谭广军
摘要: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得到飞速发展,与经济发展不匹配的是,我国青少年的身体素质日益下滑。要想改善这种情况,唯有树立终身教育的理念,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意识。以下,笔者从培养学生体育兴趣、完善体育设施、举办课外活动、提高体育教师素质四个方面来探讨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意识的方法,望广大同仁不吝赐教。
关键词:高中体育;终身体育意识;体育教学
身体是革命的本钱,高中又是一个人学习发展的黄金时期,只有具备强健的体魄才能保证学业和生活的顺利开展。强健的体魄不仅需要天长日久的锻炼更需要确立终身体育的正确观念。如何培养学生的终身体育意识,这是广大体育工作者都比较关心的问题。以下,笔者就这个问题展开详细的论述。
一、培养学生体育兴趣,树立终身体育意识
人若志趣不远,心不在焉,虽学无成。要树立终身体育意识,首先要培养学生的兴趣。中学学习任务较重,很多学校的体育课都是摆设,再加上体育课内容大多是教师要求学生围绕操场跑几圈这种单调乏味的东西,这就导致很多学生对体育课缺乏兴趣甚至宁愿在教室学习也不愿上课,这种培养模式下,学生往往达不到素质教育的要求。笔者在教学实践中,在给学生讲解完理论知识之后,会让学生根据兴趣自由选择运动项目,再根据他们的兴趣,给他们讲解相关的知识。
例如,有的学生对武术比较感兴趣,所以筆者就教他们学习长拳和太极拳,长拳动作舒展、击长打远,静止动作讲究头正、颈直、挺胸、收腹、立腰,适合年青少的成长需求;太极内外兼修、刚柔并济、集颐养性情、强身健体、技击对抗等多种功能与一体,有利于学生放松身心,提高免疫力。拳法的学习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仅靠笔者在体育课上讲述的知识是远远不够的,还要靠学生课下的努力。即使每天只花一点学习拳法,这其中的好处也能让学生终身受益。笔者在学生下课之后,会在教室旁边空地放个音响,播放柔和的音乐,配合着音乐,指导学生练习太极拳,培养他们练习武术的好习惯。而树立终身体育意识,往往就是从培养学生定期进行体育锻炼的习惯中开始的。笔者的做法,仅供各位教育界的同胞参考借鉴。
二、完善体育设施,提供终身体育条件
生命不息,运动不止。终身体育是贯彻人的一生的教育。青少年成长的黄金时期几乎都是在学校度过,在学校期间受到的体育教育很可能会影响到这个人的一生。因此,学校有必要为青少年的健康发展营造一个良好的氛围。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学校应加大投资力度,完善相关体育设施,给学生锻炼提供一个便利的条件。笔者任教的学校定期都会修缮一下操场、足球场;定期修剪草坪;不定期引进先进体育锻炼器材。
体育设施不仅包括体育器材、体育场所,还应包括体育教材。体育教材的选用要符合国家课程标准的规定,要以身体练习为主要手段,以体育与健康知识、技能和方法为主要学习内容,以增进高中学生健康为主要目的,还要具有鲜明的基础性、实践性和综合性。笔者任教的学校,除了教育部规定的教材之外,还采购了大量《篮球中锋位置技术与训练》、《太极拳体用全书》、《现代健美操》等与体育相关的书籍,供学生学习查阅,帮助学生在课堂之外,丰富体育知识,培养终身体育观念。
三、举办课外活动,拓宽终身体育渠道
课外活动也是体育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开展体育活动可以拓宽学生学习的渠道。此外,开展体育课外活动也具有如下几个好处:第一,有利于教师因材施教,发现学生的特长,培养学生的兴趣爱好;第二,青少年求胜心强,竞争意识浓烈,开展课外活动,有力培养他们的竞争能力;第三,定期举办课外活动,可以在无形中对学生起到督促的作用,促使他们主动锻炼身体,学习运动知识,养成热爱运动的良好习惯,贯彻落实终身体育的理念。
笔者在教学实践中经常有意识地组织学生参加课外活动,比如篮球比赛。一次次的篮球比赛引起了广大师生对篮球的关注度,在校园里掀起一股“篮球热”,笔者则趁此机会给学生灌输终身体育的理念。
四、提高体育教师素质,设立终身体育保障
作为学生体育运动的引领者,教师的素质直接决定了学生体育运动的水准。所以,体育教师要不断吸收国内外最新教学成果,不断了解体育界最新学术动态,丰富专业知识,加强技能训练,随时为学生答疑解惑。人不率,顺不从;身不先,则不信。体育教师还要具备良好的品德,积极进取,给学生树立良好的榜样,激发学生热爱体育的意识。学校要定期对体育教师进行培训,举办体育知识专题讲座,在校园报纸、橱窗等地方展示与体育有关的最新法律法规,对作风优良、积极进取、专业素质良好的体育老师进行宣传表扬,以优秀体育事迹激励学生对体育的兴趣。让学生在学校受到的体育熏染、延续到以后的生活工作中,培养他们养成终身体育的习惯。
总之,终身体育贯穿学生成长的始终,在学生成长的关键时期,学校体育教育至关重要,在学校接受良好的体育教育,会影响学生的一生。因此,教师要在学校充分利用各种方法帮助学生树立起终身体育的意识,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为国家建设储备人才。
参考文献:
[1]李敏卿.试论终身体育、学校体育和全民健身[N].华南师范大学学报,2001(12).
[2]钟娜.小学科学课程与教学论的发展思考[J].当代体育科技,2017(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