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凡灵
(山东省莒县中医医院 内科,山东 莒县 276500)
急性脑血管疾病并发意识障碍的临床治疗效果探讨
曾凡灵
(山东省莒县中医医院 内科,山东 莒县 276500)
目的为了探究急性脑血管疾病并发意识障碍的发病因素、治疗效果、变化情况以及预后结果,进一步完善临床急性脑血管疾病并发意识障碍的治疗方法。方法根据我院2013年6月至2016年6月所收治的264例急性脑血管疾病并发意识障碍患者的临床治疗资料,采用随机分组方式将全部患者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其中对照组采用常规治疗手段,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入纳洛酮进行治疗,每组各有患者132例,对比两种治疗方式下患者的治疗效果和药物使用效果。结果对比两组患者治疗效果和药物使用效果,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组,其对比结果具有显著的统计学差异性(P<0.05)。结论相较于常规治疗手段和治疗药物,纳洛酮对急性脑血管疾病并发意识障碍患者具有积极的治疗影响,纳洛酮不仅治疗效果显著、预后结果理想,而且其药效稳定、起效快、药用持续时间长、药物不良反应少,应于临床做重点推广。
急性脑血管疾病;意识障碍;纳洛酮;临床研究;治疗效果
随着我国老龄化趋势日益加剧,脑血管疾病成为医院的主要疾病之一[1],尤其是急性脑血管疾病发病急、病情重、治疗难、预后差[2],对患者造成了非常严重的负面影响。本文根据我院近年来所收治的急性脑血管疾病并发意识障碍患者的临床治疗资料进行探究和分析,着重说明纳洛酮在急性脑血管疾病并发意识障碍治疗方面所产生的积极意义和影响。报道如下。
1.1 一般资料:本次研究所涉及资料均来自我院2013年6月至2016年6月所收治的264例急性脑血管疾病并发意识障碍患者的临床治疗资料,采用随机分组方式将全部患者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其中对照组共有患者132例,男性92例,女性40例;最小年龄48岁,最大年龄82岁,平均年龄(55.60±2.75)岁。根据GLASGOW昏迷指标进行区分:重度意识障碍者37例,中度意识障碍者61例,轻度意识障碍者34例。治疗组共有患者132例,男性85例,女性47例;最小年龄50岁,最大年龄84岁,平均年龄(54.42±2.28)岁。根据GLASGOW昏迷指标进行区分:重度意识障碍者48例,中度意识障碍者55例,轻度意识障碍者29例。对比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病情等一般临床资料,对照组与治疗组无统计学差异性(P>0.05),具有对比性。
1.2 治疗方法:对照组采用常规治疗手段,包括及时积极地控制患者血压和颅内压,调节水和电解质平衡,为患者提供营养,对脑出血情况较为严重者提供甘露醇、地塞米松、速尿、抗生素等药物。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入纳洛酮进行治疗,纳洛酮(贵州西创制药有限公司生产,批准文号:国药准字H20080549),每1 mL药液含0.4 mg药物,每瓶药物与生理盐水混合,稀释成500 mL注射液,进行24 h持续滴注。治疗前3 d用药量控制在10~15 mg/d,治疗后3 d用药量为4.8 mg/d。连续治疗6 d。对比两种治疗方式下患者的治疗效果和药物使用效果。
1.3 疗效评估。显效:治疗后患者病情基本康复,相关病症完全消失,患者意识清醒,无痴呆表现。有效:治疗后患者病情有所好转,相关病症有所改善,患者意识有所恢复,有轻微痴呆表现,但仍需持续治疗。无效:治疗后患者病情无好转,相关病症无改善,患者意识不清会持续昏迷,治疗持续3 d无改善者便可认定治疗无效。治疗总有效率=(显效人数+有效人数)/总人数×100%。
1.4 统计学分析:使用统计学软件SPSS 18.0对两组患者的数据资料进行统计学分析,用χ2对其计数数据进行检验,P<0.05,具有统计学差异意义。
根据本次研究结果现将治疗组和对照组患者治疗效果和药物使用效果进行统计和分析,见表1。
表1 治疗组和对照组患者治疗效果和药物使用效果统计表[n(%)]
对照组患者不良反应主要表现为肝损伤、肾损伤、头晕、呕吐、失眠、皮肤过敏,等。治疗组患者不良反应主要表现为头晕、呕吐、失眠、皮肤过敏,等。
脑血管疾病是临床常见疾病之一,具有较高的致残和致死率,若治疗不得当将会严重影响患者的生产和生活质量[3-4]。急性脑血管疾病常伴意识障碍,意识障碍不仅会加重急性脑血管疾病患者的治疗难度,更会加剧患者病情的恶化速度,所以及早及时的治疗介入和治疗手段能够显著提升患者的治疗效果、改善预后结果、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纳洛酮是一种新型的镇痛药物,具有较强的神经系统镇定效果,在急性脑血管疾病并发意识障碍的临床实用过程中取得了良好的口碑和效果。纳洛酮是阿片类受体拮抗药物的一种,对M受体有较高的亲和力[5],主要的药物功能是降低神经损伤、恢复部分神经功能、阻滞自由基的形成、降低自由基花生四烯酸的代谢速度,维持前列环素与血栓素之间的动态平衡[6]。纳洛酮在用药过程中无明显不良反应,未产生呼吸抑制现象,不引起相关并发症,具有良好的临床实用效果。本次研究中治疗组中的相关不良反应主要由地塞米松和抗生素引起。本次研究中对照组显效42例,显效率31.82%;有效64例,有效率48.48%;无效26例,无效率19.70%;治疗总有效率80.30%。出现治疗不良反应39例,占比29.55%。对照组患者不良反应主要表现为肝损伤、肾损伤、头晕、呕吐、失眠、皮肤过敏,等。治疗组:显效87例,显效率65.91%;有效39例,有效率29.55%;无效6例,无效率4.55%;治疗总有效率95.45%。出现治疗不良反应11例,占比8.33%。治疗组患者不良反应主要表现为头晕、呕吐、失眠、皮肤过敏,等。对比两组患者治疗效果和药物使用效果,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组,其对比结果具有显著的统计学差异性(P<0.05)。说明纳洛酮在急性脑血管疾病并发意识障碍治疗方面产生了积极的意义和影响。
总而言之,相较于常规治疗手段和治疗药物,纳洛酮对急性脑血管疾病并发意识障碍患者具有积极的治疗影响,纳洛酮不仅治疗效果显著、预后结果理想,而且其药效稳定、起效快、药用持续时间长、药物不良反应少,应于临床做重点推广。
[1] 胡立波,邢竹萍.急性脑血管疾病并发意识障碍临床治疗效果探讨[J].航空航天医学杂志,2014,25(5):49.
[2] 李玉平.急性脑血管疾病并发意识障碍临床治疗效果探讨[J].医药论坛杂志,2016,37(16):89-90.
[3] 周俊超.急性脑血管疾病并发意识障碍临床治疗效果探讨[J].中国伤残医学,2015,23(10):882-883.
[4] 王会林,张莉,韩月珍.急性脑血管疾病并发意识障碍临床分析[J].中国实用医药,2013,8(11):272-273.
[5] 姜洋.急性脑血管疾病并发意识障碍的临床护理[J].中国药物经济学,2014,9(4):1121-1122.
[6] 于海平,张立娟.急性脑血管疾病并发意识障碍临床护理分析[J].国际护理学杂志,2015,34(4):129-130.
R743
B
1671-8194(2017)32-0039-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