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吴新财
远处飘来泥土的芬芳—— 简谈刘方计散文
⊙ 吴新财
因为最近特别忙,很少有时间能静下心来读点东西,更不用说是去读业余作家写的作品了,但在友人的推荐下,我还是抽出时间,细心地读了威海作家刘方计先生的几篇散文。
我不认识刘方计先生,在此之前我也没有听说过他,但这并不影响我对他作品的感觉。我认识的作家中有先闻其人,后识其文的;也有先识其文,后闻其人的。刘方计是一位从乡村走来的作家,从他的文笔中能寻找到乡村的质朴与芬芳以及泥土的气息。
我喜欢文章的质朴,乡下的风景,那时,我读了鲁讯先生的散文《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后,就对描写乡村的散文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我被鲁迅先生笔下的乡村风景深深地感染着、吸引着。
当我读到刘方计先生的这组散文后,眼睛顿时一亮,这正是久违的乡村散文之风。
我还没有细心阅读,就已经从题目中感受到了乡村的美丽,还有那刻骨铭心的年代。作家刘方计先生在《我家的小毛驴》中,一开篇就这样的描述:
爷爷说:这驴啊,是老死的,不管是人或畜类都一样,老天爷在它下生的时候就给它安排好了,它该干多少,活干完了,它就该死了,都不许伤心落泪的,去找刘曰人(屠户)来拾掇拾掇,吃它的肉吧。
我母亲不同意,便说:这不是推完磨杀驴嘛,我们不能吃它的肉,它对咱家有恩啊。
爷爷带着他惯用的一口病语,愤愤地说:他妈妈的,你们认为我心里好受啊!它替我出了多少力,我他妈最清楚,拾掇吃了吧,天上的龙肉,地下的驴肉,咱家什么时候吃过驴肉啊?
作家在这段质朴的文字中充分表现出了爷爷与母亲对于驴的感情,而这种感情没有一点浮华,而是那么的真诚,但爷爷与母亲是执不同观点的,爷爷把驴同人的生命联系在一起,可爷爷在生活中又是一个非常现实的人,虽然驴对家里有功劳,但死了就死了,不能复活,死了还应该吃肉的;而母亲就不同了,母亲认为驴有功劳,就不能吃,吃了驴肉,就有大逆不道之举,母亲与爷爷就这么的发生了分歧。
生活中在处理事情上观点不同是正常的,我认为作家在这个观点上的表达是真实的,符合人的感情的。
母亲与爷爷是两辈人,生活经历与观念多少是有不同之处的,更主要的是男人与女人的不同,男人实际而粗放,女人的情感细致而虚幻。母亲认为毛驴死了,就应该让毛驴安详地离开,可爷爷认为不必要那么做,只要记住毛驴的功劳,为人生活付出的辛苦就行了。
我认为无论是作家写的爷爷还是母亲,立场都是正确的。作家之所以能写的这么真,这与他的经历有关,因为这是发生在他家的事情,也是他的人生经历。
人的生活中总会有许多故事,作家刘方计先生在《我家的大黄狗》一文中又这样写道:
鱼市老板对父亲说:大黄当天没等到你,就像疯了一样,在整个市场来来回回不知跑了多少趟。有人丢点食给它,它叼到后面,也不吃。它蹲下,又起来,满市场的找你啊!这狗真通人性啊,它八成是认为你出了什么事,所以它就绝食了。
刘方计先生以狗通人性为作品的起笔点,也是文章的主线,作品中人对狗的感情更能衬托出人类伟大的情丝。人类的存在离不开动物的相伴,因为有了动物的相伴人类的生活才少了寂寞,更加丰富。狗与人是亲密朋友,因为狗的主人爱护狗,才使狗忠诚主人,两者是密不可分的。作家在文章中这样写道:
我在小时候,没少骑大黄狗。我每次骑它,都会被父亲臭骂一顿,父亲说:大黄狗跑了一天了,很累,别折腾它了,让它歇歇吧。
我们从这简短的文字中就能感觉到主人爱护狗的情怀,如果不爱护狗,父亲就不会责备儿子了,也不会说出这种动情的言语,从这篇作品中,我们能感受到作家对作品细微的把握。
如果说细微,那么《推磨的岁月》中也有体现,不过作家在《推磨的岁月》中写的更加形象:
当夜深人静的时候,走在街上经常能听到“忽隆忽隆”的声音,闷闷的,像有装甲车开过,其实那不是装甲车的声音,而是庄户人家在熬夜推磨。
这种表达简单而真切,也有着白描手法,特别是写推磨这种生活。当读到这篇散文时,我就仿佛重新回到了久远的岁月。
人生中回忆总是美好的。人生路上,我们总是在往前走,走过了一程又一程,程程景色各不同。人的年龄不同,对生活的感悟,对人生的理解,对处事的方法也是不同的。
作家是在通过写推磨而渗透着人生。并且主要写到了作者的少年与爷爷的老年。这正是人生的开始与结尾,用这种对比的方式来做文章的主线,是有着深远的意义。
如果说作家在《推磨的岁月》中想表达人生,那么在《地瓜情》这篇作品中,就更加深远了,作家这样写道:
大伯父提过他的地瓜篓子,在里面扒拉了一番,找出半个地瓜,在裤腿子上擦了擦,送到嘴里,嚼了起来。他吃了一个,又在篓子里翻找,又吃了一个。此时,大伯父已是满含眼泪了。我知道大伯父是不舍得吃地瓜。
我把手里的熟地瓜递了一个给大伯。可他硬是不要,摇着头示意要我吃,并比划着说,你小,长得矮,要长高的,长大的。他伸出一个大拇指比划着。此时一股暖流像闪电一样,传遍了我的全身。我哭了,一把鼻涕一把泪。我是在愧疚,还是被感动了,说不清。
大伯父擦着我的眼泪,也哭了,这是个哑巴农民的泪水,也令人震撼。他哭了一气,扭头又去刨地,复收地瓜了。这是我平生唯一的一次看到大伯父哭。那哭是刻骨铭心的。
我看到大伯父的哭泣,不用教,就好像一下长大了,我懂了好多,好多……
作家用事件来证明对人成长的有力影响。作家看着大伯吃地瓜,被感动了,他突然萌生了对生活的理解,感受到了生活的艰辛与不易,他对人生有了思考,这种思考多少带着惭愧,因为他在路上已经把饼子偷吃完了,虽然是偷吃,但并不影响我们对人性美好的理解,我们不能把艰辛的生活完全放在孩子身上。我们应该感谢孩子,孩子给了我们战胜困难的力量与勇气。
我在读过刘方计先生的这几篇散文作品后,在想象着他是什么样的人,这时我才去看了他的简历。
刘方计,1951年生,中共党员、中学高级教师,中国科普作家协会会员、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中国教育学会中小学劳动技术研究会会员。他出生在威海乳山市崖子镇南寨村,于1970年12月参军,1976年踏上教坛,曾任中学教导主任、校长、镇教育团总支书记、市教研中心教研员等职务。2012年被聘为冯德英文学馆特约创作员。2012年荣获乳山市十佳文学创作者光荣称号。
通过刘方计先生的简介,我对他的创作有了更深层次的了解,因为他写的是自己熟悉的生活,所以作品中总有他的影子。不过,我也感觉到作家在文笔上还有着欠缺与不足,有些细致的描写没有深挖下去,过于简单,在叙述的过程中还有些生硬,当然这可能与他的写作方式及生活环境有关,作家应该在文笔的运用方面加强练习,取长补短。
希望在不久的将来,能看到作家更好、更多的作品刊发出来,以飨读者。
本栏编辑 韩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