龚五根
当前仍有一些教师因受"应试教育"的束,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添加了大量的作业和练习,造成了学生学业负担过重,使他们没能领略和体会到学习数学的趣味性,以至一部分学生对学习数学感到厌烦,认为学习数学不外就是与枯燥的数字、繁杂的计算、艰苦的思索、复杂的逻辑推理打交道。为了真正实现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变,调动起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变"厌学"为"乐学"。下面从几个方面谈谈我的看法。
一、创设问题情境导入课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亚里斯多德曾经指出:"思维自疑问和惊奇开始"。创设问题情景是培养学生学习兴趣最积极、最有效的措施之一,问题是数学的心脏,问题对数学学习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它决定了思维的方向,也是思维的动因。利用课前的问题,课堂教学推向高潮。例如,教学"年、月、日"时,老师可先设置这样一个疑问:小明今年12岁,可他到现在为止却只过了3个生日,你相信吗?学生经老师这么一问,心中肯定产生了疑惑,12岁本来应该过了12个生日,而他怎么只过了3个生日,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当学生产生疑问,学习兴趣被调起以后,教师再顺势引导学生,你想知道是为什么吗?通过这堂课的探究,你就可以找出答案了。学生带着强烈的好奇心和深厚的求知欲望开始了新课的学习,诱发了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望。
二、充分发挥故事的作用。
用学生喜欢的故事导入课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俗话说得好:"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一节好的数学课,也需要一个精彩的起点。因此,在数学课的起始阶段,迅速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把他们的思绪带进特定的学习情境中,激发起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和强烈的求知欲,对一堂数学课的成败与否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例如采用故事导入法,小学生非常喜欢听故事,而故事情境直接影响学生的兴趣,关系到学生的主体作用能否充分发挥的问题,老师要结合教材用生动、通俗、风趣的语言讲述故事,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求知欲。我在教学《分数的基本性质》时,给学生讲了这样一个故事:有一位老爷爷生了三个儿子。有一天,他年纪大了,种不了庄稼了,于是,他就把地分给他的三个儿子,大儿子分了 ,二儿子分了 ,三儿子分了 ,可没想到三个儿子听了老爷爷的话之后马上吵了起来,都说老爷爷不公平。正当他们吵得不可开交的时候,聪明的阿凡提来了,他分别对老爷爷的三个儿子耳语了几句。很奇怪,老爷爷的儿子居然都不吵了。故事结束了,我就问学生们:你们想知道阿凡提对他们说了些什么吗?孩子们都竖起耳朵想听我说,我趁热打铁:学完这节课,我们每个同学都知道。这样,学生们的情绪都被调动起来了。
三、注意游戏的应用
根据小学生(特别是低年级的小学生)好玩、好动、好学,注意力集中时间短的特点,可在课内适当开展一些数学游戏活动。活动时,学生动手、动口,有动脑,精神饱满、情绪高涨,可收到较好的教学效果。如上"能被2、3、5整除的数的特征"时,要是把结论直接告诉学生,这堂课肯定上得枯燥无味。如果能先做一个"考考老师"的游戏,那情况就大不一样了。首先,"考老师"这三个字就已经能吸引学生。游戏开始时,可有一部分学生来说数,另一部分学生当堂计算,老师则把数和能否整除的结果直接写在黑板上。不管学生出多大的数,老师都能很快断定他能否被2、3、5整除,计算的同学都要经过一段时间计算才能得出结果。这一下,同学们就更惊奇了,看见老师没有经过计算就能非常准确、迅速得出结论,于是便会产生"老师的秘诀在哪里呢?"这样就激发了学生求知欲和进一步学习的兴趣。
四、利用动手实践導入,引起学生探究知识愿望。
亲手实践导入法是组织学生进行实践操作,通过学生自己动手动脑去探索知识,发现真理。动手操作符合小学生好动的特点,可吸引小学生 将注意力集中到有意义的教学活动中来。"实践是创新的源泉",学生具有活动实践的天性和创造成功的欲望,教师应该大胆放手让学生"多动",尽量让他们在"做中想,想中学",亲身经历各种探索活动。在充分准备的前提下,教师精心组织学生凭借已有知识操作学具来导入新课。例如,在教学六年级《不规则物体体积的测量》时,我是这样设计的: [片断]师:"(展示手里的土豆、鸡蛋等)同学们,这样的物体又怎样来测量它的体积呢?"
(学生见到生活中的物体倍感兴趣,纷纷发表自己的意见。)
生1:放入装满水的容器,溢出的水的体积就是它们的体积。
生2:可以用橡皮泥捏一个形状、大小都一样的物体,再捏成长方体或正方体,计算它的体积就是土豆(或鸡蛋)的体积。
生3:用一个量杯装适量的水,记下刻度,把土豆放进去,再记下刻度;把两个读数相减就是它的体积。
生4:我们学过长方体、正方体的体积的计算方法,应该可以利用这一知识解决问题。
生5:是啊,我们可把一个长方体或正方体容器内加入一定量的水,测量水深;然后把土豆放进去,再量一量水深,就可以求出体积了,不过应该把毫升化成立方厘米。……
师:"同学们说的方法都很不错,那我们一起动手试一试吧!"
师:"同学们真可谓足智多谋!竟然想出这么多的办法。接下来我们一起来实践一下。接下来,我们就要开始测量了。在测量的过程中,把你们小组的活动成果写在纸上。"(师生动手操作,在亲自动手实践的过程中掌握了不规则物体体积的计算方法。)
五、巧妙转化,化繁为简
"转化"是数学中比较常用的一种方法,有些问题因为已知条件比较隐蔽,一时看起来好像无从下手,但如果能通过巧妙转化,则问题就不难解决,当学生掌握了"转化"的方法后,便能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信心。如:甲、乙、丙三辆货车合运一笔货物,丙车运的吨数是甲、乙两车总数的1/3,甲车运的吨数是乙、丙两车总数的一半,而乙车运了200吨。求甲、丙两车各运货物多少吨?
这道题如果从乙车运的200吨入手,直接求出甲、丙两车各运货物多少吨,显然是难以思考的。但是,如果能将这批货物的总吨数作单位"1",设法找出200吨所对应的分率,那么只要先求出总吨数,再求出甲、丙两车比乙车多运多少吨,则问题得解。
在引导学生解题的过程中,随着一道道难题的攻克,一个个解题的规律的发现,学生的学习情绪也必然高涨,这是学生的思维必处于浓厚的兴趣阶段,教师如能抓住这一有利时机,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学生也就越学越爱学。
六、引导学生用学过的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运用学过的数学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既可加深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又可使学生尝到甜头,从而对数学产生浓厚的兴趣。如在学过面积、体积的有关知识以后,可让学生实地解决诸如丈量土地、平整土地等问题。当学到三角形的知识时,可介绍三角形的稳定性,并用实际例子,自行车的三角架、晾衣服的三角架等来说明三角形的稳定性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总而言之, "教无定法,贵在得法"。小学数学课堂导入的方法很多,形式多样,无论是哪种形式的新课导入都必须起到点燃学生思维火花的作用,导入得成功与否就是看一上课能否吸引住学生,在较短时间内使学生大脑兴奋起来,思维活跃起来,迫切求知的心情下进入新课。也就是说课前导入无论采取什么样的具体方法,都离不开趣味性、知识性、科学性和启迪性,真正让学生感兴趣,学有所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