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增加值贸易的中国贸易隐含碳核算分析

2017-12-12 08:20贾净雪
商业研究 2017年11期
关键词:全球价值链

内容提要:本文基于增加值贸易的视角,利用世界环境投入产出模型构建全球价值链分工下新型的贸易隐含碳排放核算方法,分别从国家整体层面、双边贸易层面、行业层面对1995-2009年期间中国贸易隐含碳排放量进行核算。研究结果表明:从整体来看,中国是隐含碳净出口国,且新型方法测算的贸易净隐含碳排放量高于利用传统方法计算的贸易净隐含碳;从不同的贸易伙伴来看,中国出口到美国、欧盟、东亚地区等发达国家或地区的隐含碳排放量大于其进口隐含碳排放量;从不同技术类型制造业来看,1995-2009年期间三类技术类型制造业的出口隐含碳均大于其进口隐含碳,高技术制造业的进出口隐含碳显著高于低技术和中技术制造业。本研究期望通过不同层面的考察,还原中国在全球价值链分工下真实的贸易隐含碳排放状况。

关键词:贸易隐含碳;增加值贸易;全球价值链

中图分类号:F752.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1-148X(2017)11-0067-09

20世纪80年代以来,国际分工由产品层面逐渐细化到产品的生产环节,全球价值链分工逐渐成为国际分工的新特点和新趋势。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参与全球价值链分工已经成为推动我国对外贸易增长的重要引擎,但随之产生的二氧化碳排放等环境问题不容忽视。本文利用增加值贸易的方法构建全球价值链分工下新型贸易隐含碳排放核算模型,并分别从国家整体层面、双边贸易层面、行业层面对中国1995-2009年期间①进出口贸易中隐含碳排放量进行核算,试图还原中国在全球价值链分工背景下真实的贸易隐含碳排放状况。

二、中国贸易隐含碳核算结果分析

(一)增加值贸易隐含碳与传统贸易隐含碳之间的对比分析

本文分别利用竞争型环境投入产出表、非竞争型环境投入产出表以及世界环境投入产出表的贸易隐含碳核算方法,对1995-2009年期间中国贸易隐含碳排放量进行核算,具体结果如表2所示。

1.出口隐含碳排放量对比分析

从变化趋势看,利用三种方法核算的1995-2009年期间中国出口隐含碳排放量的变化趋势大致相同,并可分为三个阶段:(1)1995-2001年为平稳期,出口隐含碳排放量的变化趋势不大。(2)2001年加入WTO以后,中国出口隐含碳排放量呈现快速上升。其中,竞争型投入产出法、非竞争型投入产出法以及世界投入产出法核算的中国出口隐含碳排放量,分别由2001年的736.55百万吨、592.98百万吨和586.96百万吨,上升至2008年的2419.70百万吨、1780.77百万吨和1747.10百万吨,年均增长率分别为18.52%、17.03%和16.86%。加入WTO以后,不管是传统的总值出口额还是增加值出口额,均出现了较快增长,由此带动出口隐含碳也在快速增加。(3)由于受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2009年中国出口隐含碳排放量均呈现大幅度的下降。通过对比三种方法核算的中国出口隐含碳排放量,发现1995-2009年期间利用竞争型投入产出表计算的中国出口隐含碳排放量始终最大,其次为非竞争型投入产出表计算的出口隐含碳排放量,而利用世界投入产出表计算的增加值出口隐含碳排放量最小。其中,利用竞争型投入出表与非竞争型投入产出表核算的出口隐含碳排放量之间的差额较大,且在1995-2009年期间大致呈现出上升的趋势,2001年以后增长速度加快。

与竞争型投入产出表相比,非竞争型投入表计算的出口隐含碳排放量剔除了出口中包含的进口中间品投入的碳排放量。换言之,两者之间的差额也就是用作出口的进口中间投入品中隐含的碳排放量,该部分隐含碳排放在竞争型投入产出表中核算的总出口隐含碳排放中占据相当大的比重,且由1995年18.23%上升至2005年的峰值29.64%,随后又下降至2009年的22.83%,这也从侧面反映出加工贸易出口在中国出口中占据相当大的比重。随着加工贸易出口增加,进口中间品投入也呈现相应的增长,由此带动该部分隐含碳排放量上升。增加值出口隐含碳排放量与非竞争型投入产出表核算的出口隐含碳排放量差距不大,但该差额在1995-2009年期间也呈现逐年上升的态势,由1995年的2.53百万吨上升至2009年的30.36百万吨。根据增加值出口隐含碳的定义可知该方法测算的出口隐含碳排放量仅包括本国出口中被其他国家最终消费的产品中隐含的碳排放量,不包括本国出口后复进口的产品中隐含的碳排放量。但是,利用非竞争型投入产出表计算的出口隐含碳排放量并未考虑到这一点,计算的值比增加值出口隐含碳排放量略大。

2.进口隐含碳排放来量对比分析

从变化趋势看,三种方法核算的1995-2009年期间中国进口隐含碳排放量大致呈现上升的趋势。其中,竞争型和非竞争型投入法计算的进口隐含碳的变化趋势大致相同,1995-2001年期间上升幅度不太明显;加入WTO以后增长速度加快,分别由2001年的727.40百万吨和592.98百万吨,快速上升至2007年的1990.54百万吨和1472.17百万吨,年均增长率高达18.26%和16.36%。增加值进口隐含碳排放量的上升速度相对平稳,由1995年的95.65百万吨持续上升至2009年的418.86百万吨,年均增长率为11.13%。

与出口隐含碳排放量相同,利用竞争型投入产出法计算的进口隐含碳排放量大于非竞争型投入产出法,且均大于增加值进口隐含碳排放量。竞争型和非竞争型投入产出法均假定进口来源国的生产技术与本国相同,但是两者计算方法所采用的完全碳排放系数不同,竞争型投入产出法采用的是总投入的完全碳排放系数,非竞争型投入产出表采用的是国产品投入的完全碳排放系数,随着进口中间产品的扩大,总投入的完全碳排放系数与国产品投入的完全碳排放系数之间的差距也随之变大,导致两类单区域投入产出法计算的进口碳排放量之间的差距也在逐渐增加。增加值进口隐含碳排放量计算时采用的是世界投入產出表,充分考虑了进口国与进口来源国之间技术的差异性,按照进口来源国自身碳排放系数来核算一国进口产品中包含的真实碳排放量。通过计算发现增加值进口隐含碳排放量远小于前两类方法的核算值,这反映出我国进口来源国的碳排放系数大大低于本国的碳排放系数,也就是说我国进口相对清洁的产品。endprint

3.贸易净隐含碳排放量对比分析

利用出口隐含碳排放量减去进口隐含碳排放量,可以得到贸易净隐含碳排放量。由表2发现1995-2009年期间(2003年除外)三类方法核算的贸易净隐含碳排放量均为正值,这意味着中国为隐含碳净出口国,意味着贸易总体上恶化了中国碳排放。我国长期处于贸易顺差的状态,巨额的贸易顺差是导致贸易中碳排放出现顺差的一个重要因素。但是,由于三类方法核算的进出口隐含碳不同,贸易净隐含碳排放量也存在较大的差异。通过对比发现增加值贸易净隐含碳排放量高于竞争型和非竞争型投入产出法计算的贸易净隐含碳排放量,利用单区域投入产出法掩盖我国真实碳排放净输出额。

从增加值贸易净隐含碳排放量的变化趋势来看,1995-2001年期间,由于增加值进口隐含碳的增长速度快于增加值出口隐含碳,增加值贸易净隐含碳排放量從495.38百万吨下降至388.18百万吨;2001年加入WTO以后,增加值出口隐含碳排放量的增长率超过增加值进口隐含碳排放量,进而导致增加值贸易净隐含碳也出现较快的增长;由于受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2009年增加值出口隐含碳排放量出现较大幅度下降,增加值贸易净隐含碳排放也随之下降至1031.78百万吨。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随着世界经济的复苏,我国出口将进入新一轮上升通道,贸易净隐含碳极有可能再次上升。因此,与传统投入产出方法相比,利用世界投入产出表的增加值贸易隐含碳核算方法,能够更准确地反映全球价值链分工背景下中国真实的贸易隐含碳排放情况,这对于制定相关贸易政策及节能减排政策具有重要意义。

(二)中国与主要贸易伙伴的增加值贸易隐含碳排放量分析

为了更全面地反映全球价值链分工背景下中国的贸易隐含碳排放状况,本文按照出口目的国以及进口来源国,对出口隐含碳排放和进口隐含碳排放进行国别结构分析。按照前文介绍的计算方法对1995-2009年期间中国与主要贸易伙伴国(地区)②之间贸易中隐含的碳排放量进行测算,以揭示中国贸易隐含碳排放量的主要国别(地区)流向。

1.中国与主要贸易伙伴的增加值出口隐含碳排放量分析

首先,对1995-2009年期间中国与主要贸易伙伴国(地区)之间增加值出口隐含碳排放量进行测算,具体结果如表3所示。表3显示中国出口到美国的隐含碳排放量在1995-2009年期间始终居于首位,占中国总出口隐含碳排放量的比例平均高达27.68%。出口到美国的产品中隐含碳排放总量从1995年的156.33百万吨上升至2008年的427.58百万吨,且在2001后其上升速度明显加快。受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2009年下降至336.82百万吨。从占总出口隐含碳的比例来看,出口到美国的隐含碳排放比例呈现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由1995年26.45%上升至2000年达到峰值30.82%后,逐年下降至2009年的23.22%。中国出口欧盟的隐含碳排放总量仅次于美国,且其碳排放总量的动态变化趋势与出口到美国的碳排放变化趋势比较相似,2001年后呈现快速上升的态势。与美国不同的是,出口欧盟的隐含碳在总出口隐含碳排放量中的比重在研究期间变化不大,出口到日本、韩国、中国台湾等东亚地区的产品中隐含的碳排放总量排名第三。相对美国和欧盟来说,出口到东亚地区的隐含碳排放量增长较慢,进而导致其在中国总出口隐含碳排放量中的占比下降,由1995年的21.58%下降至2009年的13.05%。与上述三个贸易伙伴不同,中国出口巴西、俄罗斯、印度、印度尼西亚、墨西哥、土耳其等新兴市场经济体的隐含碳排放量,与其在中国总出口隐含碳排放总量中的比重呈现明显上升态势,分别从1995年的34.86百万吨和5.90%增长至2009年的185.27百万吨和12.77%。出口到澳大利亚、加拿大的隐含碳排放总量大体上呈增长趋势,但在总出口隐含碳排放量中占比变化不大。

2.中国与主要贸易伙伴的增加值进口隐含碳排放量分析

对1995-2009年期间中国与主要贸易伙伴国(地区)之间增加值进口隐含碳排放量进行测算(结果见表4),从巴西、俄罗斯、印度、印度尼西亚、墨西哥、土耳其等组成的新兴市场经济体进口的隐含碳排放总量居首位,碳排放量从1995年27.80百万吨持续上升至2009年的104.58百万吨,年均增长率为9.93%。但是,其在中国总进口隐含碳排放量中的占比呈现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该比重先由1995年的29.07%上升至1999年的峰值31.48%,随后逐年下降至2008年的22.31%。从韩国、日本、中国台湾等东亚地区进口的隐含碳排放量排名第二,占中国总进口隐含碳排放量的比重平均约为16.10%。从欧盟、美国、澳大利亚和加拿大进口的隐含碳排放量在中国总进口隐含碳排放量中所占比重依次为11.69%、8.14%、3.24%和2.08%,从这些国家进口的碳排放量均呈现缓慢增长的趋势,分别由1995年的13.25百万吨、10.51百万吨、2.93百万吨和2.48百万吨,上升至2009年的43.54百万吨、33.74百万吨、15.18百万吨和8.45百万吨,年均增长率依次为8.87%、8.69%、12.47%和9.15%。

3.中国与主要贸易伙伴的增加值贸易净隐含碳排放量分析

根据以上分析可以得到中国与不同贸易伙伴之间的贸易净隐含碳排放量,由此可以分析中国与主要贸易国家(地区)隐含碳的失衡情况,结果如图1所示。1995-2009年期间,中国出口到美国、欧盟、东亚地区、澳大利亚、加拿大等国家(地区)的隐含碳排放量,大于从这些国家(地区)进口的隐含碳排放量,说明中国向这些国家净出口隐含碳。从变化趋势来看,中国与这些国家(地区)之间的贸易净隐含碳呈现与出口到这些国家隐含碳类似的态势,在此不再赘述。例外的是1999-2003年出口到巴西、俄罗斯、印度、印度尼西亚、墨西哥、土耳其的隐含碳排放量小于其进口隐含碳排放量,即中国从这些国家净进口隐含碳,2003年以后出口到这些国家的隐含碳的增长速度大于其进口隐含碳,导致出口隐含碳排放量超过进口隐含碳排放量,中国转为隐含碳净出口国。因此,不管是从总体贸易看,还是从分国家(地区)的贸易看(个别年份除外),中国均是隐含碳净出口国。endprint

(三)中国制造业增加值贸易隐含碳分析

基于国家层面总量的分析结果掩盖了各个行业之间的差异,本文从行业层面利用增加值贸易隐含碳排放的核算方法,对1995-2009年期间中国制造业贸易隐含碳排放状况进行分析,并按照OECD产业研发密集度的分类以及中国制造业发展的实际情况,将制造业划分为低技术、中技术、高技术制造业三大类③。

1.制造业增加值出口隐含碳排放量分析(具体结果如表5所示)

对于制造业整体而言,1995-2009年期间中国制造业增加值出口隐含碳排放量占中国总增加值出口隐含碳排放的比例平均约为64.71%,这是引起中国增加值出口隐含碳排放增加的主要行业部门。制造业行业整体出口隐含碳排放量在2001年之前变化幅度不大,加入WTO后由2001年的383.01百万吨快速上升至2007年的1144.40百万吨,年均增长率高达20.01%,但是,由于受到国际金融危机影响,其值有所下降。

从不同技术类型制造业看,低技术、中技术和高技术制造业的增加值出口隐含碳排放量的绝对值均呈现增长态势,分别由1995年的179.23百万吨、69.71百万吨和157.29百万吨,增长至2009年的280.94百万吨、84.82百万吨和538.00百万吨。由此可见高技术制造业的出口隐含碳排放量最高,约占中国总出口隐含碳排放量的32.62%。由于高技术制造业出口隐含碳排放量快速增长,导致其在总出口隐含碳中的比例呈现上升态势,从1995年的26.61%上升至2009年的37.09%。其次是低技术制造业,其出口隐含碳排放量占总出口隐含碳排放量的比例约为23.16%,但是该比例从1995年的30.32%持续下降至2009年的19.37%。另外,中技术制造业出口隐含碳排放量在中国总出口隐含碳排放量的比例也呈现下降趋势,由1995年的11.79%下降至2009年的5.85%。这一结果表明高技术制造业逐渐成为贸易隐含碳排放量最高的行业,且其增长速度显著高于低技术和中技术制造业。

从制造业细分行业来看,除木材加工及其制品业、非金属矿物制品业以外,其余12个制造业行业的出口隐含碳排放量在1995-2009年期间均呈现不同幅度的增长。机械制造业、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电器及电子设备制造业和化学原料及制品业等高技术制造业行业的出口隐含碳排放量,在1995-2009年期间增长速度最快,年均增长率分别高达10.46%、9.11%、8.93%和8.19 %。其中,电器及电子设备制造业的出口隐含碳排放量在2009年高达282.38百万吨,远高出其他制造业行业,是中国出口隐含碳排放量最高的行业。纺织及服装制品业的出口隐含碳排放量居于第二,但是其增长速度较慢,年均增长率仅为2.77%。

2.制造业增加值进口隐含碳排放量分析(计算结果如表6所示)

对于制造业整体而言,增加值进口隐含碳排放量由1995年的55.47百万吨增长至2009年的187.76百万吨,年均增长率为9.62%。对于低技术、中技术和高技术等不同技术类型的制造业行业,其增加值进口隐含碳排放量在1995-2009年也均呈现上升的趋势,分别由1995年的14.02百万吨、6.20百万吨和31.69百万吨,增长至2009年的34.30百万吨、11.33百万吨和142.13百万吨,其年均增长率分别为2.45%、1.83%和4.49%。由此可以看出高技術制造业的进口隐含碳排放不仅在总量上最高,其增长速度也是最快的。从高技术制造业细分行业看,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电气及电子设备制造业、机械制造业和化学原料及制品业在1995-2009年期间的年均增长率均较高,依次分别为13.54%、12.91%、9.11%和8.88%。低技术制造业行业的增加值进口隐含碳排放量位居第二,但是其增长率较低,由此导致低技术制造业进口隐含碳排放量在中国总进口隐含碳排放量中所占份额由1995年的19.09%下降至9.92%。中技术制造业行业的增加值进口隐含碳排放量最低,且变化幅度不大。

综合来看,不管是制造业整体还是不同技术类型制造业,其增加值出口隐含碳排放量均显著大于增加值进口隐含碳排放量,增加值贸易净隐含碳排放量为正。从变化趋势来看,低技术、中技术和高技术制造业的增加值贸易净隐含碳排放均呈现不同程度上升。但是,电气及电子设备制造业、机械制造业等高技术制造业的贸易净隐含碳排放的增长速度显著高于低技术和中技术制造业。

三、研究结论与启示

本文利用世界环境投入产出模型构建了全球价值链分工下新型的增加值贸易隐含碳排放核算方法,对1995-2009年期间中国整体增加值贸易隐含碳排放量进行核算,并与竞争型投入产出法、(进口)非竞争型投入产出法等传统方法核算的贸易隐含碳排放进行了对比;通过对中国与不同贸易国家(地区)的增加值贸易隐含碳排放进行核算,分析了中国贸易隐含碳排放的国别结构,并从行业层面考察了中国制造业的增加值贸易隐含碳排放状况。

1.从中国整体来看:(1)1995-2009年期间,中国增加值出口隐含碳排放量大致呈现上升的趋势,且在加入WTO以后上升速度加快。但是,与利用竞争型投入产出法和非竞争型投入产出法计算的出口隐含碳排放量相比,增加值出口隐含碳排放量最小。(2)1995-2009年期间,中国增加值进口隐含碳排放量也大致呈现上升态势,且其他两种方法计算的进口隐含碳排放量也均大于增加值进口隐含碳排放量。(3)1995-2009年期间(2003年除外),三类方法核算的贸易净隐含碳排放量均为正值,这意味着中国为隐含碳净出口国,意味着贸易总体上恶化了中国碳排放,增加值贸易净隐含碳排放量高于竞争型和非竞争型投入产出法计算的贸易净隐含碳排放量。

2.从与不同的贸易伙伴国(地区)来看:(1)1995-2009年期间,中国出口到美国、欧盟、东亚地区等发达国家的隐含碳排放量,大于巴西、俄罗斯、印度、印度尼西亚、墨西哥、土耳其等新兴市场经济体的隐含碳排放量。(2)1995-2009年期间,中国从巴西、俄罗斯、印度、印度尼西亚、墨西哥、土耳其等新兴经济体进口的隐含碳排放总量居首位,其次为韩国、日本、中国台湾等东亚地区,而从欧盟、美国、澳大利亚和加拿大进口的隐含碳排放量在中国总进口隐含碳排放量中所占比重较低。(3)1995-2009年期间,中国出口到美国、欧盟、东亚地区、澳大利亚、加拿大等发达国家(地区)的隐含碳排放量,大于从这些国家(地区)进口的隐含碳排放量,这说明中国向这些国家净出口隐含碳。1999-2003年出口到巴西、俄罗斯、印度、印度尼西亚、墨西哥、土耳其组成的新兴市场经济体的隐含碳排放量小于其进口隐含碳排放量,即中国从这些国家净进口隐含碳。2003年以后,中国转为隐含碳净出口国。endprint

3.从不同技术类型制造业来看:(1)1995-2009年期间,低技术、中技术和高技术制造业的增加值出口隐含碳排放量呈现增长态势,其中高技术制造业的出口隐含碳排放量最高。(2)1995-2009年期间,低技术、中技术和高技术制造业的增加值进口隐含碳排放量也均呈现上升的趋势,高技术制造业的进口隐含碳排放不仅在总量上最高,其增长速度也是最快的。(3)1995-2009年期间,三类技术类型的制造业的增加值出口隐含碳排放量显著大于增加值进口隐含碳排放量,即增加值贸易净隐含碳排放量为正,电气及电子设备制造业、机械制造业等高技术制造业的贸易净隐含碳排放的增长速度显著高于低技术和中技术制造业。

注释:

① 本文采用的碳排放数据均来自于世界投入产出数据库关于环境的统计数据,目前仅包含1995年至2009年的数据,因此本文的分析也仅局限于该时间段。

② 世界投入产出数据库(WIOD)提供了从1995年到2011年间,包括41个国家或地区在内的世界投入产出表。为了便于分析,本文对部分国家或地区进行合并:将英国、德国、法国等27个(不包括克罗地亚)欧盟国家合并,记为EU;将巴西、俄罗斯、印度、印度尼西亚、墨西哥和土耳其这六个国家合并为一个整体,称之为新兴经济体,记为BRIIMT;日本(JPN)、韩国(KOR)、中国台湾(TWN)合并为东亚地区,记为EA。经过合并后,世界投入产出表包含以下8个国家(地区):澳大利亚(AUS)、欧盟(EU)、新兴经济体(BRIIMT)、加拿大(CAN)、中国(CHN)、东亚地区(EA)、美国(USA)以及世界其他国家(ROW)。

③ 低技术制造业: 食品饮料制造及烟草业(M1),纺织及服装制造业(M2),皮革、毛皮、羽毛(绒)及鞋类制品业(M3),木材加工及木、竹、藤、棕、草制品业(M4),其他制造业及回收加工业(M14);中技术制造业:石油加工、炼焦及核燃料加工业(M6),橡胶及塑料制品业(M8),非金属矿物制造业(M9),金属制品业(M10);高技术制造业: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M7),机械制造业(M11),电气及电子机械器材制造业(M12),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M13)。

参考文献:

[1] 尹显萍,程茗.中美商品贸易中的内涵碳分析及其政策含义[J].中国工业经济,2010(8):45-55.

[2] 张友国.中国贸易含碳量及其影响因素——基于进口非竞争型投入产出表的分析[J].经济学(季刊),2010(4):1287-1310.

[3] 李小平.国际贸易中隐含的CO2测算——基于垂直专业化分工的环境投入产出模型分析[J].财贸经济,2010(5):66-70.

[4] 马述忠,陈颖.进出口贸易对中国隐含碳排放量的影响:2000-2009年——基于国内消费视角的单区域投入产出模型分析[J].财贸经济,2010(12):82-89.

[5] 张为付,杜运苏.中国对外贸易中隐含碳排放失衡度研究[J].中国工业经济,2011(4):138-147.

[6] 佘群芝,贾净雪.中国对外贸易隐含碳排放核算及责任分配研究——基于“消费者和生产者共同负责”原则[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4(6):132-137.

[7] 閆云凤.中国对外贸易的隐含碳研究[D].长春:吉林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11.

[8] Johnson R C,Noguera G. Accounting for intermediates: Production Sharing and Trade in Value Added[J].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Economics, 2012,86(2):224-236.endprint

猜你喜欢
全球价值链
一带一路战略下中国与中亚国家农业合作策略分析
区域性产业集群、价值链与体育用品之间关系的研究
小微企业全球价值链嵌入模式研究述评与展望
基于产品内分工理论的中国加工贸易升级问题研究
试论基于全球价值链提升目标下的中国生产性服务贸易
河南农村外贸代工行业可持续发展对策研究
河南农村外贸代工行业现状及其原因探究
中国制造业全球价值链地位研究
卢布暴跌对“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的影响
生产性服务业促进制造业升级的机制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