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业运作中的媒介对美术创作的影响

2017-12-12 09:19王炜
大观 2017年9期
关键词:媒介

摘要:商业运作是指专门从事产品交换的盈利性活动,通俗说法就是“买卖”。大多数的商业运作都是通过成本以上的价格卖出产品和服务,从而获得盈利。历史的长河中美术的出现让人们的生活发生改变,社会的商业结构也开始接纳它。美术的意义在这过程中发生了质变,商业美术应运而生。商业美术在继承与创新的道路上也开始多元化,美术作品创作拥有了更宽阔的视野,价值取向的选择性更自主。人们对事物的认知和着眼点以及赋予他的含义都发生着变化。当代的观赏者和收藏者更多地在乎收藏价格和购买价格。这些收藏者通过媒介来进行爱好的付出。创作者的创作也开始变化,他们通过媒介和购买者们交流来创作他们的美术创作。美术作品的投资逐渐成为投资方式之一,美术作品的商业价值也成为艺术家们着重关注的问题。

关键词:商业运作;美术作品创作;媒介

媒介是双方(人或事物)发生关系的人或事物,传递物质或者信息的中间物。美术作品在商业运作下才拥有了它的价值,也使美术作品创造价值拥有了取向。但是,有一些商业运作中的媒介,它们只能是书画,价值并不会成为探讨的方面。那媒介又有哪些呢?好比拍卖行、画廊、作品展览、艺术参展等形式在其中起到了重要作用。据大众日报2000年4月5日刊载中的《油画拍卖排行榜》中记录的数据:“1993年,刘宇一的《良宵》,在香港以836万元港币成交。1994年,刘宇一的《女娲之歌》,在香港以888万元港币成交。1995年,刘宇一的《瑶池会仙图》,在香港以1080万元港币成交。1997年,刘宇一的《良辰》,在香港以2300万元港币成交”。刘宇一是谁,现在我们先不必考量和探讨。从1993年到1997年几年之内《良辰》这件美术作品就翻了几倍。在这我们看到的不仅仅是绘画者的美术作品的价值,也是看到了一个媒介对于一件美术作品的重要性。

中国实行改革开放后,人民绘画者的创造力开始大爆发,一些绘画者的美术作品的价格也在一路飙升。艺术学校和拍卖行等美术作品流通的媒介在大陆十分活跃,世界各地的画廊对中国美术作品的兴趣也倍增,中国画廊也在市场上拥有了一定的地位。随着科技的发展和应用,中国乃至世界进入崭新了时代,原来依赖的自然界被新媒介代替,作品展览让更多的绘画者与买家拥有了交流的平台。购买者可以根据自己的爱好和社会的趋势对自己喜爱的美术作品进行估价购买,这让原本枯燥的美术市场更加拥有活力,也让绘画者更加直接地面对需求来调整自己,可以更容易激发绘画者的灵感和创作欲望。艺术参展的形式更大限度地增加青年人对美术创作的热情,有利于扩大这一行业的势力。不同的媒介对绘画者的作用都大同小异,在这些不同样式的商业运作的媒介带动下,绘画者们对未来更加充满希望,满怀创作的热情向前迈进。美术创作的源泉也开始拥有更广泛的层面。美术创作在商业运作的媒介的介入下也开始多元化发展,美术创作的取材也开始更加商业化,这让那个美术作品更容易被人接受,促进了商业美术的发展和创作。在美术创作的过程中媒介不仅给绘画者提供了机会,更多的是动力和经济上的支持。所以说商业运作下的媒介又怎么能在创作中消失呢!

康乾盛世的文人绘画者到职业绘画者的转变是文化和经济的驱使,虽然商业美术的萌芽在更早的明代中期,但近代社会更多的是看重美术作品的商业消费价值。消费的社会化意味着主动权在消费者身上,顧客即是上帝!美术作品也转变成了消费者的美术作品。商业运作下的美术市场绘画者成为被动的一方,购买者则掌握了更多的主动权。在这样的市场环境下,购买者的需求成为了绘画者的动力。这种情况下的绘画者为了满足购买者的需求,不得不去寻求适应市场的创作手法,在美术创作上,越来越多绘画者的创作取向更多的倾向于市场的需求,反映时代的批判和自我对事物厌恶的情绪逐渐在美术作品中淡出人们的视野。商业运作下的美术创作开始走向了全新的时代。商业美术的出现,不仅仅给绘画者提供了交流的平台,也更快地将美术文化推广开来。

人们的收藏活动和对美术作品的购买出售,都是在市场经济的推动下进行着。绘画者们抓住购买者的购买心理,开始大量地创作出适应这个市场和人们喜爱的美术作品。但大部分的美术作品中绘画者的创作想法和创作欲望大大减弱。美术作品作为绘画者精神劳动的成果,既有物质形态的存在,也标志着绘画者创作活动的完成,而商业运作则是这件美术作品价值取向的风帆,因为商业运作对美术作品创作价值的取向具有深远的影响。这一商业活动的介入使艺术家们对待美术创作更有激情,它将成为艺术家美术创作的重要动力。而在这之中,商业运作也会对劣质的美术作品进行淘汰,也有利地推动了美术事业的前进,推动人们对美术这一专业重视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周飞战.当代中国美术创作的价值取向[N].文艺报,2011-12-28.

[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

[3]范瑞华.中国画向何处去—对中国画艺术发展的探究和探讨[M].北京:国际文化出版公司,2002.

[4]李一,邓福星.中国古代美术批评史纲[M].哈尔滨:黑龙江美术出版社,2011.

[5]李辉湘.绘画思维与科学[M].北京:中国物质出版社,2011.

[6]马钦忠.见证中国当代美术[M].上海:学林出版社,2011.

作者简介:王炜(1994-),女,汉族,安徽铜陵人,中共党员。广西师范大学美术学院在读研究生。研究方向:油画创作与理论研究方向。

猜你喜欢
媒介
虚拟社会化与批判缺失:代际媒介观演进与媒介素养研究
辨析与判断:跨媒介阅读的关键
高中语文跨媒介阅读内容的确定
云服务:云传播时代的媒介变革
媒介化理论研究历程及其对语言学研究的启发
后危机时代:媒介话语表达风险及其治理
论媒介批评的层面
中国媒介批评的体系建构与本土文化资源
声音的“邮递员”
基于“超越保护主义”价值取向的学生媒介素养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