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明德
今年是北京琴书表演艺术家关学曾先生去世十周年。北京琴书艺术研究会特举办“北京琴书专场演唱会”,众弟子争相登台献艺,盛况空前。广大观众提起关学曾先生就会想起北京琴书,演员的名字能和一种曲艺形式如此紧密相连,实不多见。回忆起关老生前多年与广播结缘,此时他的音容笑貌犹在眼前,引起我深切的怀念。
关老16岁起登台演出,京城的天桥、隆福寺、鼓楼市场等地都留下了他奔波演出的足迹。后来又走进广播电台录音室,通过电波,他的演唱在更大的范围传开。
我与关老相识于20世纪80年代初,当时我在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做编辑。关老创作、演出的许多唱段都在电台资料库里保存着录音。与关老接触,我深深感受到他对广播工作的热心支持是一贯的。每次来台录音前,他都认真作好准备,接他的车一到,马上起程,从未耽误过。录音的时候,他全力以赴,即使有细小的差错也不放过,直到各方面都满意才行。
90年代末,中国唱片深圳公司出版《关学曾先生北京琴书珍藏版》CD,这是关老表演的作品精选。我参与了光盘出版的策划工作。我台保存的资料,如50年代关老创编的中篇琴书《王贵与李香香》、60年代创作的中篇《王若飞在狱中》等珍贵的唱段,得以与广大听众见面,也使曲艺爱好者能够了解当年关老演唱中篇琴书时所运用的唱段中间加说表的形式。在选编关老录制的唱段《一件花上衣》时,开头有一句唱词录音质量较差,关老审听后给我打来电话,希望能将这一句唱词重新制音,换下原声重接。第二天我们到关老家时,伴奏的同志都在,按原录音定弦,起弦时关老击鼓,发现鼓声过高,让弟子王树才拿来凉水往鼓皮上喷,然后擦干再打,这时鼓声与原录音一致。关老这才气定神闲将这一句词唱了三次,还保持原录音的调门,这对于一位八旬高龄的老人来说,实为不易。关老听了录音后十分满意。我们在场的人为老艺术家一丝不苟的精神深深感动。
我曾问起关老:北京琴书为什么那么受观众喜爱?关老答道:“那还不是你们电台的功劳!50年代初,我根据赵树理先生的《考神婆》改编演出的北京琴书就是中央人民广播电台首播的。后来又编演了中篇北京琴书《王贵与李香香》等。这些节目都受到听众的欢迎,我演唱的劲头可足了!那时前门西珠市口有家商行老板找我做广告,让我唱老段子《回龙传》,说一个月给三个月的工钱。我笑着说‘谢谢您,您就是给我半年的,那旧书我也不唱了……”
每当电台有什么大活动,关老都会应邀创编节目,以极大的热情支持广播,从不提报酬二字。有一次举办专场晚会,时间很紧迫,我赶到关老家,想请他编演一段歌颂北京旅游的新节目,但又考虑到他年事已高,可能有困难,于是试探着征求他的意见。没想到老人家二话没说,爽快地答应了,马上投入创作,第二天就与伴奏人员排练起来。在前门饭店梨园剧场演出那天,关老精神抖擞,唱得情真意切,赢得了观众阵阵掌声。在我台创办的《空中大舞台》节目中,我与关老有了更频繁的合作。他总说:“你们放心吧,你给我一个具体的时间,我一定把节目做好。”他表演时从来不看唱词,我就问他:“您老怎么能记住那么多词啊?”“就是硬背下来的。我学琴书时,常德山老师让我利用半天时间看看屋里的陈设,然后按韵编唱琴书的段子。经过一番努力,我终于在老师从外边回来时完成了唱词。正是老师给我的压力让我终生下苦功。”
关老永远不停歇藝术追求的脚步。80年代中期,他退休了,觉得非常不自在,时常跟我说:“我老想该怎么办啊,我退下来了,也不能闲下来呀,艺术得有新的想法。”后来他开始着手整理中篇段子,如《孙膑与庞涓》等,并经常下乡、下基层为农民兄弟、为厂矿职工义务演出,他重新找到了生活的方向,并乐此不疲地充实着生活。
晚年的关老,为电影《有话好好说》编词配唱,还为电视剧《路过上海》创作演唱,得到广大观众的认可和好评。
今天,北京琴书这一曲种新人辈出,活跃在舞台和社区,迎来了新的春天。关老在天有灵,应该会感到欣慰的。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