轩传鱼
摘 要:自古以来文人往往会把种种意象渗透到诗词之中,以此借物抒怀,表达自己心中的情感,经过千百年的传承,这些诗词意象逐渐积累了厚重的文化底蕴。直至现代化教育的今天,诗歌的教育已经成为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人文精神不可或缺的途径。本文主要探讨了高中诗歌教学的意象定义及高中诗歌教学的意象美育策略的体现。
关键词:高中;诗歌教学;意象
古诗词是我国千年传承的文化象征,诗中的意象是古诗词的灵魂所在,承载着诗人丰富的情感,带给读者千滋百味的内心体验。进入高中的学生已经对古诗词的认识和欣赏有了初步的理解,所以在高中诗歌教学中,更需要让学生进一步地进入诗歌的意象中,升华高中学生的精神境界,优化高中生的人文品德,从而更好地实现语文美育的目的。
一、 高中诗歌教学的意象概念
(一) 意象的定义
意象在古人的手法中有很多种不同的表达方式。意象这个词最早出现于先秦时期的《周易》:子曰:圣人立象以尽意。在这句话提出了象和意的关系,但此处的意象指的是以变化莫测的八卦图像来表达其中的意思;而文艺理论家童庆炳先生在《文艺理论教程》一书中说道:意象是一种通过感知主观之象以达到人类理想境界的表意之象;而在南朝梁刘勰《文心雕龙·神思》一文中又有说道:独具之匠,窥意象而运斤,此盖驭文之首术,谋篇尤端。这里的“意象”指的就是寓“意”之“象”,也就是说诗人将主观的“意”和客观的“象”相结合,以此来融入诗人的思想感情并表达出来。除此之外还有许许多多的表达方式,各不相同,但对高中诗歌教学的意象来说,大都是诗人通过借物抒怀或借景抒怀等手法來表达和寄托心中的情感,以象取境,以境取意。
(二) 高中诗歌教学的审美能力
诗歌是语文教育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语文教育不仅是对学生进行语言表达和理解的训练过程,也是培养学生审美能力的教育。高中诗歌教学的意象就是诗人所表达的感知,想象及情感的过程,而在学习高中诗歌中,教师应该让学生自己去读懂诗歌中的意象,而不是死记硬背,只读懂诗歌的表面之意。语文教育中的审美能力恰恰就包含了感知力、想象力、情感力,这些都是高中生应该具备的基本能力。只有具备这些能力,才能够读懂诗歌深处的含义。所以,教师想要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首先自己要具备较高的审美能力,如对古诗词的文字、押韵、结构和内容需要有敏锐的感知,把这些东西以灵活生动的形象传授给学生,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操和基本的审美能力。
二、 高中诗歌教学的意象美育策略
(一) 利用心情感知诗歌中的意向审美
审美感知指的就是人在一眼看到或听到时的第一感觉。在诗歌教学中,学生在学习一篇古诗词的时候,看到这篇古诗词的第一感觉,或者在听到别人朗诵这篇古诗词的感觉就是学生的审美感知的体现。比如说在学习高中诗歌中曹操的《短歌行》:“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慨当以慷,忧思难忘。何以解忧?唯有杜康。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但为君故,沉吟至今……”
在学习这篇古诗词之前,教师在介绍这篇文章的作者及背景之后马上让学生去阅读这篇古诗词,在经过初步的感知之后,再深入到诗词中去体会作者当时的情景和感受,然后再结合发挥自己的想象力,感知作者所表达出的意象。由此我们仿佛可以看到,东汉末年,枭雄曹操和众人在酒宴中慷慨激昂,燕燕笙歌,仿佛可以看到曹操表达自己一统天下的雄心壮志以及对贤人良仕的倾慕和无法招揽的无奈。所以,这就是学生在通过感知后所得到的结果。
(二) 通过情景想象诗歌中的意象
当学生在第一眼鉴赏古诗词之后,在记忆和本能的反应下,在大脑中会留下残缺的情景片段,在这个时候,就需要重新审视这篇古诗词,慢慢地想象这篇古诗词所描述的情景,融合作者的意念和环境,从而把残缺的片段缝合起来进入到这个情景之中,这就是通过“境由心生”而再现的作者意象。如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这首词描述的是三国时期的情景,通过想象,我们走进这段历史,走进这首古诗词之中,可以把这首诗的情景再现出来,前一片我们可以看到的景象是翻涌奔腾的滚滚长江之水,在赤壁之上,东吴大将周瑜在惊涛骇浪之中与曹军对战,谈笑自若,意气风发的模样,后一片我们可以看到的景象是,当年周瑜和小乔结婚,穿着喜服,英姿飒爽的模样,如今在赤壁之上头戴纶巾,手执羽扇,用火攻之术大破敌军,火光冲天,江水翻滚,将士哀号。最后一句话是写作者本人的心情,在这个情景之中我们也可以把我们自己当做是作者去体会这个情景:在赤壁之战的故址之上,一个满头白发的人矗立在江边,嘴里在不断地唏嘘感叹,并倒了一杯酒用来祭奠倒映在江上的明月。
诗歌的美并不完全体现在文字和内容之上,更重要的是诗歌的意象美,通过情景再现我们完全可以体会到诗词所展现出来的美,进入到诗歌的意象之中,可以使学生品味其中蕴含的浓郁诗情,获得强烈的审美体验,达到净化心灵,陶冶情操的效果。
(三) 利用情感共鸣感知诗歌中的意象审美
人与人之间是存在情感的共鸣的,人与物之间同样也是存在情感共鸣的,前面所述的审美感知与审美情景都只是对诗歌的表面认识,真正要体会诗歌的意象就需要灌注自己对诗歌的情感,去理解作者的心情,与作者的心情和作者想要抒发的情感产生共鸣。古人云:诗言志,诗传情。想要与时隔千百年的历史人物产生情感共鸣是有难以逾越的鸿沟,所以,在教学中,首先要借助诗歌所表达的情感对学生进行教育,借助诗歌的创作背景和作者的身世来激发学生的情感活动,让学生感同身受。高中阶段的学生正处于情感萌芽之时,这个时候的他们渴望与人的交流,渴望自然生活的美,所以在这个时候是最好进行情感共鸣的阶段。那么该如何引起学生的情感共鸣呢?endprint
首先在于阅读诗歌上。阅读诗歌并不是单纯的用嘴巴吼出来就可以,而是需要学生跟着诗歌内容的跌宕起伏,阴阳顿挫,并根据诗词的押韵进行有感情的阅读,尤其是在所有学生一起吟诵的时候,那种慷慨激昂、伤心悲痛、无可奈何的诗歌最容易感染学生,非常容易使学生感觉与作者有一种感同身受的经历。如诗圣杜甫的《秋兴八首》其一:
玉露凋伤枫树林,巫山巫峡气萧森。
江间波浪兼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
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
寒衣处处催刀尺,白帝城高急暮砧。
《秋兴八首》共有八首诗,是唐代大诗人杜甫创作的七言律诗,这是一种近体诗,格律相当严密,所以在阅读过程中要特别注意诗的押韵节奏,这第一首是八首蝉联、结构严密、抒情深挚的一首七言律诗,整首诗的音律相对来说比较沉重,抒发了诗人当时忧国之情和孤独抑郁之感。通过全诗的朗诵之后,相信每个学生都会被这种孤独抑郁之感以及忧国之情感染上,当产生这种感情之后,学生的思绪自然就会跟着这篇古诗走,那么此时再通过讲解古诗之中是如何引发出这么强烈的情感,以此带动学生的思维,使其跟着古诗的内容走。首先古诗中描绘了玉露枫林、巫山巫峡、丛菊、孤舟、寒衣、白帝城等六个意象,构成了诗人孤独、思念的意境,然后诗中以“凋伤”、“气萧森”等来渲染这种抑郁气氛,包括后面的“他日泪”、“故园心”和“急暮砧”等直白地表现了作者思念故国的心情,同时在通过多种比喻和拟人的手法生动地表达了自己当下的思想情绪。所以在这样一种讲解之下,引发学生和作者之间产生情感共鸣,让学生对诗词的意象有更深入的体会以及更清楚的认识。
三、 结语
归根结底,意象就是意与象的结合,即将自己的意念灌注到古诗词之中,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情感状态,从而读懂作者,读懂诗歌。其实古诗歌言简意赅,言辞精煉的特点已经充分表达出了作者的情感,只是很多时候我们总是以自己的主观意识来判断诗人的情感,而忽视了他们所表达出来的情感状态,所以,在高中诗歌教学中,学生需要学会的就是把自己的意念真正投入到诗词中,去真正感受和鉴赏诗词的美。
参考文献:
[1]齐秀萍.抓住意象,抓住诗词的灵魂——高中语文古诗词意象教学研究[J].新课程:教研版,2015,10(08):2-3.
[2]王林燕.打开思维闸门 透视诗词意象——刍议高中语文诗词中的意象教学[J].语文天地:理论综合,2014,20(03):84-85.
[3]匡景峰.高中古诗词意象教学研究[J].湖南科技大学,2016,12(76):11-12.
[4]周春明.意象教学在高中语文诗词鉴赏中的应用探究[J].中外交流,2016,23(50):63-64.
[5]李志强.创新思维视角下高中生诗歌意象积累的实践研究[J].教师,2014,36(19):32-33.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