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修宏
摘要:我国已经进入了经济发展新常态,正是经济转型、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关键时期,新型城镇化是推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强大驱动力,是我国现代化的必由之路和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抓手,也是我国突破经济增长桎梏的新途径。新型城镇化通过产业集聚、扩大内需和提升区域创新能力的方式促进我国区域经济发展,因此本文认为在城镇化建设的过程中应该被充分利用。基于此,本文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首先刺激内需,释放居民消费的巨大潜力;其次,提升区域创新能力,带动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最后,以人为本,坚持走可持续的城镇化发展道路。
关键词:新型城镇化 经济增长 影响路径
一、引言
在当前世纪经济格局一再平衡与调整,使得我国经济发展的环境内忧外患,我国经济增长的速度放缓且压力日益增加,且我国经济转型的过程中面临着诸多困扰,如何突破这些困境,保证我国经济健康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在于寻找能够引领我国经济持续增长的新方式和新途径。从中国经济发展的角度来看,“新型城镇化”是扩大内需的最大潜力,被期待为下一轮中国经济的驱动力,尤其是新型城镇化的建设有利于促进农业现代化、新型工业化、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以及经济结构的转型和可持续发展的建设工作。
二、新型城镇化的内涵
城镇化同工业化和信息化一样,是一个国家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标志,城镇化是工业化发展的产物,同时城镇化的发展也能够推动工业的发展,两者相依相存。城镇化实质上是伴随着工业化的发展,农村人口向城市转移、非农产业在城镇集聚、农村向城市转变的自然历史过程,是社会经济不断发展的必然结果,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
我国城镇化发展的成果喜人,从1997年至2016年,我国城镇化率为从17.9%上升至57.35%,平均每年增长2个百分点,但是在发展过程中也暴露出了不少问题,如城乡差距拉大、经济社会发展失衡、生态环境严重破坏等。《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提出构建以人为本的新型城镇化,要求转变传统的城镇化发展方式,各地区在发展城镇化的过程中充分利用经济和技术的溢出效应,优化产业格局,促进城镇化和生态环境的共同发展。新型城镇化是因为传统城镇化发展存在着诸多问题与矛盾的基础上提出的,至今未有一个明确的定义。李小建等人认为新型城镇化就是要注意调整各类聚落的关系,使其更好地满足社会经济发展和人类居住的需要。牛文元认为新型城镇化是指的人口、资源、环境和经济发展四位一体与统筹兼顾,减小城乡差距,打破城乡发展的二元结构,从而实现城乡居民的社会福利和保障以及分享财富的机遇平等化及社会和谐的城镇化。本文认为新型城镇化是在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理念的基础上,注重城镇化过程中的速度与质量的共同发展,在市场和政府的引导下实现经济健康可持续发展、社会与生态环境共同发展、人与自然和谐相处、逐步消除城乡二次元结构的城镇化发展道路。
三、新型城镇化对经济增长的影响路径分析
(一)产业集聚促进经济增长
产业集聚具体表现在地理空间上企业数量和种类上的积累,在产业的积累过程中能够通过规模效应降低生产成本带动经济效益,地理位置上距离的缩小降低了运输成本并有利于企业间的交流沟通促进企业间的合作,从而促进经济的发展。但是过度的产业集聚可能会导致产能的过渡扩张、能源的过度消耗和产品生产过剩的现象发生,从而导致资源的过度消耗和浪费并增加对环境的压力。新型城镇化要求区域在城镇化建设过程中优化产业结构,在生态环境和资源承载能力的基础上规划经济发展蓝图,加速经济的转型与升级,从而保障产业集聚过程中资源的充分利用和经济的可持续增长。
(二)内部需求促进经济增长
城镇化过程伴随着农村人口向城镇人口的转移,人口集中带动了需求的集中,需求的集中刺激供给的集中,需求与供给的“双集中”带动经济发展。其中,新型城镇化过程中内部需求的增加主要通过以下两个方面刺激经济增长:内部需求的增加主要表现在需求数量和种类的增加以及对所需求产品的质量不断提高,对数量和种类要求的增加直接带动其企业产出的增加进而促进经济效益,对所需产品质量的提高则要求企业不断提高技术水平,而技术的进步是经济增长的重要推动力;新型城镇化要求以人为本,强调要保障居民在从农村人口向城镇人口转移的过程中应享受的福利和基本社会保障服务,新型城镇化注重新增居民的生活水平,缩小收入差距,尤其是增加中低居民的收入,从而提高農民和新增城镇化居民的收入和消费水平。
(三)创新是经济增长的不竭动力
21世纪是知识经济的时代,创新成为企业发展的核心竞争力。熊比特指出区域经济水平和该地区的创新能力是密不可分的,当一个地区的创新水平处于鼎盛时期时经济则处于繁荣阶段,而当创新能力减弱时则伴随着经济的衰退。人力是创新的载体,城镇化过程中人口的集中则代笔则人力资源的积累,人力资本的集聚以及知识和观念的共享和发散有利于新观念和新创意的产生,城市是创新生长的温床,则城镇化必然能够通过提高创新能力从而促进经济发展。
四、政策建议
新型城镇化是我国经济持续发展的重要引擎,在扩大内需、优化产业结构、提升创新能力和拉动经济增长的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基于此本文针对性的提出中国新型城镇化建设过程中的政策建议:
(1)刺激内部需求,释放巨大内在需求的潜力。新型城镇化过程推动了消费区域的扩散和转移,消费需求从中心城市向周边中小型城市转移和分散。新型城镇化过程中建立健全社会保障体系,使得新增居民没有消费的后顾之忧。此外,城镇化建设过程中充分利用市场主导和政府引导的驱动机制,做到公平兼顾效率,缩小收入差距,保障新增居民的收入和消费能力。
(2)加强区域创新能力,带动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是促进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有力支撑,而不同产业创新能力的提升有利于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同时有利于不同产业间和企业间的优胜劣汰。在城镇化建设过程中,要将资金引向高附加值、高技术含量的产业流动,同时对科技含量高、创新能力强的小微型企业基给予足够的资金和政策支持,促进创新科技的成果转化速度和成功率,提高区域自主创新能力。
(3)以人为本,坚持走可持续发展的新型城镇化道路。首先,新型城镇化并不是完全否定以往的城镇化建设工作,而是在以往的工作基础上进行优化和改善,从以往的过度注重“化物”转变为“化人”,即从过去过度关注人口转移的速度和空间建设转移到城镇化质量工作上来,如在城镇化过程中,保证所有居民所享受的福利和社会保障的公平性和进一步提高居民的幸福指数等;其次,环境是经济发展的载体和物质保证,在城镇化的建设过程中要充分考虑区域自然环境的保护和环境的承载能力,科学规划城镇化的发展进程,有序推动农村人口向城镇人口转移速度。
参考文献
[1]李小建,罗庆.新型城镇化中的协调思想分析[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4,02:47-53
[2]牛文元.中国新型城市化战略的设计要点阴.中国科学院院刊,2009(2):130-137
财经界2017年1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