味蕾上的宾川

2017-12-14 06:16张旗
大理文化 2017年11期
关键词:宾川腌菜葡萄

●张旗

味蕾上的宾川

●张旗

葡萄美酒自家酿

宾川是大理著名的水果之乡,葡萄产量是水果产量中比较高的一种。自酿葡萄美酒算是宾川饮品中的一绝,到宾川游玩的朋友一定不可错过。

十几年前,余表弟请我吃饭。在他岳母家。余表弟约我喝酒。我说,我不会喝酒,余表弟说,不会喝酒不要紧,这个酒,不会喝酒的人也可以喝,酒精度不高,你尝尝嘛!他说,这是他岳母自家酿的葡萄酒。

余表弟不由分说,给我满上了一大杯。深红色的酒浆,颜色和质地有点像可乐,馥郁的葡萄甜香里冲起了一股扑鼻的酒香,让人确信,这实实在在是葡萄酒,并非不含酒精的碳酸饮料。盛情难却,我喝了一口,嗯,甜呵,跟喝糯米酿的甜白酒汁似的,只是酒味比甜白酒醇厚。一大杯喝下去了,让我这个不喝酒的人两颊潮红,还有了些微醺,唇齿间留下了葡萄芬芳的香甜。这自家酿的葡萄酒,其实是发酵了的葡萄汁,酒精度略低于啤酒。

“葡萄美酒夜光杯”。上个世纪五十年代,在中学语文课本里读到了这句唐诗,让我一辈子忘不了,知道这是普通人既不可望也不可及的享受。“夜光杯”自不必说,葡萄酒一向被认为是“洋酒”,是舶来品,不是平民百姓能够消费的。那曾被我们仰视的“葡萄美酒”,那曾是高端消费的“洋酒”,现在竟走进平民百姓之家,自家酿造饮用,太不可思议了。

葡萄酒中含有的葡萄糖、氨基酸、维生素、矿物质,这些人体必不可少的营养,可以不经过消化,直接被人体吸收。经常适量饮用.有抗衰老抗氧化、益寿延年的效果。想起十几年前在余表弟岳母家喝葡萄酒的旧事,心里直后悔当时没打听清楚酿造方法。

退休时,有好心的同事跟我说,你这辈子不抽烟也就算了,现在上了年纪,可以适当地喝点酒。烈度白酒你喝不了,喝点果酒,自己泡嘛!葡萄、红枣、拐枣、木瓜、石榴、橄榄都可以泡。果酒酒精度不太高,像你这种素来不喝酒的人,喝上一点,促进血液循环,对身体有好处。睡觉前喝上一小杯,尤其是冬天,喝了,周身热乎乎的睡下,可以提高睡眠质量。我觉得这位同事说的有道理,退休后有闲暇注意保健,就关注起喝酒保健这个事来。

谁知近几年,村村寨寨葡萄种火了,有很多休闲度假的果园在乡下。追求健康、高雅有品位的生活已成为时尚,葡萄美酒自家酿,早已不止十几年前余表弟岳母那样少数的人家了。原来并不知道,葡萄皮上就带有酿酒发酵的野生酵母,酿制的工艺其实不复杂。

这风靡宾川的自酿葡萄美酒也吸引着我自己动手酿制。我请教了一位爱喝酒的中学物理教师,在亲自制作后发现程序其实一点也不复杂。先把摘来的紫葡萄洗干净了,放在簸箕里晾干。为保证酒味纯正,要把晾干了水渍的葡萄果粒上的枝梗疙蒂,一一揪下来,仔细抠干净了。教师朋友说,枝梗疙蒂含有特别多的单宁酸,在酒液中有一股令人不快的味道。这道工序有些麻烦,一搞要老半天。完了,把葡萄放在一个大盆里,以十斤葡萄三斤糖的比例,放入白砂糖或冰糖,揉碎,搅拌均匀,才能把它盛进酒坛子里发酵。不喜欢吃甜的,放两斤糖也行,但是不能不放糖,糖是葡萄发酵的重要因素之一。葡萄揉碎了,让果汁与果皮上的野生酵母接触,这才是发酵的关键。

葡萄放入酒坛,不能太满,要留出约二成空间。不然,葡萄发酵时产生的气泡,会让发酵渗出的酒液潽出坛口,那就太可惜了。最后,用一个稻草扎的裹了纱布的塞子把坛口塞上,再套上一个不漏气的塑料食品袋密封扎紧。酿酒的工序基本就做好了。

四五天后,眼看葡萄开始发酵了,扎在酒坛口的塑料袋膨胀得像气球一样,须适时将其松绑,泄去里面的气体再扎紧。房间终日弥漫在葡萄酒香里。二十来天后,葡萄酒发酵成功,就可以启封滤酒了。如果喜欢酒劲足一点,只需再延迟启封时间就行。滤酒就用一块干净的纱布做滤帕。其时,葡萄的果肉果汁都酿成了酒浆,滤酒后剩下的都是些葡萄皮和籽粒了。出酒率可不低,约略估算一下,百分之七十。自酿自饮的葡萄酒,最好用土酒坛密封贮藏。只是还要注意,每一次打出葡萄酒后,别忘盖好酒坛盖子,以免酒味挥发。每每我的外地好友来宾川,自酿葡萄美酒总会不忘放上饭桌。

每到葡萄成熟季节,下乡的果园不仅硕果丰收,那时的景色也是迷人极了,人们来到这里游玩、拍照、品尝美味的果实,形成一条别具特色的旅游线。同时,果农采摘装箱出售时,剩下散落了的熟透了的一颗颗葡萄,没个卖相,也不好送人,一时又吃不了,就有人收拾了自家酿制葡萄酒,放入酒曲发酵酿成的葡萄酒,酒味浓酽,和超市出售的包装精美的瓶装葡萄酒差不多,也是宾川人家赠送亲友访客较多的特产。

自家酿的葡萄酒,其实是发酵了的葡萄汁,酒精度略低于啤酒,营养、保健的功效自不必说,自然本真,不含香精色素添加剂,属原生态纯天然绿色食品,喝起来就是爽口。保质期半年以上,从中秋节喝到国庆节、冬至节,一直喝到春节以后。那醇厚的甜香,光闻那酽酽的香气,便已醉了三分。审美联想告诉我,这是宾川人家很多都会酿制的琼浆,有的还自酿出售销往外地,受到很多外来游客的欢迎,每每回味在舌尖,那是一种健康幸福的味道——美,让人陶醉的美!

酸腌菜:母亲的味道

有人概括所谓的“宾川十八怪”,这怪那怪,不一而足,却遗漏了最有老家人特点的“出外爱带酸腌菜”这一“怪”。到宾川还不可错过的就是酸腌菜。

酸腌菜是老百姓居家过日子的当家宝。改革开放前,乡村农家过日子,大鱼大肉只有逢年过节才能吃得上,平日里腌菜、泡菜、腌豆腐、豆瓣酱就是当家的下饭菜了。

虽然酸腌菜不唯宾川老家有,但要数老家的种类多。以青菜(外地叫苦菜)做的为主外,还有萝卜、苤蓝、包包菜(莲花白)做的,特别是韭菜做的,堪称老家一绝。甚至还有野菜做的。老家铁城河两岸的高山上,六七月间雨季,长一种叫“蛇饭杆”的野菜,做的酸腌菜,酸味清香,微微回甜,有劲道,有嚼头,炒肉丝,或做面条饵丝的浇头,极爽口。而山白菜做的,是大多年轻人吃不下口的那种滋味,土话说“寡酸”。

在宾川,有经验的家庭主妇,挑选腌制酸腌菜的青菜,绝不用杆粗叶肥、水灵甜嫩的。那是施了化肥,使用过农药栽种的,做出的酸腌菜味道寡淡,宾川人说:“太撇了!”她们一般选用生长在红土夹沙地里,使用农家肥栽种的,卖样或许不那么夺人眼球的青菜,掐点叶子揉揉一闻,苦涩的青味生猛冲鼻,做出的酸腌菜却是上品,酸香回甜。

在宾川,一年四季都可以腌制酸腌菜,萝卜、苤蓝、包包菜(莲花白)就是随时现腌现吃做的“水腌菜”(又叫 “爆腌菜”),但以腊月间青菜腌制的“腊腌菜”最好。腊月间,经霜的青菜,成色好,水分少,脚叶发黄,菜杆上粉。此时,昼夜温差大,空气干燥,利于腌菜发酵。村村寨寨家家户户,这时一般都要腌几坛酸腌菜,以备一年居家饮食佐餐之需。如遇来年有娶媳嫁女或竖柱上梁建房一类喜庆之事,就更要多腌几坛酸腌菜,备以办宴席配菜待客,煮酸辣鱼、炒肉片肉丝、做千张肉垫底,酸腌菜是必不可少的。

记得每到腊月,家里的主妇们就忙着挑选优质的青菜,圆杆的,扁杆的,一律削去老根硬皮,剔去黄叶次叶,洗净后晾晒,开始腌制酸腌菜了。

家里的老人说青菜晾晒时间的长短,决定着酸腌菜的种类——水腌菜一般晾干了水汽即可腌制;腊腌菜,则要晒一到两天时间。去掉了几成水分,切为寸段,揉制,添加佐料,然后才装罐发酵。讲究一点的,掺进一部分红萝卜丝一起腌制,红的萝卜丝,黄的菜杆,绿的菜叶,绿里透红,红黄交错,活灵活现一幅自然风景画,却是色、香、味和营养俱全的佐餐佳品。

腌菜好不好吃,除了苦菜的品质之外,揉制加工的环节十分重要。水腌菜可少揉,腊腌菜就要揉得时间长些,下的力越多,揉得越透,佐料放得恰当适中,腌菜就越好吃。从这个意义讲,好腌菜是揉出来的,也是佐料调配打理出来的。放佐料则大有讲究,所以家庭主妇们各有“绝招”,这是她们过日子的看家本领,一般不对外人讲。佐料的多寡不同,腌出各家不同的风味。我亲自看过几个腌菜的腌制过程,佐料一般是精盐、辣子面、茴香籽、姜丝,适当加减,至关重要。有经验的,凭手感凭直觉;没经验的,舌尖舔一舔。揉好后,装进用包谷酒涮过的洁净双口陶罐,一层层压紧,盖上坛盖,往双口坛沿中注入清水即可。也有装入单口陶罐里的,压紧后蒙上菜叶子,罐口朝下倒置于一个面盆里,让发酵出的水分渗出来,五六天后,再翻转过来加以坛盖或泥头密封。新鲜酸腌菜那勾魂的味道,阵阵扑鼻而来,那种泥土的芳香,那种原汁原味的生活的醇香,直击五脏六腑,入心入骨。

有的人喜欢吃水腌菜的口感,水腌菜由于晾晒的时间短,菜中含有较多水分,腌制发酵的时间也较短,每每吃起来口感鲜香脆嫩,酸甜可口,非常受年轻人的欢迎。尤其是在夏天,口干舌燥,食欲不振,嘴里“咔嚓咔嚓”地吃着又酸又脆的水腌菜,牙齿都嚼酥了,一时胃口大开,甩出来一句老家土话:“好吃得要死!”来形容这绝佳的美味。

而腊腌菜颜色呈酱黄或黑褐色,腌制得好的,在陶罐里吃一两年都不会坏。时间越长,腌菜散发出的特有瓮香味就越浓,口感就越好。

说老家的酸腌菜,就不能不说它的另类韭菜腌菜。韭菜腌菜是宾川人家最喜欢吃的咸菜,其腌制跟青菜腌菜大同小异,只是时间多半在中秋节前后。那时,开过了韭菜花的老韭菜纤维粗糙,并不好吃,做出的腌菜却最好。说它是老家美食一绝,是因为外地没有人这么做了吃的,它和臭豆腐一样,闻着臭吃着香。臭,乃香极之故也。“出外爱带酸腌菜”的宾川人,带着韭菜腌菜出门比较麻烦,这股难闻的臭气,无论怎么密封,免不了还是要溢出来。家里有到北京上大学的学生,带了一罐韭菜腌菜,坐上火车,就受到周围几个乘客 “抗议”,弄得他坐立不安。好在小子脑袋瓜灵光,干脆打开腌菜罐,让他们尝一尝。入口一嚼,韭菜腌菜独特的酸香味,让他们惊讶不已,问这是哪里来的,怎么做的,说他们跑了大半个中国,没吃过这样的美味。韭菜腌菜是宾川饮食文化的一张名片,正宗产地就是州城镇的大山后村。它的传统工艺,纳入了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保护和传承发展工作。如果你到州城古镇游览,没有吃到韭菜腌菜,一定是令人遗憾的。汪曾祺吃了曲靖的腌韭菜花,竟称它是中国咸菜里的“神品”,要是他吃了的老家的韭菜腌菜,还不知这位美食家会怎么说道呢!

如今日子好过了,鸡鸭鱼肉吃多了,酸腌菜更受欢迎了,既可解腻开胃,又能减肥养颜。平时我们吃早点,吃面条、饵丝、米线,在小吃摊上吃卷粉,吃凉米线,吃豌豆凉粉,离不开酸腌菜;家里煮鱼、炒肉、煮腌菜汤,离不开酸腌菜。腌菜汤是老家民间餐桌上的一道家常菜,昔日有谚语道:“家有万贯,莫吃腌菜汤泡饭!”夸张这腌菜汤的好吃,使你胃口大开,饭量大增,土话说“太送饭了”,纵使你有万贯家私,也会吃破产的!这平民化的美食,食材极为寻常,洋芋、芋头、红薯、芸豆、豆腐、蚕豆米,无一不可用来煮腌菜汤。而韭菜腌菜炒牛肉,却不可等闲视之,绝对与五星级酒店的名菜相媲美。做法是,先把牛肉剁成蝇头大小的肉丁,在锅里用文火焙去水分,待牛肉溢出香味后起锅,将菜油烧热,再把牛肉和韭菜腌菜一起下锅,猛火一炒,香味绕梁,破门而出,让隔壁三家邻居的鼻子也打了“牙祭”。独特的乡土风味,叫人垂涎三尺。

包麦粑粑

读汪曾祺散文,读到他写昆明的小吃,写的那个“玉麦粑粑”,不就是老家的包麦粑粑吗?一下子勾起了我满腹的乡愁。现在开始有大城市的人来到大理寻找最淳朴的味蕾体验,寻找那些田间地头的味道,我想包麦粑粑是最难忘的味道之一。

昆明人把北方人叫的玉米叫做玉麦,宾川老家则叫包麦。汪老写“玉麦粑粑”,一百四五十字,很有嚼头,可惜他没多写。他虽然吃过,但对这一民间小吃的制作,我推测他不是很熟悉,所以我借题发挥,还有另外一个意思,以此排遣袭上心头的这份乡愁。

自古以产稻谷、棉花为主的老家,视包麦为杂粮,多半种在田边地角,吃青尝新,是不把它当主食来吃的,除非饥荒年成。青包麦,本来吃法就不多。夏秋间,包麦成熟了,不是炸(水煮)了吃,就是烧了吃。做成粑粑来吃,当然好吃,可费工费时的,做吃一回很难得。

我总会将鲜嫩的青包麦掰回家,一大家人围上来,先把外壳完整地一张一张剥下来,洗干净堆放一边待用,一起动手剥包麦籽粒。完了,加上少许清水,石磨一推一拽转啊转,把包麦籽粒磨成浓稠的浆糊,盛在瓦盆里。这少不了一两个小时工夫。之后,在土灶里燃起柴火,在铁锅里掺上清水,把刚剥了籽粒的包麦骨头(包麦芯)堆架在锅里。待水开了,热气从包麦骨头堆里腾腾地冲上来,大伙就围着灶台动手做粑粑了。把两张包麦壳稍稍拼拢,握成凹状条槽形,舀进去的包麦浆糊,以包麦壳合起来不淌不漏为宜。然后,把包麦壳上端折叠过来,将开口的下端朝上,竖着放在热气腾腾的那堆包麦骨头上,一个包麦粑粑就做成了。接二连三,挤挤挨挨,包麦粑粑像座小山,堆了大半铁锅,盖严了草锅盖,一阵大火猛蒸。半个小时,熟了,还未掀草锅盖,新鲜包麦的甜香早已弥散了一屋子。

最好吃的包麦粑粑,一是包麦要新鲜,现从田里掰回来,现做现吃,吃的就是青包麦新鲜的原香;二是包麦籽粒要不老不嫩,一掐即冒浆汁。这样做出来的包麦粑粑,不用放糖,清香鲜甜。要味道不失真,是那种接了地气的乡土味,加工要用那些老家什,石磨、瓦盆、铁锅、木瓢、柴火、草锅盖,可现在这些器具基本找不到了。

每年吃包麦的季节,集镇街天,农贸市场里都有包麦粑粑出售。卖包麦粑粑的多半是些农村少妇,不是汪曾祺说的“都是女孩”;包麦粑粑也不是他写的“放在漆木盘里卖,上覆杨梅树叶”,而在宾川是盛在竹筲箕里,上面盖着干净的白纱布。现在剥包麦有机械,磨包麦用电磨、打浆机,蒸粑粑的是钢筋锅、电磁炉,省工省时,也不是原来的老味道了。而且,不是现做现吃,都是连夜蒸好来赶生意的,隔了一夜半天,也没那么新鲜了。唯有包装仍是绿色的包麦壳,仍然是农家季节性自产自销的绿色食品。

我喜欢老家的包麦粑粑。这个平民也是乡土的美食,吃了老家一代又一代人,还在吃,还要吃。传统的饮食文化,就是我们可以不断重返的故乡,也吸引着游人来这里体验这个难忘的味道。

油炸蚂蚱

民间有句俗谚:“蚂蚱也是肉。”可见,这吃蚂蚱的风习由来已久。

然而,蚂蚱即蝗虫之一类,行状不佳,由于偏见,许多人至今仍不肯下箸。

法国昆虫学家孔比是 《美味昆虫》一书的作者,他在这本书中建议人们吃昆虫。他说:欧洲人和美国人拒绝吃蝗虫、甲虫、它们的幼虫和其他昆虫,损失很大。它们含有人体生命活动所必需的许多宝贵物质。关于这些昆虫的热值自不必说,蛋白质几乎百分之百。吃蚂蚱岂止是吃肉!

在我的老家宾川乡下,蚂蚱并非什么稀罕之物,我们经常吃蚂蚱的。秋天,稻谷黄熟的时候,蚂蚱成群的在谷穗谷叶上,田塍沟边的草地上,沙沙沙沙,的的笃笃,边跳带飞。我们瞅准一只,轻脚轻手,猛一扑,手掌一罩,再用两个指头轻轻捏住,把它放进一个带塞的瓶子或葫芦里头。这样捕捉大半天,才有一碗半碗的收获。搁上一夜,让其排泄尽净,然后用开水烫死,一只只剔去羽毛,掐去带锯齿的脚,用文火慢慢焙干后,再用香油炸得金黄酥脆。摆上饭桌,多半做了父亲和家里来的客人的下酒菜。以前我是小孩子只能随便搛几个尝尝。儿时的味觉无法被取代,现在吃起这道美味也能想起那时的回忆。油炸蚂蚱的酥、脆、香,那乡音似的最容易辨识的滋味,成为我味蕾一辈子的最爱。

这蚂蚱,或者说蝗虫,在教科书里的名声亦不佳。还有讲文明一说,想到这吃昆虫或许和茹毛饮血的野蛮相去不远了,便再也不肯吃蚂蚱了。

现在忽然有科学的根据,提倡吃昆虫,我心中恍然释然,遗憾顿生,怎么这几十年竟与这营养丰富的美味失之交臂了呢?《美味昆虫》一书的作者认为,不利用这么丰富的蛋白质源,实在是浪费。

还有报载:加工后的蝗虫已成为日本人餐桌上的珍肴。几年前,掌握这一信息的河北保定地区粮油食品出口公司,与日本三家企业签订了出口二十八吨蝗虫的合同。才知道,我们的口味原来是与国际接了轨的。

我把这些跟在乡下的妻子说了,秋收割谷子的时候,她就为我捕捉了不少蚂蚱。她还告诉我说,夜间,有露水,蚂蚱在谷草叶上,不跳也不飞,带上手电,一会儿就能捉住不少呢。想来,她夜间也为我去捕捉过。

妻把捉到的蚂蚱加工焙干,替我收藏好,有亲朋好友来,才用它添一道别具风味的酒肴。

谁能想到,而今此物身价不菲,早已登大雅之堂,跃上了星级酒楼餐桌精美的陶瓷菜盘中,谓之“地方特色美食”。

仙人掌果

宾川老家地处金沙江干热河谷地区,炎热,少雨,人称“天然温室”,坝子四围山麓,村边路旁,野生的仙人掌随处可见,高者可达丈许。它那翡翠似的,长满硬刺的掌状茎一直向上伸着,像叠罗汉似的,一片“仙人的手掌”上面又长出一片来,接连不断,重重叠叠,以这个姿势倔强地生长着。它的根系无明显主根,由无数细长的侧根组成,分布在土壤浅层,面积很大。这是仙人掌能适应老家干旱环境的主要原因。一片或几片仙人掌,被人砍下来,弃之路旁,但只要沾着点泥土,接着地气,它们就会顽强地活下来。经年累月,地下的根系愈串愈远,就发展成一株或几株难以撼动凛然不可侵犯的仙人掌。

仙人掌深得干热河谷强烈阳光的朗照和雨露的滋润,尽摄山野灵气精华,生命力深厚而绵长。这算是宾川特殊地理环境下,天赐的特殊食材。仙人掌春天结果,它是先结果后开花的。花就开在果实的顶端,金黄色的花瓣,乳黄色的花蕊,美丽极了。位于花心中央的雌蕊,状如一精致的小白玉花瓶,末端有蜜汁。做孩子时,我们常把它摘了吮吸花蜜,馋嘴巴咂得滋滋响。

农历五月间,雨水落地,仙人掌果花谢了,果实就成熟了。

熟透的仙人掌果,果皮黄里微微透红,鼓绽绽的,饱含清凉可口的果瓤蜜汁。在这个时节,眼看仙人掌果表皮一丛丛毛毛细刺,虽不似仙人掌浑身硬刺钢针般锋利,却也是不可以伸手去摘的。村前村后,路旁地边,菜园果园的篱笆上,村里人瞅见有熟了的仙人掌果,低处的拿火钳夹住一扭就摘下来了,高处的则要举起一根钉子竿(一端钉了根铁钉的长竹竿),瞄准了它凹状的顶端,让钉子啄住,扭一下,再使劲一扯,才摘得下来。野果嘛,也不分你家我家的,说什么“路边果,吃不吃在由我”,就是说谁都可以摘了吃。

若是在山野间,陡坡悬崖上,荆棘草莽中,摘它来吃就不那么容易了。翻山越岭,爬坡上坎,披荆斩棘,衣服挂破,手脚扎伤,摘它的村民们得吃不少苦头呢。一般多在阴雨天,或雨后去采摘。夏日晴天,空气干燥,采摘仙人掌果,会有飞起来的毛毛刺,不小心落到眼睛里,是非常难受的。

眼看,这摘下来的仙人掌果,盛在畚箕或竹篮里,在河沟清清的流水里漂摆冲洗,洗净表皮细刺,再剥去皮,方能食用。剥开仙人掌果,可食用部分有鸡蛋那么大一团,果肉橙红色,其中有许多石榴籽粒大小的果核,甜美异常,实在是野果中的佳品。

长夏炎日,傍晚时分,山村人家,一家子围坐在院子里纳凉,面前摆一竹篮刚刚在河水里漂洗干净的仙人掌果,慢慢剥食,甜蜜清凉,沁人心脾,暑气全消,凉爽透心。

仙人掌果 张松 摄

仙人掌果打回来的多了,一时半会吃不了,有人家就把它剥去皮,捣烂舂碎,滤去渣滓,大火煮沸,熬成了糖稀。熬制的过程中,为了保证糖液甜蜜味道纯正,放入少许土碱面,中和了其中的一部分草酸。那可是难得的稀罕食品,人家往往把它盛在一个土陶罐里,留着过节或招待贵客,才舍得拿出来吃。端午节蘸粽子吃,冬至节蘸糍粑吃,平时蘸油炸粑粑吃。如遇村里有人家熬仙人掌果糖稀,那独特奇妙的甜香,裹挟着山野田园的气息,亲切,温暖,村外大老远就闻到了。早年间,母亲曾带着我和弟弟,到离村四五里的吃凉水箐大小梭石的陡坡上,打回仙人掌果,给我们熬过一两次这种果糖,那是真正的绿色食品,天然、清新,原汁原味不含色素香精的水果糖。

也有短缺个零花钱,把它挑到牛井、州城、宾居集市上出售的。在街沿铺上层细枝树叶,然后把漂洗干净的仙人掌果堆放在上面,来买食的人,即蹲在地摊前随手剥食,一饱口福,食后才以果皮计数算帐。有要买回去给家人品尝的,不会剥,难免会被洗不干净的一两根毛毛刺戳了手,虽不伤手,却让人又疼又痒的难受。主人就会帮你一一剥好,放进塑料食品袋里,让你带回家去。

有外地游客,近年夏天来到水果之乡宾川,初次在街头见到了这种野果,觉得稀奇,品尝后仍念念不忘。网上查询,有专家解答,可以增加皮肤的柔软度,增进肌肤的健康与美丽,减少岁月留下的痕迹。对爱美唯美的少女们来说,应该对仙人掌果更为青睐,它排毒去脂减肥,每日吃上几个,身形自然苗条。

那些青蚕豆做的小吃

青蚕豆勾起我久远美好记忆的,那些在自家厨房灶头现做现吃的小点心,豆米粑粑、豆米汤圆、豆米元宵和豆米糕,不是什么地方都能吃到的呵。现在在宾川县城或者乡间的小摊还可以吃到这些美味的小吃。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何况它们有的还没有走向市场。在家乡普通农家的餐桌上,它们还保留着原汁原味的乡土饮食文化的馨香。

多少年后,我还记得,那是傍晚才摘的青蚕豆,手指被豆叶豆秸渗出的汁液染绿了,一股苦涩冲鼻的青味。一家子围坐在油灯下剥的青豆米很快就下锅煮上了。春日里,春工忙忙,白天没人没工夫弄这些小吃,大多是天晚收工后才做来作夜宵给一家人吃的。春宵一刻值千金,何乐而不为呢!还记得厨房里柴烟弥漫,水汽氤氲,母亲忙碌的身影在墙上晃来晃去。青豆米快熟了,鲜豆的甜香溢出来了,是那种现摘的新鲜青蚕豆才有的甜香。还记得那静静的春夜里,一牙新月洒了半院子月光,墙脚阴影里石榴和刺槐正在开花,一阵阵浓郁的芬芳在月光中荡漾。那些和家人在一起做一顿青蚕豆小吃,共度春夜良宵的情景,那些浸透了亲情的美味,一直潜藏在我的心灵深处,让我回味不已。

青豆米煮熟了,一定要晾一晾,搅成稠粥状。其时做什么吃还不一定,大抵是一晚一个花样调换着口味吃的。搅成稠粥状的青豆米晾凉了,和面时面团才不粘手。做粑粑,或是包元宵,要掺上糯米面揉成面团;蒸豆米糕就要掺上糕面(通常是三份饭米面加一份糯米面配制的)揉碎了,再用米筛细细筛过。揉成的面团和筛好的糕面泛着可爱的豆绿色。豆米元宵用红糖掺花生泥、核桃泥做馅,豆米糕上撒了红糖和芝麻,吃豆米粑粑要蘸红糖或白砂糖。因了这份豆米的鲜香和诱人的豆绿色,这些甜点心吃起来一点也不腻人。

只有豆米汤圆才做成咸点心。做豆米汤圆的青豆米用香肠或火腿炒过,才和糯米面搓成的汤圆一起煮。乳白色的汤圆,乳白色的汤汁,其间点缀着碧绿的青豆米和鲜红的腊肉丁,色彩别致而诱人。煮熟起锅,再放几尖嫩豌豆苗,斑斓的色彩又平添几分素雅,先就给人视觉以强烈的冲击。吃时还要佐以腌菜、豆瓣酱和油辣子,集鲜香酸辣为一体,色、香、味俱全。吃起来,鲜香酸辣咬住你的舌尖,汤圆是软的,青豆米是面的,腊肉丁(火腿或香肠)是硬的,豌豆苗和腌菜梗(老家人把这个字读“格”)是脆的,一软一面,一硬一脆,既有狼吞虎咽的快感,也有细嚼慢咽的节奏感,实在是太爽了。老家宾川人有些夸张,夸说吃它“会把鼻子尖舔平了呢”。夸张毕竟是夸张,吃豆米汤圆吃得惬意,吃得你鼻子尖直冒汗,吸溜哈辣,酣畅淋漓,吃了你还想再吃,不管不顾脸面的,只管憨吃楞胀,却是实情。老家人爱吃也擅于吃的民俗风情于此可见一斑,即所谓地域文化。

猜你喜欢
宾川腌菜葡萄
当葡萄成熟时
最想吃妈妈的烂腌菜
会“走”的腌菜烧肉
腌菜健康食用指南
宾川行(三首)
宾川行(四章)
芒果行道树,宾川亮丽的風景
宾川,我們在詩行上相遇
家乡的味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