍不高、服务化生态环境亟待改善等瓶颈制约。为此,制造企业应结合产业产品特点、企业核心能力等来选择服务化方向和模式,并注重依托互联网推动服务模式创新;政府应进一步贯彻新发展理念、增强企业服务化转型的动力和能力、营造良好的服务化生态环境。
关键词:制造业服务化;服务化模式;企业核心能力建设
中图分类号:F424.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0751(2017)11-0031-06
随着竞争的加剧,中国制造企业面临的转型升级压力日益增大,以服务化培育差异化竞争优势成为传统制造企业摆脱经营困境的现实选择。同时,中国政府在产业层面和宏观层面也积极推动制造业服务化,早在2009年发布的《装备制造业调整和振兴规划》中就提出发展现代制造服务业,《中国制造2025》提出要积极发展服务型制造和生产性服务业,2016年出台了《发展服务型制造专项行动指南》等。在市场需求和政策利好的双重推动下,越来越多的制造企业开始了服务化的实践探索,制造业服务化在中国已经呈现加速发展态势,服务性产出呈现多样化、高级化、外包化、虚拟化等特点,服务化浪潮即将带动中国制造业由产品时代走向服务时代。服务化不但成为制造企业在微利时代提高制造效率、培育差异化竞争优势、拓展发展空间的可行路径,还是中国提升制造业竞争力、建设制造强国的有效路径。但是,中国制造业服务化理论研究与政策支持均落后于实践发展。例如,学界对制造业服务化的内涵与外延仍然存在争论,对服务化的研究仍停留在对意义、趋势的描述以及对典型模式的总结阶段,对制造业服务化一般规律的研究较少,在政府层面缺乏完善的政策支持体系,等等。理论指导和政策支持的缺失在一定程度上导致实践中制造业服务化出现盲目、保守等问题。因此,准确把握制造业服务化的内涵,深入研究制造业服务化的发展规律和存在的制约因素,对推动中国制造业转型升级和国家经济结构转换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一、对制造业服务化概念的再认识
制造业服务化现象发端于实践,自从Vandermerwe和Rada在1988年首次提出服务化概念以来,制造业服务化迅速成为国内外研究的一个热点。目前,中国学者和政府经常引用“制造业服务化”这一概念,但是,学界对“制造业服务化”内涵及外延的认识至今尚未达成一致意见,不利于对制造业服务化的研究走向深入,因此,有必要对制造业服务化概念进行重新认识。
1.目前学界对“制造业服务化”的几种诠释
第一,微观角度。Vandermerwe和Rada认为服务化(servitization)就是制造企业不再是仅仅提供物
收稿日期:2017-09-04
*基金项目:河南省政府决策研究课题重点课题“河南制造业服务化发展现状与对策研究”(2016A003)。
作者简介:林风霞,女,河南省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副研究员(郑州450002)。
刘仁庆,男,河南省科学院副研究员(郑州450002)。
品,而是以顾客为中心,提供更完整的“包”(包括物品、服务、支持、自我服务和知识),即制造企业业务服务化。国外从微观视角研究制造企业服务化的学者还有很多,如White把服务化定义为制造商由物品提供者向服务提供者转变的一个动态变化过程。目前,此类观点在中国被很多学者引用,影响很大。
第二,新業态或新制造模式角度。Burger和Lester提出服务增强型制造业概念,认为制造业需要向服务增强型制造业转变。相类似概念还有服务增强型制造、服务嵌入型制造、知识导向型制造、服务导向型制造、服务型制造、现代制造服务业等,相关研究基本上都是从制造与服务融合发展产生的新业态或制造新模式方面来研究制造业服务化问题。
第三,产业价值链角度。郭怀英从产业价值链角度,把制造业服务化定义为服务在制造业价值链中所占比重不断提高、产品附加值不断提高的动态变化过程。赵一婷和刘继国立足于迈克尔·波特的价值链理论,认为制造业服务化包含投入服务化和产出服务化。简兆权和伍卓结合“微笑曲线”理论,提出制造业服务化包括沿着“微笑曲线”两端延伸的所有服务环节。
这些不同视角的诠释,说明理论界对制造业服务化的内涵、外延尚未达成统一意见,制造业服务化是制造企业的服务化,还是制造业的服务化,或仅仅是一种新的制造模式和产业业态?制造业服务化包不包括投入服务化?这些问题都需要进一步探讨。
2.对制造业服务化内涵与外延的再认识
笔者认为,制造业服务化首先应该是产业层面的一个概念,它是服务在产业价值链中所占比重不断提高并带动制造模式、产业形态和组织结构转变的一种动态的变化过程。在微观层面上,制造业服务化直接表现为制造企业服务化,它是企业为了培育竞争优势、获得服务增值、拓展发展空间等,从以产品为中心向以服务为中心转变的过程。在宏观层面上,制造业服务化则是推进经济由工业经济向服务经济转变(即经济服务化)的重要力量。
制造业服务化应重点从产业层面研究服务化的一般规律和存在的普遍问题等。例如,根据各国制造业、各地区制造业、制造业各行业服务化的经验,归纳出服务化的发展动力、主要特征、模式路径、发展趋势等一般规律,对不同地区、不同产业的服务化发展水平进行比较;针对存在的普遍性问题制定支持性政策等。
从制造业服务化的外延看,制造业服务化涵盖价值链前端、中端和后端的所有服务活动,如客户需求调查、研发设计、库存、物流、人力资源管理、金融、法律、会计、信息服务、售后服务等,并且随着专业化分工的深化,制造业服务化还会出现新的服务业态。不管是从产业还是从企业层面,服务化都应该研究投入服务化。对企业而言,投入服务化是产出服务化的根基所在,没有服务要素投入所积累形成的研发设计、人才、管理、品牌等核心能力,向服务化转型就是一句空话,而且对是否要向客户提供某项具体服务业务,企业必须进行服务要素成本的核算。对制造业整体而言,有些企业的服务性投入本来就是另外一些企业的服务性收入,一些服务活动甚至随着分工深化逐渐从制造业分离出来,在统计上归于第三产业,因此,进行服务化投入效率分析时必然要求研究投入服务化。endprint
二、影响中国制造业服务化转型的制约因素
近年来,中国制造业服务化呈现加速发展态势,转型主体迅速增多,服务内容出现多元化、高级化、信息化、外包化等特点,服务已经成为一些企业的利润增长点。但是,与发达国家相比,中国制造业服务化仍处于起步阶段,多数企业的服务业务尚未形成利润增长点,服务业比重特别是生产性服务业比重仍然较低,全球价值链的主导者仍然是占据高附加值服务环节的跨国公司。中国制造业服务化转型面临以下多重制约。
1.制造企业服务化转型能力普遍不强
中国制造业总体上处于全球价值链低端的情况在短期内很难彻底改变,多数企业在技术、管理、品牌、营销、人才等方面尚未形成核心能力,直接影响企业服务化转型的程度和效果。例如,多数企业科技研发投入不高,没有掌握行业核心关键技术,难于提供技术服务和总集成服务。制造业服务化涉及制造、通信、信息技术、服务、管理等多学科技术和知识,需要一大批既懂制造又懂信息化管理和服务业务的复合型人才队伍。长期以来,中国制造企业在以产品生产为核心的经营模式下,人才培育模式单一,缺乏复合型人才成长的土壤,导致制造业服务化缺乏人才支撑。服务化也是企业资源与生产要素重新分配的过程,是企业利用信息技术手段和现代管理理念实现组织再造的过程,中国多数企业缺乏现代经营管理知识,资源整合能力不强,对服务化过程中出现的新问题缺乏应对能力。
2.制造企业服务化转型动力普遍不足
服务化对多数制造企业来说仍然是新事物,这些企业对服务化新业态、新模式、新业务目标市场需求情况以及现有的支持政策缺乏了解,即使有转型的需要,也很难找到合适的模式路径,因而对服务化缺乏主动探索的积极性,导致服务化方向盲目、服务化模式单一和服务化照搬经验等问题。而企业服务化转型不但短期需要投入大量资金进行渠道建设、信息化实施、技术研发、人才培育等,服务业务还面临市场风险、财务风险、企业组织变革风险等,一定程度上也造成企业对服务化的保守和观望。目前,中国多数制造企业的服务化模式单一、层次较低,大多数企业把采用电子商务进行产品销售当作服务化的主要模式,服务内容仍然主要是产品售后服务的延伸,真正通过服务创新成为利润增长点的成功企业不多。
3.制造业服务化生态环境亟待改善
良好的服务化生态不但能够激发制造企业服务化的内在动力,还能够给企业利用外部各种资源提升服务化转型能力创造条件。近几年,中国在降低服務业门槛、服务业增值税改革等方面做出了一定努力,但是,与发达国家相比,条块分割的行业管理体制、政策支持的缺失、服务化需要的基础设施与公共服务发展滞后等也说明中国制造业服务化的生态环境亟待改善。首先,条块分割的行业管理体制难以适应制造业和服务业融合发展的新趋势。随着信息技术的加速渗透,制造业服务化和服务业制造化呈现相向发展的新特点,制造业和服务业融合发展成为现代化经济体系的重要特征。但是,中国条块分割的行业管理体制决定了行业监管以及产业规划、产业政策制定中的“各自为政”,即使规划体系和政策体系在顶层设计时体现了产业融合发展的理念,规划和政策也由于部门相互推诿存在难于落实的现象。其次,服务化政策支持体系缺失,财税、金融、土地等政策“重制造业,轻服务业”的现象仍未彻底改变。长期以来,中国注重工业发展,各种优惠政策的制定也主要围绕着制造业,地方政府招商引资的目标往往是制造业的大项目。目前,政策倾斜对服务化造成的负面影响仍然存在。如服务企业在科技创新扶持、政府采购等方面处于相对弱势的地位;服务行业“轻资产”的特点决定了服务企业获得银行中长期贷款相对困难;服务业用地价格高于工业用地价格等。虽然中国政府已经认识到制造业服务化的重要性,但是服务型制造在中国被正式提出不过三年的时间,相关支持政策还比较零散。由于政策制定者对制造业服务化的内涵尚未达成一致认识,对制造业服务化的一般规律缺乏研究,对各行业、各地区服务化的特点和特殊制约因素把握不全面,系统的服务化支持政策短期内还难以出台。
三、制造业服务化的典型模式及案例分析
根据服务种类研究制造业服务化的典型模式,分别分析其发展动力、产业适用性、增值特点以及互联网背景下的模式创新,并举出典型案例,可以为制造业服务化提供经验借鉴。
1.个性化定制模式
随着同质化产品竞争的加剧以及消费理念的变革,个性化需求成为家电、家居、服装、汽车等消费品产业的发展趋势,消费者正成为生产的真正决策者和参与者。企业如果将客户的个性化需求融入到产品设计中,为客户提供量身定做的产品,将可能增加品牌附加值和客户的品牌忠诚度,从而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开辟新蓝海,实现服务增值。互联网用户的增多,给制造企业借助于物联网、云计算技术化解个性化与规模化之间的矛盾,实现客户个性化需求与规模化生产制造、智能化管理的无缝对接提供了可能。例如,河南省大信整体厨房科贸有限公司根据收集到的14365个整体厨房样式建立了整体厨房“大数据”;自主编写了大规模个性化定制软件系统,建设了自有独立服务器,利用互联网采集并对接用户个性化需求;在全国布局有1500家专卖店,7000多名驻店设计师。①通过大数据、智能设计、智能生产、智慧物流以及完善的销售渠道与驻店设计师,大信将交货周期由行业平均30天到45天控制到4天以内,在满足客户个性化需求的同时,极大地提高了服务效率。②
2.研发设计服务化模式
研发设计是控制产业链的关键环节,也是价值链上的高附加值环节,提供研发设计相关服务正在成为制造业价值创造的重要来源。研发设计服务化模式适合各行业具有技术领先优势的企业,这些企业可以在服务自身的同时,向其他公司特别是中小企业提供技术服务、工业设计、整体解决方案等业务。例如,IBM曾经是全球最大的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企业,通过出售PC、打印机、复印机等生产制造部门,并购重组咨询、软件、技术服务等业务,实现了从硬件制造向服务提供商的转变。IBM一直把研究开发作为公司首要任务,为客户提供技术服务已经成为其收入的重要来源,2016年IBM在美国获得8088项专利,仅第四季度,科技服务和云平台部门的营业收入就达到93.08亿美元。③endprint
3.供应链管理模式
随着分工的深化,一些制造企业把自身的供应链管理环节交给专业的企业来做。信息技术和智能化物流与仓储设施,也推动制造企业的供应链再造。目前,中国一些传统的物流企业、制造企业以及电商企业等,正依托互联网纷纷打造智慧供应链。例如,河南众品食业股份有限公司根据自身核心能力,把冷链物流从企业内部服务转向为第三方提供服务。2015年,众品借助于产业互联网又进一步开展供应链管理服务模式创新,通过鲜易网、冷链马甲、生鲜食品产业链和一站式温控供应链体系等发展成为智能生鲜供应链服务商,着力为合作伙伴、零售终端、消费者等提供定制研发、生鲜加工、仓储配送、供应链金融、电商等一站式解决方案,实现了由屠宰加工企业向生产性服务企业和平台型企业的转变。
4.产品全生命周期管理模式
绿色发展理念倒逼企业重视产品生命周期管理,产品生命周期管理模式也可以成为制造企业服务增值的来源,其价值创造主要体现在预测性维护、运营效率提升、库存优化、健康与安全等方面。而且,借助于网络服务平台,一些装备制造、汽车等制造企业通过远程在线监测、故障诊断、远程维护等智能产品生命周期管理服务模式,推动了服务的高效、快捷,保障了客户产品运行的安全,降低了客户的运营成本,有的企业还利用相关运行数据优化产品设计、提升生产制造效率,实现客户和企业共赢。例如,安阳方快锅炉有限公司建立了包括监测分析系统、客服服务系统、云端视频监控系统等在内的云服务系统。利用该智能云服务平台,技术人员能够24小时为客户锅炉的作业情况和性能变化提供远程在线实时监控,从而变被动维修为预防性维护,降低了锅炉运行风险,采集的锅炉运行数据还可以帮助客户进行生产决策。同时,利用用户锅炉运行大数据,企业也开发出了新的节能高效锅炉产品。
5.总集成总承包服务模式
在交通、装备、汽车、电子信息、家电等产业,单一产品越来越难于满足客户需求,制造企业需要为客户提供具有丰富服务内容的成套设备或集成产品,这种变化推动企业由产品供应商向综合性解决方案服务商转变。而且装备制造企业在出售产品的同时,还可以利用专业优势提供工程设计、规划、施工、培训、维护等工程总承包服务。总集成总承包服务模式是制造企业利用自身专业优势提升市场竞争力的重要途径。例如,西安陕鼓动力股份有限公司对产业链和配套资源进行优化整合管理,外包了大部分零部件制造业务,加强了系统集成能力建设,专注为客户提供动力成套装备系统解决方案、系统集成和工程总承包业务,新业务已经成为企业收入的重要来源。
6.信息增值服務模式
信息化的加速渗透,提升了制造业与服务业的关联性和协同性,为制造企业依托互联网、物联网、大数据等进行服务业态和服务模式创新提供了可能。智能化设计、基于互联网的个性化需求调研、在线技术支持、柔性生产、设备在线监测与维修、设备运行大数据分析、基于工业云的智慧供应链管理、电子商务平台等,都是依托互联网的服务业态创新。例如,北京小米科技有限责任公司以近乎成本价出售手机,其赢利手段主要是向超过两亿的手机用户提供米聊、游戏、视频、电商、支付、壁纸、音乐、拍照等一系列增值服务。
四、中国制造业服务化的模式选择
制造企业应加强对服务化模式的研究,增强对行业典型的服务化模式、具体模式的适用性和增值点等的认知,并针对企业自身实际对服务化典型模式和成功经验进行创新性借鉴,避免由于盲目服务化和照搬经验的服务化等导致服务化转型失败。
1.企业应选择与产业产品及客户特点相适应的服务化模式
制造业服务化的典型模式和企业服务化的成功案例告诉我们:制造企业在服务化转型过程中要选择与产业、产品、客户特点等相适应的服务化模式。由于行业与产品特点不同,服务市场的竞争情况不同,企业服务业务的着力点可能不同,适用的服务增值模式也存在很大差异。如装备制造业和服装产业服务化的切入点和服务化模式显然不同,装备行业主要提供产品全生命周期管理服务、总集成总承包服务,服装行业主要提供电子商务、个性化定制服务。不同行业的企业即使选择同样的服务化模式也可能有不同的服务增值点,如小米、大信橱柜、长安汽车虽然都以“信息增值服务示范模式”入围中国首批服务型制造示范企业名单,但其服务内容和服务增值点显著不同。同时,企业应根据不同客户提供多元化的服务业务,并分别选取合适的服务化模式与路径。例如,陕鼓动力在设计和制造环节为客户提供系统解决方案,在产品销售和售后服务过程中采用全生命周期管理模式为客户提供融资、远程监测和诊断服务等。
2.企业应根据自身核心能力选择适宜的服务业务和服务化模式
研发设计、品牌、营销、管理、人力资本等核心能力是制造企业服务化成功的根基。从制造业服务化典型模式和案例中还可以看出,同一个产业中的不同企业,由于核心能力不同,选择的服务化方向与模式可能不同。如众品和双汇同属于食品加工企业,众品主要依赖冷链物流专业服务能力发展成为智能生鲜供应链服务商,双汇主要依托品牌实力和冷链物流服务能力大力发展双汇连锁店,实现冷鲜肉的品牌化经营。依托企业核心能力服务化是企业核心能力的价值延伸和拓展,员工仍然在自己最熟悉、最擅长的领域工作,服务化的探索相对容易成功。因此,企业应以累积的核心能力作为服务业务的切入点,通过满足客户潜在需求,寻找真正能够给企业带来服务增值的业务,选择相应的服务化模式,避免服务业务的盲目化。如大信的服务化不是跨产业发展服务业,其营销网络的快速扩张依托的是强大的品牌优势和一大批驻店设计师,开展个性化定制服务依托的是自身的工业设计优势、较完善的市场网络和较高的信息化水平。
3.企业应注重服务化模式和服务业态等的创新
服务化典型模式是对该模式的一般性总结,企业服务化成功案例是特定时期、特定条件下的产物,由于企业服务化的基础条件不同、市场环境不同,这就要求企业选择服务化模式时应结合产业产品特点、服务竞争环境等进行创新性借鉴,并根据企业服务化的需要推进理念创新、技术创新、管理创新、组织创新等,避免对已有模式的简单复制与模仿。特别是随着信息技术和管理技术的发展,企业要适时推动服务业态创新和模式创新。那些服务化成功转型的企业往往注重创新,如大信橱柜的服务化模式,结合了个性化定制、供应链管理及信息服务增值等模式的特点,是对典型服务模式的创新性借鉴。endprint
五、中国加快制造业服务化的政策建议
加快服务化步伐不只是企业自身发展的需要,从满足社会消费需求结构升级、打造制造强国、增加就业等角度看,推动制造业服务化也是政府的职能所在,政府应贯彻新发展理念、增强企业服务化转型的能力和动力,营造良好的服务化环境。
1.贯彻新发展理念
第一,树立融合、协调发展理念。一是从产业融合发展的视角推动行业管理体制改革,优化调整行业管理部门职能,推动建立相互配合的行业管理体制,通过规划统筹、政策衔接、各职能部门工作统筹等构建统筹协调的规划体系和政策体系,强化规划、政策落实中的组织协调,实现制造业与服务业协同互动发展。二是从两化融合发展的视角,统筹推进信息产业发展和制造业服务化,支持企业跨界联合,实现信息化和制造业服务化、智能化的同步推进。第二,树立产业生态系统观。加快建设制造业服务化与现代金融、人力资源、科技创新、基础设施、政策环境等协同发展的健康的产业生态系统,以支撑新业态、新模式的成长和变革,进而提升制造业服务化的质量和效益。
2.着力增强制造企业服务化转型能力
第一,支持企业加大对研发设计、市场调研、渠道建设、人员培训、信息化、检验检测、仓储物流等服务性要素的投入力度,在服务本企业的同时,提高面向专业服务的研发设计、供应链管理、全生命周期管理等能力。第二,在企业核心能力难以支持服务化战略的情况下,鼓励企业通过并购重组、战略联盟、建立海外研发基地等途径快速提升核心能力和专业服务能力。第三,针对制造业服务化需要的大量复合型人才,建议在大学设置制造业服务化专业,鼓励企业加强员工的跨岗位培训,夯实制造业服务化的人才之基。第四,企业服务化是一个不断高级化的发展过程,也是持续创新的过程,政府要引导支持企业加强理念创新、技术创新、组织创新、管理创新、服务业态创新和模式创新等,使服务能力与服务化进程相匹配。
3.提升制造企业服务化转型的动力
通过多种途径提高企业服务化转型的积极性。第一,加强对经营管理人员的相关知识培训,大力宣传行业服务化典型模式和成功企业的典型经验,提升管理者对新业态、新模式、新政策等的认知,用现代管理知识提高其内部资源整合能力。第二,通过贷款财政贴息、科技投入减免税、设立服务化专项扶持资金等,降低企业服务化投入的融资风险。第三,建立统一的专业化服务市场,研究并定期发布新业态的市场竞争情况,提高企业对服务业务市场需求预期的准确性。
4.营造良好的服务化生态环境
第一,建立完善的财税、金融、土地、创新等服务化政策支持体系,鼓励有能力的企业沿着价值链向两端的服务环节延伸。如加大对制造业服务业务的政府采购力度,引导金融机构开发出基于制造业服务化特点的信贷产品。第二,从供给侧与需求端同时发力,提高服务市场的供给和需求能力。一方面,加快服务业垄断行业改革,放宽制造企业开展服务业务的准入门槛。同时,加快中小企业公共服务体系建设,搭建中小企业公共服务平台网络,协同各部门为中小企业提供综合性服务;加快科研、检测等机构的市场化改革,鼓励其提供技术研发、检测、认证、咨询等专业化服务。另一方面,引导企业改变经营理念,专注发展核心业务,分离和外包非核心业务,激发对生产性服务业的需求。第三,推动“互联网+制造业服务化”融合发展。实施“互联网+制造业”行动计划,鼓励企业依托互联网实现服务化战略转型,开展服务化模式创新。实施工业互联网重大专项工程,大力发展行业性、区域性的公共云平台,为制造业服务化提供技术支撑和平台支撑。
注释
①②杨志波、王中亚:《基于工业大数据的个性化定制研究——以河南省大信整体厨房科贸有限公司为例》,《经营与管理》2016年第10期。③《IBM第四季度净利润同比增长1%全年业绩不及2015年》,新浪网,http://tech.sina.com.cn/it/2017-01-20/doc-ifxzuswq2835431.shtml,2017年1月20日。
参考文献
[1]S.Vandermerwe and J.Rada. Servitization of Business:Adding Value by Adding Services[J].European Management Journal,1988,6(4).
[2]簡兆权,伍卓深.制造业服务化的路径选择研究———基于微笑曲线理论的观点[J].科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11(12).
[3]令狐克睿,简兆权.制造业服务化价值共创模式研究——基于服务生态系统视角[J].华东经济管理,2017,(6).
[4]李子伦,张文杰,闫开宁,等.装备制造企业服务化转型的路径模式[J].西安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2).
[5]王士龙.中国制造企业服务化可行模式研究——基于政策制定视角[J].中国市场,2017,(5).
[6]张成君,崔兴文.基于服务创新理论的服务化制造模式[J].沈阳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1).
[7]童有好.“互联网+制造业服务化”融合发展研究[J].经济纵横,2015,(10).
[8]黄群慧,霍景东.中国制造业服务化的现状与问题———国际比较视角[J].学习与探索,2013,(8).
责任编辑:澍文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