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宇峰
(抚顺市中心医院普外科,辽宁 抚顺 113000)
不同消化道重建方式在胃癌全胃切除术患者中的应用比较
周宇峰
(抚顺市中心医院普外科,辽宁 抚顺 113000)
目的分析功能性空肠间置代胃术(FJI)和P型Roux-en-Y全胃切除空肠代胃术(PR)两种消化道重建方式在胃癌全胃切除术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2014年3月至2016年2月收治的98例胃癌全切术患者根据入院顺序分成甲组和乙组,每组各49例。甲组行FJI重建术,乙组行PR重建术。对比两组并发症发生率、进食量及治疗前、后营养状况。结果甲组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乙组(P<0.05);甲组单餐进食量大于乙组(P<0.05);两组治疗前各营养指标无明显差别(P>0.05);甲组治疗后总蛋白、白蛋白、血红蛋白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与PR重建术相比较,FJI重建术能有效的降低胃癌全切术患者的并发症,并促进进食量的恢复,从而改善营养状况。
功能性空肠间置代胃术;P型Roux-en-Y全胃切除空肠代胃术;胃癌全切术
胃癌是消化系统中最常见的恶性肿瘤,随着全胃切除术在胃癌根治工作中的不断改良,有观点认为其疗效已进入“平台期”,与胃部分切除术近似[1]。全胃切除后,消化道的重建决定着患者术后的营养状况和生活质量,对患者的生存期和治疗效果也起着同样重要的作用[2]。本研究通过比较功能性空肠间置代胃术(FJI)和P型Roux-en-Y全胃切除空肠代胃术(PR)两种方式的安全性及对患者营养状况的影响,以探讨胃癌全切术患者更为适用的消化道重建方式,现将有关情况报道如下。
1.1 一般资料:将2014年3月至2016年2月收治的98例胃癌全切术患者根据入院顺序分成甲组和乙组,每组各49例。甲组中男性31例,女性18例;年龄52~76岁,平均(64.28±11.76)岁;肿瘤位置:贲门及胃底21例,胃体14例,胃体及胃窦11例,全胃3例;临床分期:Ⅱ期19例,Ⅲ期22例,Ⅳ期8例;组织学类型:中高分化腺癌16例,低分化腺癌27例,未分化6例。乙组中男性32例,女性17例;年龄50~75岁,平均(63.92±12.81)岁;肿瘤位置:贲门及胃底22例,胃体15例,胃体及胃窦10例,全胃2例;临床分期:Ⅱ期20例,Ⅲ期24例,Ⅳ期5例;组织学类型:中高分化腺癌15例,低分化腺癌29例,未分化5例。所有患者均根据临床症状并结合胃镜、术后病理学检查确诊,排除合并糖尿病等代谢性疾病、影响食物摄入及吸收的内外科疾患、麻醉及手术禁忌证、血液系统疾病、神经及精神类疾病及以预计生存时间<6个月患者,两组在年龄、性别等方面无明显差异(P>0.05)。
1.2 方法:所有患者麻醉方式均为气管插管全麻,行全胃切除并保留迷走神经、幽门环及食管括约肌。甲组行FJI重建术:全胃成功切除后,在距离屈氏韧带远端40 cm的位置行食管空肠端侧吻合,输出袢肠段后,在距离前吻合口35 cm的位置与十二指肠残端行侧端吻合,并在下方5 cm的位置输出袢肠段,在距离屈氏韧带下方20 cm的位置将袢肠段输入,并行Braun式吻合,后分别于空肠、十二指肠吻合口远端2 cm及输入支肠段距离食管空肠吻合口5~7 cm的位置,采用丝线作松紧适宜的结扎。乙组行PR重建术:全胃成功切除后,取15 cm长的远端空肠制作成P袢,经吻合器辅助在其顶端与食管处行端侧吻合,在距离该吻合口35 cm左右的位置将输出支肠段与十二指肠行侧端吻合,在吻合口下大约5 cm与屈氏韧带下20 cm的位置行空肠侧端吻合,分别于输入支肠段距离食管空肠吻合口5 cm及输出支肠段离空肠十二指肠吻合口远端2 cm的位置各采用丝线作松紧适宜的结扎。两组患者均于3周以后,在血常规、肝肾功能等指标正常的情况下采用相同的方案进行化疗。
1.3 观察指标及判定标准:观察指标为两组并发症发生率、进食量及治疗前、后营养状况。进食量的判定:统计1周之内的进食次数及每次进食量,以平均每次进食量作为有效指标。
1.4 统计学处理:所有数据均由SPSS13.0软件处理,计量资料用(±s)表示,差异性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n,%)表示,比较用χ2检验,以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1 并发症:两组相比较,以甲组并发症发生率明显更低,见表1。
表1 两组并发症发生率比较 [n(%)]
2.2 进食量及营养状况:甲组进食量大于乙组;两组治疗前各营养指标均无明显差异,甲组治疗后各指标均明显高于乙组,见表2。
表2 两组进食量及营养状况比较 (±s)
表2 两组进食量及营养状况比较 (±s)
指标 时间 甲组(n=49) 乙组(n=49) t P进食量(g) —— 186.93±35.27158.69±37.92 3.8171 <0.05总蛋白(g/L) 治疗前 72.63±15.34 73.15±16.79 0.16005>0.05治疗后 65.63±12.44 55.78±12.39 3.9270 <0.05白蛋白(g/L) 治疗前 51.89±10.58 51.52±10.43 0.17433>0.05治疗后 38.25±10.33 30.12±10.56 3.8524 <0.05血红蛋白(g/L)治疗前 98.17±10.64 97.83±10.59 0.15854>0.05治疗后 85.39±10.18 78.62±10.26 3.2788 <0.05
全胃切除术是对胃癌进行治疗的常用方式,能有效的清除病灶,延长患者生存时间[3]。但术后患者食物摄入量明显减少,且容易引起消化道功能障碍、反流性食管炎、倾倒综合征等严重并发症,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4]。合适的消化道重建,能有效的提高食物的贮存量,并起到混合食物和改善消化的作用,从而提高营养水平和增强机体免疫力。
PR重建术在小肠环形圈循环功能的作用下,食物可在P形袢内循环,并分别进入至升袢和降袢空肠中,可充分的对肠壁产生刺激,从而增加肠管的蠕动,此术式的最大优点在于食物可充分在消化道中停留,并与消化液充分混合,从而促进营养物质的吸收。FJI重建术较好的保持了小肠的连续性,且食物需经十二指肠,与机体正常生理特点更加接近。与PR重建术相比较,FJI重建术不需要切断空肠肠袢,不但能避免肠道功能的紊乱,且还可有效的减少手术污染,降低并发症的发生,同时该术式使重建消化道的连续性得以维持,食物经十二指肠后可增加促胰液素和胆囊胰酶的分泌,从而促进胆囊收缩和胆汁进入肠道,有利于微量元素、碳水化合物及营养物质的吸收。本研究结果显示,FJI重建术能有效的降低胃癌全切术患者的并发症,并促进进食量的恢复,从而改善营养状况,是更为合适的消化道重建方式。
[1] 马文贵,杨振琪.全胃切除术后两种消化道重建术式的远期并发症及对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J].黑龙江医学,2015,39(6):641-643.
[2] 张李,潘源,刘洪敏,等.全胃切除术后两种消化道重建术式的前瞻性临床研究阶段报告[J].中华胃肠外科杂志,2013,16(12):1159-1163.
[3] 任志杰,李学军,唐小元.胃癌胃全切术50例临床分析[J].当代医学,2014,20(24):30-31.
[4] 杨金刚.胃癌切除消化道重建手术中不同吻合技术的应用效果对比[J].中国老年学杂志,2015,35(13):3742-3743.
R735.2
B
1671-8194(2017)32-0173-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