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反导预警体系发展与启示

2017-12-13 01:27:45于光明王晓晔连庆华
舰船电子对抗 2017年4期
关键词:陆基反导弹道导弹

胡 磊,于光明,王晓晔,连庆华

(解放军95806部队,北京 100076)

美国反导预警体系发展与启示

胡 磊,于光明,王晓晔,连庆华

(解放军95806部队,北京 100076)

反导预警体系作为导弹防御体系的“眼睛”,在战争中起着其他装备无法替代的作用。首先梳理了美国反导预警体系的发展历程与阶段特征,分析了美国当前的反导预警体系构成与特点,自此基础上,提炼总结了美国反导预警体系发展启示,为我国反导预警体系建设提供了参考。

反导预警;指挥;情报处理;启示

0 引 言

美国基于全球军事战略,建立了手段先进、部署广泛且主要由陆基远程探测雷达、海基多功能雷达和预警卫星等手段组成的反导预警体系,形成了范围覆盖全球重点区域的预警监视能力,主要为导弹防御作战和空间攻防对抗提供信息支持。

1 美国反导预警体系发展概况

1.1 美国反导预警体系发展历程与特征

美国反导预警体系的发展历程大致经历了3个阶段:

一是独立建设阶段。针对前苏联出现的陆基洲际弹道导弹、潜射弹道导弹、军用卫星等战略威胁目标,从上世纪50年代初开始,美军陆续建立了“弹道导弹早期预警系统”、“潜射弹道导弹预警系统”和“海军空间监视系统”。该阶段的基本特征是各类预警监视系统分别建设,独立运行,分属不同部门管理,信息不能共享。

二是体系形成阶段。上世纪80年代初,美军开始对前期建设的各类预警系统进行整合,成立北美防空防天司令部实施统一管理,负责汇集融合各种实时预警信息以及动态情报信息,形成了对各类战略威胁目标的综合预警能力,提高了防空反导作战信息保障的整体效能。该阶段的基本特征是各类预警监视系统互联互通,实现集中管理和信息共享。

三是优化提升阶段。上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美军构建“国家导弹防御系统”(NMD)和“战区导弹防御系统”(TMD)[1],利用先进的国防信息基础设施,将陆、海、空、天各种探测手段、信息综合处理系统以及拦截武器系统连接成一个高效运作的有机整体,能够在洲际和潜射弹道导弹发射30 s后探测到目标,5 min后完成数据处理并报警,10 s内将预警和攻击数据发送给北美防空防天司令部指挥中心,可提供6~25 min预警时间。该阶段的基本特征是构建网络化预警监视体系,与武器系统紧密交联,逐步实现预警、指控、拦截一体化。

1.2 美国反导预警体系构成

美军认为,弹道导弹末段防御可对高价值目标实施成本较低的防御,但其覆盖区域较小;中段防御具有最大的可拦截区域和较充分的作战时间,但很难识别诱饵且易受干扰;助推段拦截可避免诱饵和干扰物影响,但系统反应时间短,受地理条件限制大。综合以上利弊,只有建立多手段、多层次的防御体系才能克服上述局限。因此,美军反导预警体系主要包括3个层次:第1层助推段预警,由导弹预警卫星实施;第2层中段预警,由弹道导弹远程预警雷达、陆/海基X波段雷达实施;第3层跟踪制导,主要由“爱国者-3”、“萨德”系统和“标准-3”系统自身的跟踪制导雷达实施[2]。

(1) 助推段预警

美军对导弹助推段预警主要依靠DSP和SBIRS系列预警卫星,其中,DSP系列卫星是迄今为止全球唯一参与过实战的导弹预警卫星[3],包括5颗在轨卫星,能够对两极地区外的全球大部分地区进行监视,每隔10 s对地球某特定区域扫描一次,对洲际导弹预警时间为25~30 min,对战术导弹预警时间在4 min以上,SBIRS系列预警卫星是DSP系列预警卫星的未来升级版,完整体系包括5颗地球静止轨道卫星(替代DSP卫星)和3颗大椭圆轨道卫星(负责北极区域的导弹预警),由此实现对南极地区以外的全球导弹发射预警,该系列卫星测定导弹发射位置的速度较前者提高60%。目前,SBIRS已有3颗地球静止轨道和2颗大椭圆轨道卫星在轨,搭配待退役的DSP系列预警卫星成体系工作。

(2) 中段预警

美军对弹道中段预警主要依靠陆、海基预警雷达,包括陆基常规远程预警相控阵雷达、海基和陆基X波段雷达和“丹麦·眼镜蛇”预警雷达三部分。

陆基常规远程预警相控阵雷达包括AN/FPS-123双阵面雷达和AN/FPS-132双/三阵面雷达[4],共有5部。其中,3部部署于美本土,1部部署于英国,1部部署于丹麦,主要用于监控俄罗斯及中东、太平洋地区的导弹发射活动,探测距离2 000~5 000 km,可粗略测算弹道导弹的弹道、发射点和命中点等参数。但盲区较大,对低轨导弹探测性能差。

海基X波段雷达,是美国导弹中段防御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探测距离达4 000 km[2],主要用于跟踪和识别弹头目标,目前部署1部,可以从位于阿拉斯加州阿留申群岛的阿达克母港向整个太平洋移动,实现靠前部署,为拦截武器实施中段拦截提供目标指示信息,并评估拦截效果;陆基X波段雷达型号为AN/TPY-2,是美萨德系统的主战雷达,目前共部署10部。其中,4部位于美本土,6部位于日本、以色列、土耳其、克塔尔、关岛等地部署。该雷达探测距离1 200~2 000 km,能够对弹道导弹进行跟踪探测、弹头识别并实施目标引导拦截和效果评估。

“丹麦·眼镜蛇”预警雷达为AN/FPS-108型相控阵雷达,现有1部,部署于阿拉斯加谢米亚岛。该雷达探测距离约3 600 km,能同时跟踪300个目标,主要用于监视俄罗斯勘察及半岛方向的导弹发射活动,也可作为陆基中段拦截弹的火控雷达。

(3) 跟踪制导

美军对弹道导弹跟踪制导主要依靠 “标准-3”系统的海基AN/SPY-1D雷达、“萨德”系统的陆基AN/TPY-2雷达和“爱国者-3”系统的陆基AN/MPQ-63雷达。宙斯盾舰搭载的AN/SPY-1D 型无源相控阵雷达主要用于探测、跟踪空中威胁目标,引导防御导弹拦截目标,其工作频率为S波段,每艘宙斯盾军舰上有4个天线阵列,可以覆盖军舰周围360°方位的空域,探测距离可以达到400~500 km[5-6],据资料统计,改进后,探测距离可达700~1 000 km;AN/TPY-2雷达具体情况见上文;AN/MPQ-63为无源相控阵雷达,工作在C波段,具有搜索、跟踪、识别及引导等功能,最远探测距离大约100 km,方位覆盖120°,据报道,“爱国者-3”系统将更换新型雷达(氮化镓有源相控阵雷达),可360°全向扫描,探测距离在170 km左右。

总的来说,美军反导预警体系构成主要有3个方面特点:一是部署上依托本土,分散布局,覆盖全球;二是探测模式上多元立体预警,组网探测,保障多层拦截;三是组成方式上固定与机动相结合,相互补充,快速反应。

2 美国反导预警指挥与情报保障体制

美国由空军第14航空军对导弹预警卫星和反导预警雷达实施集中管理、统一指挥,并设有专门的融合整编机构,统一生产反导预警情报。美空军第14航空军是美战略司令部的空军组成部队,负责管理运控美在全球各地的远程预警雷达、传感器和预警卫星[7-8]。其下辖21联队负责管理导弹预警雷达和陆基空间监视系统,第460航天联队负责管理导弹预警卫星系统,460联队下辖第2航天预警中队(驻美本土巴克利地面站),专门负责整理融合雷达和卫星的导弹预警情报,并向北美防空防天司令部和战略司令部提供反导预警情报支持。其中,雷达情报由雷达站-巴克利地面站两级处理,预警卫星情报则直接由巴克利地面站处理。如,美第460联队通过DSP和SBIRS系列预警卫星探测到攻击美国的弹道导弹发射后,迅速通报部署地面弹道导弹预警雷达站。雷达站尽快识别判定目标性质,初步处理后上报巴克利地面站,由巴克利地面站融合处理,并与接收的预警卫星情报进行对比、分析和综合,并最终形成一体化反导预警态势,上报战略司令部和北美防空防天司令部,如图1所示。

3 结束语

鉴史可以观兴替,知趋避。我国反导预警体系建设刚刚起步,在此总结提炼美国反导预警体系发展的特点与启示,为我国反导预警体系建设提供借鉴与参考。

一是体系运行采用反导预警和防空预警并立模式。反导预警体系是相对独立的作战系统,与防空预警差异大,对作战装备、指挥流程、处理流程以及人员的综合能力等都有其特殊要求,防空预警体制难以满足反导预警需求,应按反导作战的特点建立独立的指挥控制关系。美本土反导预警由北美防空防天司令部导弹预警中心组织实施,上述中心与负责北美防空作战的“防空中心”并立。

二是反导预警采用统一指挥、二级处理模式。反导作战是一个区域跨度大、时间跨度小的庞大而复杂的大体系作战,反导预警贯穿反导作战全过程。近程弹道导弹从发射到落地只有几分钟,洲际弹道导弹最多也不超过半小时,要在这短暂时间完成反导预警、拦截任务,必须有高效的作战指挥和情报处理流程。美国反导预警采用集中管理、统一指挥模式,雷达情报处理采用“雷达-巴克利地面站”两级模式,预警卫星情报一级处理,大大提高了作战指挥效率,同时融合生成了要素齐全、实时准确、一致理解的反导预警态势。

三是作战链条采用预警、指控、拦截一体化模式。通过战争实践,美军深刻认识到,情报与作战之间共生关系日益凸显,更加强调所有情报必须服务于作战,没有渗透到作战的情报就没有有效的作战行动。美反导作战体系从前期的分散建设、独立运行,逐步按照预警手段综合运用、统一处理,信息全军共享,不断优化功能结构和信息流程,提升整体能力,将预警情报纳入反导作战链条,实现了预警、指挥和拦截一体化作战模式,提高了情报的保障效率。

[1] 鲁建华,张学润,安玮,程洪玮.美俄弹道导弹防御系统浅析[J].火力与指挥控制,2010,35(5):1-3.

[2] 刘力,仵浩,王健,丁一.美国导弹防御系统分析研究[J].飞航导弹,2014(12):19-21.

[3] 胡磊,闫世强,刘辉,等.美国GEO预警卫星覆盖性能分析[J].空军雷达学院学报,2012,26(6):404-407.

[4] 郑玉军,田康生,陈果,赵龙华.外军反导预警雷达发展趋势及关键技术分析[J].飞航导弹,2015(6):27-29.

[5] 李永峰,郝红利,徐卫昌.美国弹道导弹防御系统发展研究[J].飞航导弹,2014(3):47-50.

[6] 郑玉军,田康生,王永攀,等.日本导弹防御系统发展现状及趋势[J].飞航导弹,2015,3(3):33-36.

[7] 王乐,曹泽阳,许磊.美俄反导作战体系建设研究分析[J].飞航导弹,2014(12):22-25.

[8] 张文忠.美国空军航天司令部第14航空队[J].通信导航与指挥自动化,2006(5):64-67.

DevelopmentandInspirationofAmericanAntimissileEarly-warningSystem

HU Lei,YU Guang-ming,WANG Xiao-ye,LIAN Qing-hua

(Unit 95806 of PLA,Beijing 100076,China)

As the eye of missile defense system,antimissile early-warning system has the action that other equipments can not replace.This paper firstly describes the development course and phase characteristics of American antimissile early-warning system,analyzes the composing and characteristics of present American antimissile early-warning system,and abstracts and sums up the development inspiration of American antimissile early-warning system,which provides reference for the construction of antimissile early-warning system in our country.

antimissile early-warning;command;intelligence processing;inspiration

TN97

:A

:CN32-1413(2017)04-0004-03

10.16426/j.cnki.jcdzdk.2017.04.002

2017-04-10

猜你喜欢
陆基反导弹道导弹
让人胆寒的“远程杀手”:弹道导弹
军事文摘(2022年20期)2023-01-10 07:18:38
陆基圆池循环水养殖模式的优势
当代水产(2022年1期)2022-04-26 14:35:40
未来反导陆海空〔上〕
未来反导陆海空〔中〕
未来反导陆海空(下)
反导大作战
日本正式决定引入陆基“宙斯盾”
基于分解协调法的弹道导弹突防效能控制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