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3.207秒到564秒
——中国新闻奖获奖作品《给水留条“回家”的路》背后的故事及再思考

2017-12-13 12:46程识行冷霜赵阳
武汉广播影视 2017年11期
关键词:分洪新闻奖回家

程识行 冷霜 赵阳

从3.207秒到564秒
——中国新闻奖获奖作品《给水留条“回家”的路》背后的故事及再思考

程识行 冷霜 赵阳

作为全国性年度优秀新闻作品最高奖,中国新闻奖是很多新闻媒体、新闻工作者孜孜不倦的追求,也是检验和推出新闻精品的最佳激励。2017年11月2日,第二十七届中国新闻奖评选揭晓,由武汉广播电视台新闻综合频率制作的广播评论《给水留条“回家”的路》荣获三等奖。这背后凝聚了创作单位的集体智慧、倾注了编辑记者的大量心血。本期刊登该作品的创作体会,以期从中汲取经验与读者共飨。

“三、二、一,起爆!起来了,起来了!”2016年7月14日上午7时,随着330声密集的爆破声响起,横亘在梁子湖西部37年的一道长堤,在短短的3.207秒内,被22吨炸药拉开了1公里多长的缺口,被人们称为牛山湖的57平方公里水域重新回到梁子湖的怀抱……

——这是广播评论《给水留条“回家”的路》的开篇。在9分24秒(564秒)的篇幅中,作者记录了湖北第二大湖泊梁子湖破垸分洪的第一现场,呈现了牛山湖永久性退垸还湖的重大决策,更重要的是,以“给水留条回家的路”为主线贯穿始终,理性客观地分析决策产生的前因后果和历史影响。

——这是在众多牛山湖破垸还湖报道中唯一一篇以“让水回家”为主线的评论。其参评中国新闻奖的推荐理由说:“评论观点有新意、前瞻性强;内容引人警醒、发人深思,展现了主流媒体对中国改革发展进程的深入观察思考。”

一整天坚守,夜宿大堤采集3.207秒珍贵音响

2016年7月13日下午,湖北省委省政府宣布重大决定,为确保武汉、鄂州、大冶等重要城市的防汛安全,梁子湖的子湖牛山湖将破垸分洪,永久退垸还湖。这是2016年湖北防汛最重要的决策之一,彰显出湖北省委省政府为实现可持续发展不惜“断腕”的坚强决心。

得知这一消息后,主创人员当天中午就赶赴牛山湖,在破堤分洪现场坚守20多个小时,详细记录了从13日的破堤准备到14日7时准时爆破,再到当天后续反响的全过程。

13日深夜,记者夜宿大堤,在涛声虫鸣中整理那些痛失家园的人们的录音时突然意识到,水其实和人一样,也要有自己的家,也要有回家的路。当这一念头出现后,连日来记者在防汛排涝一线采访和编辑的庞杂片段都像是被一条红线串联起来:这些翻涌的波涛,不就是在找自己的“家”,不就是在找一条“回家”的路吗?而它们的“家”、它们“回家”的路不就是因为我们在发展中对大自然的无度索取而变得狭促和渺茫吗?一条“让水回家的路”,其实就是一条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发展之路;留出一条“让水回家的路”,其实就是开启一条可持续发展的路。

14日早晨7时整,暴雨初歇。1公里长的牛山湖大堤上,分装在330个药室里的22吨炸药同时起爆。爆炸声落,涛声猝起,深蓝色的梁子湖水带着两米落差产生的巨大势能,裹挟着残堤浑浊的泥块冲向西边的牛山湖。几天来一直漂浮在梁子湖上的各种残渣,突然被拉成一条看不到头的漂浮带,扯拽着向西飘去。一度停止的雨,瞬间更猛烈地敲打着水面。

本文的三位作者此时分别在距离爆破点最近的大堤安全范围内、爆破点一公里外的民房房顶及转移渔民安置点记录下这一历史时刻。经过对现场音响的精确计算和测量,整个爆破持续时间为3.207秒。

爆破完成后天气放晴,阳光下,梁子湖里靠近破堤口被淹没的民房墙上,明显留下近10公分的退水痕迹。5小时后,梁子湖水面下降0.18米,向牛山湖分洪约5000万立方米,梁子湖暂时退出保证水位。已经在大堤上熬了一夜的记者继续在破垸现场和附近安置点采访永久失去家园的周边渔民。

一整月酝酿,旁征博引凝练564秒思想碰撞

事实上,作者对“给水留条回家的路”的思考,早在一个月前就开始酝酿。

2016年6月18日开始,历史罕见的强降雨袭击荆楚大地。6月18日至7月12日,湖北省武汉市遭遇四轮强降雨,降雨总量、降水强度、降雨范围等均高于1998年,突破多个历史极值。受强降雨和上游来水影响,武汉市外洪内涝、腹背受敌。

湖北省内五大湖泊水位居高不下,其中,位于武汉和鄂州交界处的梁子湖最为突出。截至7月12日,梁子湖水位21.48米,超保证水位0.12米,超历史最高水位0.05米。气象分析显示,未来10天还有两轮强降水过程,梁子湖水位将达到22.38米,超过保证水位1米以上,溃堤风险极大。

2016年,留在武汉人民防汛经历中的难忘记忆,就是牛山湖永久退垸、水困南湖、江城内涝三大事件。这三次经历,最终都以“人让水、水回家”而告终。本文作者全程深入报道了一个又一个重大险情,积累了大量数据和述评资料。

这些经历引发了记者的深沉思考,记者秉承新闻从业者的独立思考精神,放大视角,透过事件现象深度关注经济发展过程中人与自然的空间争夺战,以及背后折射出的当下中国脆弱的生态;深刻揭示环境与资源危机加剧背景下,江河湖泊承载能力大幅削弱将给国家造成的不可估量的损失;深入探讨城市发展如何转变发展方式,主动适应提质增效新常态。

带着这些思考,7月14日记者们从破堤一线返回后,在迅速完成相关新闻报道的同时,整合前期丰富的素材,最终一气呵成完成了这篇稿件。

一整年传播,新闻凝聚人类共识

好的新闻作品,不仅仅要引发思考,更要带来改变、凝聚共识。

“水要回家”,这是2016年的大汛和严重内涝给湖北、给武汉人民留下的一个沉重思考。习近平总书记在2016年1月5日的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座谈会上指出,“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推动绿色发展”。面对这次大雨大汛大涝,总书记的指示振聋发聩。

还湖于民、还湖于历史、还湖于未来——“湖北还湖”的标志之作,历史性地选择了梁子湖。

这个决定有两层意义,一是破垸分洪,牺牲局部保全局,是当时的情况下湖北依法所作的艰难决策;更重要的第二层意思,是“永久性退垸还湖”——采取行洪调蓄措施,既是防洪保安的应急之举,也是谋远之策。由于种种历史原因,围湖造田、填湖盖房、围湖养殖,使得湖泊数量减少、面积萎缩、功能退化,面对突发严重汛情,应对能力严重不足。湖北省副省长任振鹤表示,实施梁子湖分洪调蓄措施,就要把切割的湖泊“合起来”,把改变的水域“复起来”,把丧失的调洪功能“补起来”,实现水循旧路、水回“娘家”、人水和谐。

这些现实,让记者更加深刻地理解了习近平总书记对长江流域“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推动绿色发展”的重要指示精神。

在包括武汉广播电视台新闻综合频率在内的多家全国和省市媒体的持续关注下,水资源综合保护与开发等长期被忽视的生态安全问题得到更多人重视,并引发相关部门对经济发展方式的重新审视。2016年防汛期间,梁子湖总计破垸18个,其中15个实施永久性还湖工程;2016年10月,梁子湖流域综合治理防洪一期工程开工,拉开了大梁子湖流域生态治理的序幕;2017年年初,新上任的武汉市委书记陈一新同志提出“防洪水、排涝水、治污水、保供水”的“四水共治”新理念……

牛山湖破垸分洪一年后,环境保护部、国家发展改革委、水利部联合印发《长江经济带生态环境保护规划》,提出水资源优化调配、生态保护与修复、水环境保护与治理、城乡环境综合整治、环境风险防控、环境监测能力建设等6大工程18类项目,建立重大项目库,以大工程带动大保护。2017年8月,生态文明与绿色发展北京论坛上,全球相关领域专家达成共识——促进生态文明理念成为全球性认知。

历史发展的脉络,正如作品的结语部分明确提出的那般:“大江大湖是地球母亲对荆楚儿女的垂青,我们保护水资源,合理利用水资源,给水留一个‘家’,让水也有回‘家’的路,是在保护我们自己,也是在为国家、为子孙谋福谋利。牛山湖炸堤的隆隆震响,打开的是一条让水‘回家’的路,更是一条和谐发展的路。”

(作者单位:武汉广播电视台新闻综合频率)

责任编辑 温木子

猜你喜欢
分洪新闻奖回家
水工模型试验对湄潭县城分洪方案的优化与改进
河南10件作品获第27届中国人大新闻奖
回家的路(外一则)
1670天后,回家
中国新闻奖的设奖数额是多少?
大名滞洪区分洪口门位置的确定
北关分洪枢纽液压启闭系统控制维护保养浅谈
怀洪新河防洪调度运用思考
过年回家,他们在路上
中国新闻奖长江韬奋奖评选增设审核环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