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学鹏, 孜比布拉·司马义,3*, 盛永财
(1. 新疆大学 资源与环境科学学院, 新疆 乌鲁木齐 830046;2. 新疆大学 资源与环境科学学院智慧城市与环境建模普通高校重点实验室, 新疆 乌鲁木齐 830046;3. 新疆大学 绿洲生态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新疆 乌鲁木齐 830046)
新疆城镇化与生态环境耦合协调度及其空间特征分析
赵学鹏1,2, 孜比布拉·司马义1,2,3*, 盛永财1,2
(1. 新疆大学 资源与环境科学学院, 新疆 乌鲁木齐 830046;2. 新疆大学 资源与环境科学学院智慧城市与环境建模普通高校重点实验室, 新疆 乌鲁木齐 830046;3. 新疆大学 绿洲生态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新疆 乌鲁木齐 830046)
随着新型城镇化的推进,城镇化发展过程中面临着严重的生态环境胁迫压力,开展城镇化与生态环境耦合协调度研究,对新疆的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与方法支撑.基于熵值法与层次分析法构建新疆城镇化指数和生态环境指数,然后基于耦合协调度模型定量分析新疆各地、州、市城镇化与生态环境的耦合协调度,最后分析新疆城镇化与生态环境耦合空间分布特征.结果表明:1) 2014年新疆城镇化与生态环境综合指数为0.29和0.42,总体水平较低;2) 2014年新疆14个地、州、市城镇化与生态环境发展耦合协调度在0.41~0.64之间,跨越低、中2个级别,分别占地、州、市数量的46.7%和53.3%;3) 从空间分布看,2014年新疆14个地、州、市城镇化与生态环境发展的耦合度存在地域差异性,表现为北疆优于东疆,南疆最低.
城镇化与生态环境; 耦合协调度; 协调发展类型; 空间分布; 新疆
当前我国正处于快速城镇化阶段,2014年全国城镇化率已达到54.77%;与1978年相比,城镇化率年均增长1.02%,以这样的增长率在2020年将达到65%[1].快速的城镇化建立在对资源与环境的剥夺之上,城镇人口的不断增加、城镇用地规模的不断扩张,已经对生态系统造成破坏,使得生态环境的压力进一步增大.因此,要想使得城镇化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首先需要对现状进行科学评价怎样处理城镇化与生态环境协调度,使之能更好地服务于区域社会、经济、生态的可持续发展已成为国内外学者重点关注的话题[2].本研究是对新疆城镇化与生态系统发展协调度及其空间特征的研究.19世纪末期,英国学者伊·霍华德从“田园城市”规划理论角度解释城市化与生态环境问题之间的耦合协调度.G. Grossman等[3]通过研究发现,随城市经济发展水平的逐步提高,城市生态环境逐渐趋向倒U型(即随城市经济的发展生态环境先趋于恶化,继而随着城市经济的发展,逐步改善,最后达到两者协调发展).A. Walter[4]指出要实现城镇化与生态环境耦合协调,关键要合理使用自身资源,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另外其他学者对城镇化发展与水资源、土地资源、能源资源之间关系进行了研究[5-8].国内学者对城镇化与生态环境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耦合协调度方面.王少剑等[9]认为京津冀地区城市化与生态环境交互耦合协调度呈现出S型变化曲线,协调类型从严重不协调-城市化受阻发展到高级协调-生态环境滞后类型.谭俊涛等[10]认为吉林省城镇化与生态环境耦合协调度呈持续增长趋势,中部地区城镇化水平较高,东西部地区生态环境水平高于中部地区.张晓天等[11]对山西省城市化与生态环境耦合协调度进行评价,并对发展类型进行划分.袁丹等[12]认为沿海地区城镇化与生态环境耦合协调度不仅表现在时间上的阶段性,还表现在空间上的差异性.上述研究对今后有关城镇化与生态环境关系问题的研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有关指标体系的研究方面由于学科视角与研究视角的不同,未能形成测度城镇化与生态环境关系的统一的评价指标体系[13-14].大多研究主要从城镇化和生态环境2个系统分别进行构建,城镇化多从人口、经济、空间和社会4个方面选取指标,生态环境多遵循PSR模型(压力-状态-相应),从生态环境压力、状态和响应3个方面选取指标.研究方法主要有灰色关联分析、因子分析、系统分析、耦合容量模型和回归分析等[15-17].国内对于城镇化与生态环境耦合协调度的研究内容涉及广泛、方法多样,特别是对城镇化与生态环境耦合度评价研究最为普遍.但对于二者耦合协调度及空间分布特征研究相对不足.
新疆作为干旱区生态环境极为脆弱的区域,生态环境本底较差(2014年森林覆盖率排名全国倒数第一,仅为4.2%,远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的21.6%),在城镇化快速推进过程中,原本脆弱的生态环境遭到很大程度的破坏,城镇化与生态环境不协调现象日益严重,生态系统总体处于退化状态,出现一系列的生态环境问题,如水土流失(2014年水土流失面积约为105.46×104km2,占全疆面积的63%)、土地荒漠化(新疆荒漠化土地面积约为107.15×104km2,占全疆土地面积的64.22%)、盐碱化问题、水环境污染严重(2014年新疆废水排放总量为10.27亿t)等[18].因此本文从耦合分析角度出发,以新疆14个地、州、市为研究对象,建立城镇化与生态环境评价指标体系,通过耦合协调度模型测度了新疆14个地、州、市的城镇化与生态环境综合值,并对新疆各地、州、市城镇化和生态环境耦合协调状况进行了分析.最后利用GIS软件对城镇化和生态环境耦合协调空间分异格局进行分析,对实现新疆各地、州、市城镇化与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1.1数据来源数据来自《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统计年鉴》、新疆各地州统计年鉴及《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城市、县城统计年报》.
1.2指标体系的确立为了更为准确地衡量城镇化与生态环境之间的耦合协调发展关系,在借鉴已有的研究基础之上[13-14],针对新疆各地、州、市发展实际,选取具有代表性、可得性及可比性特征的指标,分别构建城镇化子系统与生态环境子系统的综合评价指标体系(表3),从人口城镇化、经济城镇化、空间城镇化、社会城镇化4个方面选取14个基础指标衡量城镇化水平.生态环境指标体系的构建根据压力-状态-响应模型,从生态环境压力、状态和响应3方面选取10个指标表示生态环境综合水平.
1.3数据的标准化处理为消除由于量纲及数量级大小不同造成的影响,对原始数据进行标准化处理使数据之间具有无纲量性和可比性.本文采用Z-Score标准化方法对原数据进行标准化[19],公式为
1.4权重的确定在计算权重时考虑到每一种赋权法都有自身的局限性,为了降低赋权法所带来的差异性,本文应用层次分析法[20]与熵值法[21]进行权重计算,运用主观赋权与客观赋权2种方法,求其各个指标在整个指标体系中的权重,并求其平均值,在一定程度上克服了单一赋权结果与实际偏差较大的局限,使得每项指标的权重更加符合实际情况.
1.4.1层次分析法 AHP层次分析法是将与决策有关的元素分解成目标层、准则层、方案层等层次,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赋权方法,步骤如下.
(i) 根据层次结构构造成对比较矩阵,由于各指标在决策者心中所占比重不一定相同,一般采用数字1~9及其倒数作为标度来定义判断矩阵A=(aij)m×n,如表1所示.
表 1 判断矩阵标度
(ii) 计算单排序权向量并作一致性检验.计算一致性指标CI(CI=(λmax-n)/(n-1),λmax为判断矩阵最大特征根)查找一致性指标RI,计算一致性比例CR(CR=CI/RI),当CRlt;0.1时认为判断矩阵的一致性是可以接受的,否则对判断矩阵进行修正(式中CI表示一致性指标,CR表示一致性概率,RI表示维数),即当n=1,2,3,…,14时,平均随机一致性指标RI分别为:0.00、0.00、0.52、0.89、1.12、1.24、1.36、1.41、1.46、1.49、1.52、1.54、1.56和1.58.
(iii) 为统一比较标准,对所有评价指标进行标准化处理.
1≤i≤m, 1≤j≤n.
(iv) 采用加权和法计算城市化综合指数与生态环境综合指数.
i=1,2,…,n,j=1,2,…,n,
i=1,2,…,n,j=1,2,…,n,
1.4.2熵值法 采用取熵值法确定指标权重时,由于计算熵时要取自然对数,Z-Score标准化值必须为正数.因此,对标准化值进行修整,令Uij=Zij+d,其中d是一个正整数,这样就得到了一个标准化矩阵U=(u)m×n,进而计算第j个指标下第i样本指标比重Pij,则
其次计算第j项的熵值ej为
其中常数K与样本数m有关,此时令k=1/lnm.本文中有10个样本,所以m=10,则0≤e≤1,然后计算指标的效用值d=1-e,d越大,指标权重越大,第j项指标权重为
设xi(i=1,2,…,n)为城镇化指标,yj(j=1,2,…,n)为生态环境指标,则:
f2(x)为城镇化综合指数,g2(y)为生态环境综合指数.
根据前面计算得到的综合指数,分别计算2种方法下城市化综合指数的平均值F(x)和生态环境综合指数平均值G(x),则有:
F(X)=[f1(x)+f2(x)]/2,
G(y)=[g1(y)+g2(y)]/2.
1.5耦合协调度模型的构建与计算由于耦合度只能说明系统间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程度,而无法真实反映城镇化与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水平及两者的协同效应,为进一步反映城镇化与生态环境的耦合协调发展水平,进一步构造了耦合协调度模型,衡量城镇化与生态环境两大系统之间的耦合协调程度,具体计算公式[22]如下:
C={FG/[(F+G)/2]2}1/2,
T=(αF+βG),
其中,F为城镇化发展综合指数,G为生态环境发展综合指数,α和β是城镇化与生态环境的贡献份额.根据研究α和β对城市发展的贡献份额同等重要,因此2个数值都取1/2,C为城镇化与生态环境的耦合度,T为城镇化与生态环境的综合协调指数,D为耦合协调度.
1.6耦合协调类型划分为了更为科学、合理、准确地衡量城镇化与生态环境之间的协调类型,本文借鉴Li Y. F.等[23]研究成果对新疆各地、州、市城镇化与生态环境耦合协调类型进行划分,划分结果如表2所示.
2.1城镇化与生态环境综合水平评价各指标权重分析由表3从指标权重可以看出,2014年社会城镇化在城镇化综合指标体系中所占权重最大,为0.45,说明其对城镇化综合水平影响最大,其次是空间城镇化(0.21)、经济城镇化(0.19)、人口城镇化(0.15).在城镇化综合水平基础指标层中年末总人口、固定资产投资额、建成区面积、中等职业学校及以上高校在校人数是贡献最大的指标.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2014年年末总人口、固定资产投资额、建成区面积及中等职业学校及以上高校在校人数是影响新疆各地、州、市城镇化发展的主要原因.2014年生态环境响应在生态环境综合指标体系中所占权重最大,其次为生态环境状态(0.31)、生态压力要素(0.27).从具体指标看,供水总量(0.4)、用水普及率(0.49)和造林总面积(0.43)对生态环境综合水平有较高的贡献率.
表 2 城镇化与生态环境的耦合协调类型划分
表 3 城镇化与生态环境综合指标体系
2.2城镇化与生态环境的耦合协调度分析由耦合协调度模型与协调度类型划分标准,得到新疆14个地、州、市2014年城镇化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状况,如表4所示.
表 4 新疆各地、州、市城镇化与生态环境耦合协调状况
根据表4可知,2014年新疆14个地、州、市城镇化与生态环境发展耦合度,在0.41~0.64之间,跨越低、中2个级别,分别占地、州、市数量的46.7%和53.3%.说明新疆城镇化与生态环境耦合协调发展水平不高,且存在显著差异.新疆城镇化与生态环境耦合度值波动比较大,在0.46~0.96之间变动,说明各地、州、市差距明显,巴州耦合度值最大为0.96,阿勒泰地区最小为0.46,其他各地、州、市的耦合度差距不明显,说明其耦合度较强.从耦合协调度看,新疆14个地、州、市城镇化与生态环境的耦合协调度都不高,说明各地、州、市城镇化与生态环境是极不平衡的.根据耦合协调度类型划分标准可分为以下5种类型.
1) 基本协调,城镇化滞后.属此类型的有伊犁州直属县(市)、博州、喀什地区、阿克苏地区.这些地区城镇化综合指数小于生态环境综合指数,且两系统之间的差距较大.伊犁州直属县(市)、博州、喀什地区、阿克苏地区的城镇化水平都低于14个地、州、市的平均水平(0.29),其中博州的城镇化指数最低(0.22);从生态环境综合指数看,喀什地区、阿克苏地区高于14个地、州、市平均水平,其他两地州低于各地州平均水平.从两大子系统综合指数看,除伊犁州直属县(市)其他地区城镇化水与生态环境水平差距较大.总体而言,二者基本协调,应在保护生态环境的基础上不断提高城镇化水平.
2) 基本协调,生态环境滞后.乌鲁木齐市城镇化综合指数达到0.86,生态环境综合指数为0.35,城镇化综合指数远大于生态环境综合指数,在14个地、州、市中排名第一,属于基本协调,生态环境滞后型.说明乌鲁木齐市生态环境较城镇化更为滞后,生态环境成为城镇化进一步发展的阻碍因素.
3) 基本协调.属于此类型的有克拉玛依市、昌吉州、哈密地区、巴州.从城镇化与生态环境综合指数看,4个地区的城镇化综合指数都高于平均值(0.29),生态环境综合指数也比较接近各地州平均值(0.42),其中只有克拉玛依市的城镇化综合指数高于生态环境综合指数,其他3个地州都低于生态环境综合指数,但比较接近.
4) 基本不协调,城镇化受阻.主要包括塔城地区、阿勒泰地区、和田地区.从城镇化综合指数和田地区最低(0.14),其次为阿勒泰地区(0.17)、塔城地区(0.19),都远低于城镇化综合指数的平均值(0.23);从生态环境综合指数看阿勒泰地区最高(0.61),其次为塔城地区(0.54)、和田地区(0.34),其中和田地区生态环境综合指数低于平均值,其他两地区都高于14个地、州、市生态环境综合指数平均值.从3个地区内部来看,3个地区的城镇化指数都小于生态环境指数,且差距较大.
5) 基本不协调,生态环境受阻.属于此类型的有吐鲁番地区、克州.从城镇化综合指数和生态环境综合指数看二者都远低于14个地州的平均水平.城镇化发展水平较为落后,这与当地的自然条件关系比较密切,特别是气候条件,吐鲁番地区与克州是极端的荒漠气候,使得城镇化与生态环境出现不协调的局面.
2.3城镇化与生态环境耦合协调空间特征分析图1为新疆各地、州、市2014年城镇化综合水平、生态环境综合水平及其二者耦合协调度的现状.
从城镇化发展水平看,北疆城镇化水平最高,东疆高于南疆.乌鲁木齐市最高,其次是克拉玛依市,和田地区最低,城镇化发展水平区域差异较大,这主要是人口城镇化、经济城镇化、空间城镇化及社会城镇化的巨大差距引起的,也进一步反映了区域经济、社会、教育、医疗卫生、消费、就业等领域的差异;城镇化水平相对较高的地州有乌鲁木齐,昌吉州、克拉玛依、哈密地区、巴州,是工业化进程较快的区域,在城镇化与工业化相互促进下,该区域社会经济发展水平高于其他区域,且差距不断增大;同时加速了人口、资源等要素向这几个区域聚集,致使城镇化发展滞后的和田、阿勒泰等地区人口流失、产业缺乏、发展动力不足的问题更为显著.
从生态环境发展水平看,北部生态环境水平远高于南部,生态脆弱性也由北向南增强,这与南北疆所处的地理位置和自然条件有密切的关系,并不能说明北疆的生态压力比南疆小.2014年生态环境水平最高的是阿勒泰地区,主要是由于自然条件较好,以农牧业为主,并大力发展旅游业;克州最低,主要是南疆自然条件与人类活动综合作用的结果,使得区域生态环境极为脆弱.因此新疆城镇化发展中必须以资源环境的承载力为前提,特别是南疆地区,生态环境十分脆弱,必须合理确定资源承载力,优化城镇结构与布局,实现城镇化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
从耦合协调度看,北疆耦合协调度(0.55)高于东疆,南疆最低(0.5),依据耦合协调度划分标准,新疆总体处于基本协调,具体划分为北疆属于基本协调、南疆属于基本协调-生态环境滞后,东疆属于基本协调-生态环境受阻阶段.北疆耦合协调水平最高,是由于在三大区域中其社会经济最为发达,且生态环境在三大区域中也最为优越,因此总体处于基本协调阶段,但这种协调还处于低水平、不稳定阶段;东疆总体处于低协调阶段,城镇化水平略高于南疆,但仍然比较低,生态环境处于受阻阶段,严重限制了城镇化水平的提高,使得城镇化与生态环境的耦合协调度低;南疆在三大区域中属于经济社会最为落后的片区,经济发展缺乏后劲,城镇化水平极为低下,同时受自然和人为的影响,生态环境极差,并滞后于城镇化的发展,二者的耦合协调度与其他区域相比也最低.
总体来看,在未来新疆的发展当中针对不同的地区应该采取不同的发展战略,对于北疆地区而言,在注重城镇化发展的同时,应重视区域产业结构的调整与转型,实现产业优化升级,注重北疆地区生态环境的保护与改善,使北疆地区城镇化与生态环境向高级协调阶段发展;对于南疆地区与东疆地区由于受自然环境的影响生态环境比较脆弱,应加强对生态环境的保护与修复,全面整治南疆地区沙漠化、盐碱化,努力实现经济、生态与环境的协调发展.
本文运用耦合协调度模型分析了2014年新疆14个地、州、市城镇化与生态环境耦合协调发展的关系及时空分布特征,得出主要结论如下:
1) 通过主观与客观2种赋权方法,得到新疆城镇化与生态环境综合指数,从中可以看出二者发展水平总体较低且存在明显的区域差异.城镇化与生态环境发展水平最高的是乌鲁木齐与阿勒泰地区,最低的是和田地区与克州.
2) 通过耦合协调度模型研究表明,2014年新疆14个地、州、市城镇化与生态环境发展耦合度在0.41~0.64之间,跨越低、中2个级别,分别占地、州、市数量的46.7%和53.3%.说明新疆城镇化与生态环境耦合协调发展水平不高,且存在显著差异.
3) 城镇化与生态环境耦合协调度的空间分布表明,2014年新疆城镇化与生态环境耦合协调度呈现明显的区域差异.具体表现为新疆北疆地区城镇化水平最高,东疆地区城镇化水平高于南疆地区;生态环境水平空间分布呈北疆最高,其次为南疆,东疆生态环境水平最差;耦和协调度最高的为北疆,东疆次之,南疆耦合协调度极低.
[1] 国家新型城镇规划(2014—2020)[OL]. http://www.gov.cn/zhengce/2014-03/16/content_2640075.htm.2014.03.16.
[2] WANG Z B, FANG C L, CHENG S W. Evolution of coordination degree of eco-economic system and early-warning in the Yangtze River Delta[J]. J Geographical Sci,2013,23(1):147-162.
[3] GROSSMAN G, KRUEGER A. Economic growth and the environment[J]. Quarterly J Economic,1995,110(2):353-377.
[4] WALTER A. Rosenbaum Environmental Politics and Policy[M]. Washington DC:Congressional Quarterly Inc,2013.
[5] GANDY M. Rethinking urban metabolism:water space and the modern city[J]. City,2004,8(3):363-379.
[6] POUMANYVON P, KANEKO S. Does urbanization lead to less energy use and lower CO2emissions? A cross-country analysis[J]. Ecological Economics,2010,70(2):434-444.
[7] GOVINDU V. Impact of urbanization and land use changes on elimate[J]. Inter J Phys Soc Sci,2012,2(9):414-432.
[8] KIJIMA M, NISHIDE K, OHVAMA A. Economic models for the environmental Kuznets curve:a survey[J]. J Economic Dynamics and Control,2010,34(7):1187-1201.
[9] 王少剑,方创琳,汪洋. 京津冀地区城市化与生态环境交互耦合关系定量测度[J]. 生态学报,2015,33(7):2244-2253.
[10] 谭俊涛,张平宇,李静,等. 吉林省城镇化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的时空演变特征[J]. 应用生态学报,2015,26(12):3827-3834.
[11] 张晓天,刘养洁. 山西省城市化与生态环境协调度分析[J]. 山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3,27(2):80-85.
[12] 袁丹,欧向军,唐兆琪,等. 沿海地区城镇化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的时空分析[J]. 环境污染与防止,2015,37(11):100-105.
[13] FANG C L, WANG J. A theoretical analysis of interative coercing effects between urbanization and eco-environment[J]. Chinese Geographical Science,2013,23(2):147-162.
[14] WANG S J, MA H T, ZHAO Y B. Exploring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urbanization and the eco-environment:a case study of Beijing-Tianjin-Hebei region[J]. Ecological Indicators,2014,45:171-183.
[15] 郭月婷,徐建刚. 基于模糊物元的淮河流域城市化与生态环境系统的耦合协调测度[J]. 应用生态学报,2013,24(5):1244-1252.
[16] 王长建,张小雷,杜宏茹,等. 城市化与生态环境的动态计量分析:以新疆乌鲁木齐为例[J]. 干旱区地理,2014,37(3):609-619.
[17] 曾浩,邓宏兵. 武汉市城市化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定量评价与分析[J].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46(5):611-615.
[18] 祖里米热·阿不都吉力力. 西部大开发以来新疆生态环境与经济发展的协调关系研究[J]. 经济论坛,2015(12):41-45.
[19] WANG L T, ZHANG P, TAN S B, et al. Assessment of urbanair quality in China using air pollution indices(APIs)[J]. J Air Waste Management Association,2013,63(2):170-178.
[20] 张引,杨庆媛,李闯,等. 重庆市新型城镇化发展那质量评价与比较分析[J]. 经济地理,2015,345(7):79-86.
[21] 陆添超,康凯. 熵值法和层次分析法在权重确定中的应用[J]. 电脑编程技巧与维护,2009(22):19-20.
[22] 金万富,汤晓华. 福州城市化与生态环境耦合状况分析[J]. 井冈山大学学报,2010,31(6):57-61.
[23] LI Y F, LI Y, ZHOU Y, et al. Investigation of a coupling model of coordination between urbanization and the environment[J]. J Environmental Management,2012,98:127-133.
(编辑 李德华)
The Relationship and Spatial Distribution Characteristics of the Coupling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between Urbanization and Eco-environment in Xinjiang
ZHAO Xuepeng1,2, ZIBIBULA Simayi1,2,3, SHENG Yongcai1,2
(1.CollegeofResourcesandEnvironmentalSciences,XinjiangUniversity,Urumqi830046,Xinjiang;2.KeyLaboratoryofIntellectualizingCityandEnvironmentalModeling,XinjiangUniversity,Urumqi830046,Xinjiang;3.KeyLaboratoryofOasisEcology,MinistryofEducation,XinjiangUniversity,Urumqi830046,Xinjiang)
With the advance of new urbanization, the development process of urban ecological environment is facing serious stress, development of urbanization and ecological environment coordination degree research, provide theory and method support for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Xinjiang. The construction of ecological environment index and the urbanization index of Xinjiang were evaluated using entropy method and 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 Then, a quantitative analysis was conducted to find out the coupling coordinative relationship of urbanization and eco-environment, based on the coupled coordination degree model. Finally, the spatial distribution characteristics of the coupling between urbanization and eco-environment was analyzed. The results show that: 1) The comprehensive index of urbanization and eco-environment in Xinjiang in 2014 was 0.29 and 0.42, the overall level was low. 2) The coupling degree of urbanization and eco-environment in 14 regions in Xinjiang was ranged from 0.41 to 0.64, showed the trend of medium and low levels, account for 46.7% and 53.3% respectively among 14 regions. 3) The spatial distribution of the coupling degree of urbanization and eco-environment in 14 regions in Xinjiang showed regional differences. the northern region of Xinjiang had the highest value, while the southern region had the lowest.
urbanization and eco-environment; coupling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type; spatial distribution; Xinjiang
K901
A
1001-8395(2017)06-0831-08
10.3969/j.issn.1001-8395.2017.06.020
2016-09-07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40861006和41661036)
*通信作者简介:孜比布拉·司马义(1962—),男,教授,主要从事城市发展与城市规划的研究,E-mail:zibibula32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