菲律宾蛤仔白斑马蛤
水产养殖新品种
农业部第2515号公告公布了经第五届全国水产原种和良种审定委员会审定通过的团头鲂“华海1号”、黄骨鱼“金鳞1号”等14个水产新品种。为推广优良品种,提高养殖效率,本刊将分期刊登这些品种的繁殖及养殖技术。
(一)培育背景
菲律宾蛤仔(Ruditapes philippinarum)是我国四大养殖贝类之一,年产量约300万t,占世界总产量的90%,单种产量在我国养殖贝类中最高。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国内外市场均供不应求,市场潜力巨大。但目前养殖的蛤仔均为野生或野生到家化的过度群体,基因型不稳定。缺乏人工培育的高产、抗逆品种是制约产业可持续发展的瓶颈之一。
美观的壳色会给人视觉上的享受,更易获得消费者喜爱。海洋双壳类贝壳的颜色过去仅被作为分泌产物而一直被忽视。事实上双壳类贝壳的颜色不仅与它们的生态和行为有关,还与其生长、存活等经济性状有关。以往人们认为, 蛤仔的壳面颜色和花纹杂乱,没有规律。闫喜武等从2002年开始对不同地理群体蛤仔的壳色进行系统研究,发现斑马蛤存活率高,白蛤生长快,二者的杂交子代“白斑马蛤”在生长、存活方面有明显的杂种优势,其壳面有斑马花纹,左壳背缘有一条纵向深色条带,壳面特征可以稳定地遗传。
此外,北方蛤仔土著群体由于味道鲜美,因此更受消费者青睐,市场价格也更高。如辽宁土著蛤仔售价17元/kg,南方移养蛤仔8元/kg~10元/kg,二者相差近1倍。在国际市场,北方土著蛤仔出口价格比南方移养蛤仔高三分之一以上。同时,与南方移养蛤仔相比,土著群体适应北方海域条件,抵御冬季低温冰冻能力强,养殖风险小。因此,通过辽宁蛤仔土著群体不同壳色品系间杂交及群体选育方法培育壳面花纹美观、生长快的菲律宾蛤仔“白斑马蛤”养殖新品种,对于降低养殖风险,提高商品价值,提升蛤仔产品国际市场竞争力,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新品种特征和优良性状
1.白斑马蛤为辽宁土著蛤仔,壳色美观,壳面具有斑马花纹,左壳背缘有一条纵向深色条带,花纹间背景为白色,壳面特征可稳定遗传。
2.在相同养殖条件下,与普通菲律宾蛤仔相比,白斑马蛤平均壳长提高了16.5%以上,鲜重提高了37.0%以上,产量提高40%以上。
3.在冬季低温-2℃条件下,白斑马蛤越冬存活率为64.5%,而对照组越冬存活率为31.0%。
(一)亲本选择与培育
室内全人工育苗分常温和控温(升温)两种。根据北方地区的气候特点,为了缩短“白斑马蛤”的养殖周期,可在控温条件下人工促熟,进行提早繁育。在辽宁,可从4月初开始,山东、河北可从3月中旬开始。
选取菲律宾蛤仔“白斑马蛤”作为亲本,年龄1龄以上,外观规整,无破损或畸形。
室内常温育苗时,在繁殖期到来之前,对亲贝进行挑选,定期解剖观察,当个别精子活跃时移到室内继续暂养3天~5天,然后进行催产。
控温育苗时,用锅炉升温。将亲贝装于扇贝笼或网箱中吊养,或装在网袋中平放于池底,密度5kg/m3。每天全量换水2次,拣出死贝,清理池底粪便和污物。投饵以新月菱形藻等硅藻为主,附以小球藻;代用饵料为螺旋藻粉、蛋黄等。每天投喂2次~6次,不同水温投喂次数不同,单胞藻投喂量以3h吃清为宜。24h连续充气。亲贝入池后需在自然水温条件下暂养3天~5天后开始升温。升温幅度和促熟时间根据性腺发育程度而定。一般日升温幅度为1℃;当水温升至17℃~19℃时不再升温。经30天左右,性腺可以发育成熟。
(二)人工繁殖
亲贝催产方法很多。其中阴干8h、升温3℃~5℃、流水刺激是常用方法。受精卵孵化密度为30个/mL~50个/mL,孵化时间根据水温不同为16h~26h,担轮幼虫一般5h出现。孵化期间微量充气。选育前1h停气,用300目筛绢选育。
(三)苗种培育
1.幼虫培育
D形幼虫培育密度5个/mL~10个/mL。培育期间微充气,每天换水两次,每次1/2。每3天倒池一次。幼虫饵料以金藻为主,第1天投喂一次,第2天二次,以后每天四次,幼虫培育期间每天最低投饵量0.5万细胞/mL,最高投饵量2万细胞/mL。随着幼虫生长,及时更换不同网目换水网箱,调整幼虫密度。换水网箱由300目逐渐过渡到120目,幼虫密度由5个/mL~10个/mL调整为下潜之前的2个/mL~4个/mL。根据水温的不同,幼虫浮游期为15天~20天,壳长约210µm以上时大部分出足下潜,变为匍匐幼虫。
2.采苗方法及稚贝培育
(1)采苗方法
采苗方法为无附着基采苗。
(2)稚贝培育
从幼虫下潜到完成变态(指出现次生壳)需4天~8天。变态后,经20天~30天的培育,当稚贝壳长达600µm以上时,转到室外土池进行中间育成。稚贝培育期间,除金藻外,适当增加小球藻投喂量。
3.稚贝越冬
分室内和室外两种方式。
(1)室内越冬
可在温室大棚或冬天闲置不用的育苗室中进行。优点是水温高,敌害少,成活率高。如在温室大棚中,越冬期水温比室外土池平均高5℃左右,成活率达90%以上。另外,除12月下旬到2月上旬这段时间外,室内水温可达8℃以上,在人工投饵的条件下,稚贝壳长日生长速度可达20µm左右。室内越冬适用于秋季培育的小苗。
(2)室外越冬
在室外土池进行。优点是费用低,管理简便。缺点是水温低,敌害多,成活率较低。
4.中间育成
(1)播苗密度和规格
壳长1.5mm左右的苗种放养密度为3万/m2~5万/m2,1.0cm左右苗种放养密度为1000个/m2~3000个/m2。为便于收获,可将苗种拌砂后放在70目的网上。
(2)中间育成的管理
包括定期注排水、追肥、清除敌害、监测水质、观察生长情况等。
(3)海上网袋法中间育成
当稚贝壳长达6 0 0µm左右时,转入8 0目网袋,网袋规格20cm×20cm,挂于海区浮筏进行中间育成。
(一)健康养殖(生态养殖)模式和配套技术
1.适宜养殖的条件要求
(1)养成区的基本条件
应选择风平浪静,潮流畅通并有淡水注入的内湾平坦的浅海滩涂或海水池塘,底质以砂泥底或泥砂底为宜。海水比重在1.015~1.025之间。
(2)养殖方式
浅海滩涂养殖或海水池塘养殖
2.主要养殖模式配套技术
应视苗种规格、收获时间、成本及养殖区敌害、饵料等情况确定合理的播苗时间和密度。在黄、渤海区,苗种规格为0.7cm以上,放养密度控制在2000个/m2~4000个/m2。
(二)主要病害防治方法
1.弧菌病
病原为一种弧菌,简称VTP。该细菌在海水中存活时间很短,但其密度达0.2个/mL即可发病。虽然在成体也检测到该菌的存在,但并不发病,该病主要危害浮游幼虫和稚贝。在苗种繁育过程中,使用大蒜在幼虫和稚贝期全池泼洒4mg/L~8mg/L具有很好的防治效果。
2.帕金虫病
帕金虫( P e r k i n s u s m a r i n u s)属于原生动物门中的顶复门 (Apicomplexa)、帕金虫纲(Perkinsea)、帕金虫目(P e r k i n s i d a)、帕金虫科 (Perkinsidae)、帕金虫属(Perkinsus)。在我国,根据该病原属名 Perkinsus 音译成帕金虫。
帕金虫能够破坏宿主的防御系统,大量繁生,造成宿主死亡。黄海沿岸水域蛤仔近些年的大批死亡与帕金虫有关,个体大的比个体小的死亡严重;潮下带的比潮上带的死亡重;养殖密度大的海域比养殖密度小的死亡严重。在死亡之前,大部分蛤仔上升到滩面,贝壳张开而死。
影响帕金虫病害流行的生态因子主要有温度和盐度。在高于 20 ℃水温下,帕金虫迅速繁殖。帕金虫生存繁殖适宜盐度范围为 24~30,盐度为 36 时,不能繁殖。目前帕金虫病尚无有效的防治方法。根据其生态特点可考虑降低养殖密度、通过换区养殖改变水温和盐度等加以控制。
3.复殖吸虫病
目前报道的蛤仔体内寄生的复殖吸虫有3种。分别为Bacciger harengulae以及棘口科(Echinostomatidae)的A. tyosenense Yamaguti, 1939和穴科(Fellodistomidae)肛居吸虫Proctoeces orientalis n. sp.。复殖吸虫大多寄生在蛤仔宿主的生殖腺中,轻者导致蛤仔宿主的生殖腺遭到严重的破坏影响其生殖能力,影响产品品质,重者甚至可直接导致蛤仔的大规模死亡。肉眼观察,未寄生胞蚴的蛤仔生殖腺部位为乳白色,且非常饱满;寄生胞蚴的蛤仔生殖腺部位为淡粉色至橙色,且相对较瘦。目前复殖吸虫病尚无有效的防治方法。通过降低养殖密度以及对亲贝进行检验、检疫可加以预防控制。
4.敌害
养成期主要敌害有:虾蟹、螺类(包括脉红螺、扁玉螺、泥螺等)、海葵、海星、鱼类(主要有虾虎鱼和鲽科鱼类)、鸟类(主要是海鸥和海鸭)等。海区养成阶段的敌害主要采用人工清除法。
育种单位:
大连海洋大学
地址:大连市沙河口区黑石礁街52号
邮编:116023
联系人:闫喜武
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
地址:青岛市南海路7号
邮编:266071
联系人:张国范
种苗供应单位:
大连海洋大学
地址:大连市沙河口区黑石礁街52号
邮编:116023
联系人:闫喜武
电话:13941127018
(闫喜武 霍忠明 张跃环 杨凤 张国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