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 刘中国
加强审题培养,提升解题能力
四川 刘中国
审题是一种综合能力的体现,它包括阅读、理解、分析和综合等多种能力,也包括严肃认真细致的态度等非智力因素。审题是解题的前提和关键所在,要提升解题能力,就必须从学会审题开始,只有审好题才能答好题。因此,加强审题能力培养不仅是应试的需要,也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可是,在教学中,教师重视知识的传授、解题方法的指导,却往往忽视对学生审题能力的培养。对此,笔者结合实例谈谈对学生审题能力的培养:
在审题过程中,教师要培养学生细心审题的能力。有些题目学生在解题时可能觉得很简单,一眼似乎就能看出题目的考查意图,于是很自信的就选出了答案,结果却做错了。导致错误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审题不仔细,把题目中一些十分重要的关键性词语给忽视了,而这些关键性词语正是得出正确答案的关键所在。教学中,教师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在解题时善于透过繁杂的题干部分,找出解题的关键性词语。
如(2003年·上海卷·第4题)某人腰椎部因受外伤造成右侧下肢运动障碍,但有感觉。该病人受损伤的部分可能是在反射弧的 ( )
①传入神经 ②传出神经 ③感受器 ④神经中枢⑤效应器
A.②④ B.①④ C.①② D.②⑤
本题考查神经调节,意在考查考生能从课外材料中获取相关的生物学信息,并能运用这些信息,结合所学知识解决相关的生物学问题的能力。学生做错的原因主要是忽视了题目中的关键性词语。在审题时,学生根据题干信息“右侧下肢运动障碍”“有感觉”等信息,得出传出神经和效应器受伤,而错选D。错误原因是审题时漏掉了“腰椎部受外伤”这一关键信息,而效应器是下肢中的神经末梢及其支配的肌肉,不属于“腰椎部”指定范围,因此不可能是效应器受损伤。于是得出传出神经受到损伤或神经中枢中有关神经冲动传出的部件受到损伤,故选A。
再如(2016年·全国卷II·第6题)果蝇的某对相对性状由等位基因G、g控制,且对于这对性状的表现型而言,G对g完全显性。受精卵中不存在G、g中的某个特定基因时会致死。用一对表现型不同的果蝇进行交配,得到的子一代果蝇中雌∶雄=2∶1,且雌蝇有两种表现型。据此可推测:雌蝇中 ( )
A. 这对等位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G基因纯合时致死
B. 这对等位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g基因纯合时致死
C. 这对等位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g基因纯合时致死
D. 这对等位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G基因纯合时致死
题目中的关键性词语有“受精卵中不存在G、g中的某个特定基因时会致死”“表现型不同的果蝇进行交配”“子一代果蝇中雌:雄=2∶1”“雌蝇有两种表现型”。找准了这些关键词,解题就很轻松了。由于“子一代果蝇中雌:雄=2∶1”说明致死与性别相关联,属于伴性遗传,“雌蝇有两种表现型”即有显性和隐性性状,说明是显性致死,故选D。
审题还有一个很重要的作用就是通过审题,在题目中找出与解题有关的一些提示性语句,这些语句可能在题干中,也有可能在选项中。这些提示性语句可能就是解决问题的关键所在。教师在教学中要提醒学生去发现并利用这些提示性语句解题。
如(2015年·全国卷II·第2题)端粒酶由RNA和蛋白质组成,该酶能结合到端粒上,以自身的RNA为模板合成端粒DNA的一条链。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
A.大肠杆菌拟核的DNA中含有端粒
B.端粒酶中的蛋白质为RNA聚合酶
C.正常人细胞的每条染色体两端都含有端粒DNA
D.正常体细胞的端粒DNA随细胞分裂次数增加而变长
该题背景来源于人教版教材必修一第122页,细胞衰老原因的端粒学说。端粒存在于真核生物染色体的末端,是由DNA序列及其相关的蛋白质所组成的复合体,原核生物无端粒,A错误。由题干的提示性语句“端粒酶由RNA和蛋白质组成,该酶能结合到端粒上,以自身的RNA为模板合成端粒DNA的一条链”可知端粒酶中的蛋白质应是以RNA为模板,合成DNA的酶,即为逆转录酶。正常体细胞的端粒DNA随细胞分裂次数增加而变短;综上所述,该题选C。
再如:阿糖胞苷是一种嘧啶类抗癌药物,在细胞中能有效抑制DNA聚合酶的合成。当阿糖胞苷进入癌症患者体内后,机体短期内可能发生的明显变化是 ( )
A.神经递质的合成减少,神经系统兴奋性降低
B.淋巴细胞的生成减少,机体的免疫功能下降
C.糖蛋白的合成增加,癌细胞的转移速度变慢
D.促进抑癌基因表达,癌细胞的细胞周期变长
解答本题时,考生似乎觉得无从入手,其实该题在题干上有一个很重要的提示语句“能有效抑制DNA聚合酶的合成”。DNA聚合酶是与DNA分子复制有关的酶,DNA复制预示着该细胞要进行分裂,因此阿糖胞苷的作用就是抑制细胞分裂,四个选项中只有B项与细胞分裂有关,故选B。
题目条件是解题的重要依据。审题时既要看题干中的语句明显呈现出来的条件,还要由表及里,深层挖掘到题目背后的一些不易被察觉的隐藏条件。有些题目在题干部分就有明显的条件给出,教师要通过一些题目培养学生在题干中找出和分析这些条件的能力。
如(2007年·上海卷):张氏家族患有某种遗传病,该家族遗传系谱图不慎被撕破,留下的残片如右图,现找到4张系谱图碎片,其中属于张氏家族系谱图碎片的是 ( )
该题的解题条件就隐藏在题干给出的系谱图中,通过留下的残片遗传系谱图分析,具有“无中生有”、“15号患病,其父亲正常”特征,可以判断甲病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所给的四个选项中只有D选项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而A、B、C具有“有中生无”特征,均为显性遗传病。故选D。
而有的试题,出题者在设计题目时,对题目的条件往往不一定直接呈现在题干当中,而是提供一些隐藏性的条件,需要对题干中的内容加以分析,才能获得解题的充要条件。这类题目需要学生对题干加以认真的分析,并联系所学知识去找出隐藏的条件。
再如:一对表现正常的夫妇生育了一个正常男孩和一个患某种遗传病的女孩。如果该男孩与一个母亲为该病患者的正常女子结婚,生了一个正常的儿子,那么这个儿子携带致病基因的概率为 ( )
A.11/18 B.5/9 C.4/9 D.3/5
该题中有3个隐藏性条件:其一是根据“表现型均正常的夫妇生下患病的女儿”说明该病是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假设控制该病的相关基因为A、a,该夫妇生下的正常男性可能为1/3AA,或2/3Aa;其二是根据“母亲为该病患者的正常女子结婚”可知该女子是杂合子Aa;其三是“生下的正常男孩,携带致病基因的概率”为Aa/(AA+Aa)。由此,这个儿子携带致病基因的概率为(1/3×1/2+2/3×1/2)/(1-2/3×1/4)=3/5。故选D。
容易错的题不一定是难题,而是让人不知不觉落入陷阱之中的题。很多的题目在考查知识点的同时在题目中预先设置了一些陷阱,学生只要稍不留神,就和正确答案擦肩而过了。常见的陷阱主要是由于思维定式或是对特别熟悉事物的粗心大意造成的。所以,教师在教学中要正确地引导学生,克服由于题目的过于熟悉而造成的大意,克服由于思维定式而造成的失误。
有些题目,学生可能在很多份试卷或练习中做过,所以发现题目再度出现时,可能连题目都没有读完就作出了答案。出题者有时就是利用了学生的这种心理,把一些题目关键的部分作出一些改动,从而使学生落入陷阱。
如(2005年·广东高考题):两个亲本的基因型分别为AAbb和aaBB的植株(两对基因独立遗传),快速获得基因型为aabb植株,最佳的育种方法是 ( )
A.杂交育种 B.诱变育种
C.多倍体育种 D.单倍体有种
解答该题时,学生一看见“快速获得基因型为aabb植株”,马上想到单倍体育种,因单倍体育种的优点便是缩短育种年限,而错选D,殊不知单倍体育种需要选亲本进行杂交,然后对F1进行花药离体培养,获得的单倍体幼苗还要用一定浓度的秋水仙素处理,该育种方法过程复杂,难度大,技术要求高,用此方法获得aabb植株需要两年。而选用杂交育种,即选亲本杂交得到F1,然后让F1自交便可获得aabb的植株,育种所需时间仍然为2年,但该育种方法简单,因此最佳育种方法为杂交育种,选A。那么,什么时候选择单倍体育种呢?当我们培育由显性基因控制的优良性状时,由于淘汰杂合体比较困难,杂交育种需要连续自交来淘汰杂合体,花费时间长,选用单倍体育种就能明显缩短育种年限,而由隐性基因控制的优良性状,不需要用连续自交去淘汰杂合体,只需自交即可获得所需要的纯合体,此时选用杂交育种是最佳方法。
还有一类陷阱是由于学生自己的思维定式造成的。这类题目虽然很易做错,但只要学生答题时审题认真谨慎,还是可以克服的。
审题过程中,弄清命题意图也是快速、正确解题的重要途径。教师应该有意识地培养学生在解题时不要被动地为做题而做题,而应该主动地通过题目去揣摩出题人的命题意图。只有在明确命题意图的情况下,才能够快速、准确地作答。有些题目命题者的考查意图很明显,在题干中直接呈现出来,这类题目学生一般容易分析,解题时一般不容易出现错误。而有些题目的命题意图没有明显地呈现出来,隐藏在题目的题干、选项等处。教师要引导学生从题干和选项等处去寻找挖掘命题意图。
总之,审题是解题的前提和关键,只有审准题,才能解好题。因此,在讲题过程中,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去找准关键词语、找出解题条件、弄清命题意图、识别题目陷阱,并不断变换题干条件和试题选项,来培养学生审题能力,从而有效提升解题技能。
四川省遂宁中学外国语实验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