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茹
摘要:高等艺术教育不应该仅仅局限在单一的专业知识传授中,应该重点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中和能力和自我认识、自我培养能力。在大学专业化的学习环境里,学生不仅学到了扎实的基本功,更重要的是对自己有了更深的认识,为自己的兴趣、理想以及能力找到合适的 发展方向,这样的人才更能适应社会需求。
关键词:艺术教育;艺术教育理论;社会实践;关系
高等教育不同于基础教育,它强调专业性素质教育,是社会人力资源分工的前站。艺术院校教学评估必须强调教学实践环节和学生创造能力的培养,这不仅是对学生动手能力的关注,更重要的是对社会服务、文化和经济建设服务观念的关注和引导。
1、高等艺术教育的意义
高等艺术教育的目的,是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培养学生的艺术欣赏能力,使他们养成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有感受体验欣赏美的能力,成为一个个懂得艺术,能够欣赏艺术,并且有审美素养的现代化人才。作为艺术教育工作者来说,艺术课的目的不是培养几个专业的艺术家,而是要培养一大批有美感的学生,是以提高学生的素质为目的,让他们能以最平凡的东西创造美,能以美的感觉、美的心情去面对人生可能遇到的种种挫折。通过艺术专业课的学习、实践活动,广泛地接触现实美、艺术美、自然美、形式美,特别是生活中大量的艺术美的欣赏尤为重要。因为艺术它是以独特的方式发展和完善人的精神和身体,并深深的融入到人及社会中去。艺术欣赏要求学生去学习、去欣赏与了解环境,培养自己成为一个适应良好的人,能合理的生活在这个社会中并以创造性的工作来贡献自己,那么就要在一种了解的精神中成长,并学会欣赏与了解艺术和文化在整个人类社会中的意义。
2、高等艺术教育的理论
众所周知,理论的产生源泉是实践。但仅停留在这一层面上还是不够的。因为不是所有的实践都能形成理论;不是实践活动越多,就能掌握越多理论,就能达到更高的理论水平。这就提醒我们应当注意到:理论源泉还具有多元化特征。在一定程度上,理论、感悟、思想体系都是理论的源泉。从艺术教育领域来看,亦是如此。教育理论的重要特征之一是它包含着丰富的心理学、社会学、历史学和哲学的理论要素和理论概念,有这些学科,恐怕现在还找不到独成体系的教育理论--尽管恒有教育实践。所以,我们要重视并勤于艺术教育实践,还要注重艺术教育理论及其理论发展史的研究。
艺术教育理论一经产生,就具备了相当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存在着自身发展的内在规律并将遵循这一规律来发展。因而在人类艺术史的各个阶段,不难发现艺术理论意识发挥着转折性、奠基性的作用。同时,亦改变了原有的艺术教育的意识形态,推动了艺术多元化的发展。艺术教育理论的自主性反映并作用于艺术教育实践,素质教育的提出艺术类学科从新界定(包括动画、影视制作等新兴学科的设立)等,本身就是从理论的角度出发的。
3、高等艺术教育的实践
马克思说;"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它不是以改造客观世界为目的的。因此,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動不仅具有德育的功能,而且具有其它的功能。既有全面提高学生素质,又能发展学生个性,同时也能体现地区的特色。这些都充分说明了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不仅是德育一个方面而且也是教育改革的有机组成部分。同理,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其意义既在德育又超出了德育,它已成为我国进一步深化改革的新的时代印记。
艺术是流,生活是源,如何做到如怀海特所说的,"唤起智慧和美感到生活之中",让学生把课堂上接受的美的知识与现实生活中的美有机的揉和起来,培养出一双能发现美的眼睛。艺术教育的目标是使人在创造的过程中变的更富有创造力,而不管这种创造力将施用于何处。假如孩子长大了,而由他的美感经验获得较高的创造力,并将之应用到生活和职业,那么艺术教育的一项重要目标就已达到。然而培养这种创造力的途径在哪里呢?
社会实践活动不仅能培养学生正确的劳动观念,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不仅能培养学生自理,自主的能力,艰苦创业的精神,而且能培养学生正确的学习方法,训练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实现从书本型向创造型,从空谈型向实践型,由被动型向主动型转变。
实践证明,社会实践活动为学生从道德信条到道德行为,从社会生活的旁观者到社会生活的参与者,从与成人社会的从属关系到平等关系的转变,提供了机会和实验场。这些转变的一个直接结果是使社会权利与社会义务,在大学生身上得到了统一,使之逐步树立起作为社会成员应具备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总之,无论从哪方面大学生的社会实践活动对国家,社会及学生本人都有很大的好处。因而,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是一项值得推广有深远意义的活动。
4、高等艺术教育理论与实践的关系
艺术教育是以艺术为媒介,通过学习,逐步培养学生的高尚情操和审美能力,从而促进学生的智力发展和提高学生的创造能力的教育系统工程。而在这个浩繁的教育系统工程中,如何理解艺术教育理论属性与艺术教育实践属性之间的关系是至关重要的。我们应当把关注焦点放在如何拉近二者之间的距离以及二者的相互结合上。
课堂教学是一种通行的教学方式。对艺术院校来说,能集中一个时间段对学生进行基础知识传授和艺术表现方法训练,这是一种有效的教学方式,但同时也隐含着一些弊端,如割裂了知识与时间的内在联系、教学脱离实践等等。
高等艺术教育向实用性、技能性方向发展,是社会与市场的需求。教育的产业化倾向越来越凸显,或者说已经成为一种经济行为,因而它也存在着供需的矛盾,需要我们在教育方向上加以平衡和调整。市场是检验设计艺术教育是否成功的重要尺度,教育体制的改革是促进教育质量提高的动力。据日本《设计艺术新闻》的调查,当今市场需要设计师的素质能力是"设计开发的策划能力占30%、设计的造型能力占25%、综合的思考能力占20%、组织与协调能力占12%、国际感觉占8%、CAD操作能力及其他占5%"。这种知识结构和能力的构成,向我们现行的设计艺术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即设计人才的培养必须加强实际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的训练,以适应新环境和市场的需要。正如教育主管部门所希望的那样:"一是加强基础教育和提高人才素质,使其有较强的适应能力;二是要强调专业侧重,使之适应社会岗位对人才的需求。"
5、结语
目前中国艺术设计专业的实践教学仍然是十分薄弱的环节,大多停留在手绘表现和计算机表现方面,而与设计实践密切相关的,与市场相结合的实践教学也十分薄弱,投入十分不足。针对艺术设计教育的本质特点,艺术设计的实践教学是非常重要的。我认为以市场需要为出发点,艺术设计教育必须与市场紧密结合,加强实践技能教学。
参考文献:
[1]潘鲁生.设计教育[M].济南:山东美术出版社,2007.
[2]龚怡祖.论大学人才培养模式[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1999.
[3]郭声健.艺术教育[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