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哲学视阈中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2017-12-12 07:12陆树程
关键词:态势规律培育

陆 扬,陆树程

(1.苏州工业园区服务外包职业学院 人文艺术学院,江苏 苏州 215123;2.苏州大学 马克思主义研究院,江苏 苏州 215123)

政治哲学视阈中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陆 扬1,陆树程2

(1.苏州工业园区服务外包职业学院 人文艺术学院,江苏 苏州 215123;2.苏州大学 马克思主义研究院,江苏 苏州 215123)

在政治哲学的视阈中,探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生成逻辑的方法论,主要有逻辑推理、历史回溯、人民群众内心需求三条思维线索,并且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有其政治态势和一般规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政治态势主要包括社会主义国家的政治态势、中国共产党保持先进性的政治态势、人民群众追寻中国梦的政治态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一般规律大致有冲突引导规律、层次递进规律、态势聚合规律和从他律走向自律的规律。

政治哲学;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政治态势;态势聚合;内生性

目前,学术界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研究,主要是对内容的解读与分析阐述*参见孙伟平、尹江燕:《论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友善”》,《学习与探索》2017年第6期;王淑芹:《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诚信价值观》,《伦理学研究》2015年第3期;唐凯麟:《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敬业观》,《伦理学研究》2015年第2期;叶承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容解读之“法治”》,《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5年第1期;高艳杰、谭颖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容解读之“富强”》,《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4年第5期;刘晓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容解读之“和谐”》,《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4年第5期;韩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容解读之“民主”》,《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4年第5期;徐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容解读之“文明”》,《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4年第5期;张苗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容解读之“自由”》,《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5年第1期等。,以及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知现状、认同现状及其相关机制的研究*参见王学俭、李东坡:《培育和践行核心价值观的原则、路径和机制研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2014年第3期;冯刚、刘晓玲:《坚持以文化人 深入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践行》,《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6年第1期;曾令辉:《论构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长效机制的切入点与维度》,《思想教育研究》2015年第12期;陆树程、杨倩:《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在机制》,《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2014年第8期;龙妮娜:《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联动协同机制研究》,《广西社会科学》2016年第6期;毛颖、王超:《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生活化培育机制研究》,《高教探索》2017年第1期;朱健:《高校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长效机制建设探析》,《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5年第11期;陆岩、刘麒、刘迪:《高校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长效机制研究》,《黑龙江高教研究》2017年第3期;王翠翠、闫晓玲、孙金旭等:《构建大学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长效机制的实践探索》,《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7年第4期;骆郁廷、唐丽敏:《核心价值观的社会治理作用及其实现机制》,《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7年第2期;陆树程、郁蓓蓓:《家风传承对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义》,《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年第3期等。,但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在生成逻辑的方法论探讨、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政治态势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规律等深层问题的探究可谓少之又少。从政治哲学视域来研究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则可进一步增强相关研究的深度,为逐步解决这些深层次问题提供新视角。“政治哲学是一种实践哲学”[1],具有对政治问题批判反思的功能,它是探寻政治世界一般本质、揭示政治最基本规律的哲学理论体系。在政治哲学的视阈中,探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生成逻辑的方法论,主要有逻辑推理、历史回溯、人民群众内心需求三条思维线索,并且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有其政治态势和一般规律。而所有这些问题恰恰是目前的相关研究相对关照不足、相对薄弱之处。

一、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生成逻辑

迄今为止,人们只是关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24个字的主要内容,而对其生成逻辑究竟是什么尚没有深入研究。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生成,可以有三条思维线索:其一,逻辑推理的线索;其二,历史回溯的线索;其三,人民群众共同价值追求的线索。

(一)没有社会主义就没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社会主义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根源,没有社会主义决不会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按照“社会主义观—社会主义价值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逻辑推理的线索,只有将社会主义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逻辑推理的根源和原点,才能发掘其“独特性”。邓小平指出:“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最终达到共同富裕。”[2]由此可见,实现物质上的富庶是社会主义建设的目标指向。马克思认为:“社会存在决定人们的意识。”[3]在此意义上看,“实现共同富裕”应该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最本质的内容,但只从经济发展的角度来探索社会主义本质是不够的。物质与精神密不可分、如影随形,“精神上的共同富裕”与“物质上的共同富裕”犹如天平两端的砝码,在实现共产主义目标的过程中同等重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派生于社会主义的本质,在引领共同富裕目标实现的过程中,其责任担当是实现物质和精神的共同富裕。只有这样,才能真正走向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真正彰显社会主义的本质。

(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根植于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根植于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例如,“和谐”在我国就是“一个持久而稳定的核心价值观”[4]。和谐不仅仅指向人与自然,更指向人与人之间的和谐。“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5],便是对老子所追求的和谐境界的彰显。孔子提出,“礼之用,和为贵”[6],并将和谐作为一种“美”来进行颂扬。可见,和谐是中华民族一贯的价值追求。又如,“公正”价值观源于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中的“义”。“义,人之正路也”(《孟子·离娄上》);“义者宜也”[7]344,“义”内含着善的、美的意蕴,意味着公平、公正、合理、正当。再如“诚信”,“诚者天之道也,思诚者人之道也”(《孟子·离娄上》)。而“天命之谓性”[7]2,人性作为天道的体现,是至纯至善的。从古至今,“诚信”在人们的实践与传承中成为中华民族深入骨髓的信仰,逐渐在经济社会的发展态势中成为一种彰显人性光辉的“道”。习近平认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早已内化为“百姓日用而不觉的价值观”[8]171。由此可见,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文化之根。

(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来源于人民群众的内心需求

马克思主义是深度契合人民群众内心需求的科学理论体系。这是由马克思主义的价值立场与价值目标所决定的。这要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始终为人民群众谋利益。从历史上来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虽是由中国共产党所提出,但是其基本理念均来源于人民群众的内心需求,并经历了中国革命与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检验和证明。马克思指出:“人们为了能够‘创造历史’,必须能够生活。但是为了生活,首先就需要吃喝住穿以及其他一些东西。”[9]531作为自然存在物的人,天然地要求自身的生存与发展,追求富裕是其内心需求的真实表达,而对“富强”的期许与追求正是源于这种需求。同时,人更是社会存在物,“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9]501。出于个人成长、自身发展的需求,人们内在地追求利益的满足。无论是作为抽象的整体,还是具体的个体,人民群众内心需要的表达,集中通过核心价值观的形式反映出来。因而,满足人民群众不同层面的需求,尤其是最迫切的需求,是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支撑点。构建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所揭示、表达和描述的蓝图相一致的客观现实基础,搭建不断满足人民内心需求的平台,才可能逐步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被人们最大限度地认识、理解和认同。

二、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政治态势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政治态势主要包括社会主义国家的政治态势、中国共产党保持先进性的政治态势、人民群众追寻中国梦的政治态势。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过程中,社会主义国家的政治态势起基础作用,中国共产党保持先进性的政治态势起主导作用,人民群众追寻中国梦起主体作用。三种态势密切联系,共同指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效果的不断提升。

(一)社会主义国家的政治态势

社会主义国家的最大政治态势是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追求人民的共同福祉。总的来说,这一态势对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十分有利。然而,社会主义事业建设推进过程中出现的多重维度重大现实问题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笔者2015年7月至8月进行的一项3268份有效问卷的相关调查结果表明,“认为中国目前腐败问题是否严重”和“对党的领导方式方法是否满意”之间存在相关关系,且认为腐败问题越严重者,对党的领导的方式方法越不满意;“对国家反腐败措施是否满意”和“对党的领导方式方法是否满意”之间同样存在相关关系,且对国家反腐败措施越满意的人,对党的领导的方式方法也越满意(见表1和表2)。

表1 腐败问题程度与党的领导方式满意程度关联分析

注: rs=0.0730,Plt;0.0001;*做关联分析时做缺省值处理

表1的交叉变量分析表明,在认为中国目前腐败问题“很严重”和“比较严重”的人中,对党的领导方式“不太满意”和“很不满意”者占31.68%。这说明要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就必须坚决整治腐败、解决腐败问题。只有把腐败问题真正解决,才有可能提高对中国共产党的认同度。

表2 国家反腐措施满意程度与党的领导方式满意程度关联分析

注: rs=0.4472, Plt;0.0001

表2的交叉变量分析表明,在对国家反腐败措施“非常满意”“比较满意”“基本满意”的人中,对党的领导的方式也持有相同态度者占94.44%。这说明,人们对国家反腐措施满意度与对中国共产党的认同度呈正相关。

笔者调查结果表明,“当地居民贫富差距”与“对党的领导方式方法是否满意”之间存在相关关系,认为贫富差距越大者,对党的领导方式方法越不满意(见表3)。

表3 贫富差距认同与党的领导方式满意程度关联分析

注:rs=0.0903,Plt;0.0001

表3的交叉变量分析表明,在认为居民贫富差距“很大”和“比较大”的人中,对党的领导的方式“不太满意”和“很不满意”者占9.92%。这表明自我感觉贫富差距大者,对中国共产党的认同度下降。反之,认为贫富差距“一般”或“不大”者,对中国共产党的认同度上升。

上述调查数据表明,社会主义本质的显现与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过程中出现的一系列重大现实问题,如腐败问题、贫富差距问题的解决程度具有显著相关性。目前,中国共产党实行的反腐败措施深得民心,充分彰显了党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体现了党始终代表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性质,社会主义本质得到显现。社会主义本质显现,则全国人民幸福满意,全社会风气好,这样的政治态势有利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

(二)中国共产党保持先进性的政治态势

保持党的先进性是最具价值的政治态势。习近平指出:“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8]13因此,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效果的取得需要中国共产党先进性作为支撑。党风正则国风淳,国风淳则民心旺。中国共产党只要立足人民性并长期保持先进性,就能领导中国人民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让社会充满正能量,充满正气。在这样的政治态势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必然能够达成良好效果。相关调查结果表明,“对党的领导方式方法是否满意”与“是否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之间存在相关关系,对党的领导更满意者,则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越认同(见表4)。

表4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与党的领导方式满意程度关联分析

注:rs=0.5080,Plt;0.0001;*做关联分析时做缺省值处理

由表4可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党的领导方式具有内在的、必然的逻辑关联。一方面,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者对党的领导方式更趋向于满意;另一方面,对党的领导方式越满意者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度则越高。这种逻辑关联根植于党的性质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本质的一致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最核心的价值追求是共同富裕,这正是中国人民的共同意愿和根本利益所在。中国共产党的先进性主要体现在她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中国共产党不断保持先进性的政治生态,为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创造了十分有利的主客观条件。

(三)人民群众追寻中国梦的政治态势

习近平指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就是要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8]39因此,“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成为我国人民群众当前乃至今后长时期内最重要的理想追求。这一理想追求的政治态势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具有积极价值。

在勠力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的宏观背景下,我国的经济社会发展特点鲜明、成果丰硕,一方面使得人民群众的内心需求得到了极大程度的满足,另一方面则为圆梦民族复兴提供了物质层面的支撑。

有关统计数据表明,从1978年到2015年,我国的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从385元飞速增加到惊人的50 251元(见图1);我国的私人汽车拥有量呈现显著增长的态势,并在2015年达到14 099.1万辆,人们的交通出行条件得到较大改善(见图2);2015年我国房屋竣工面积已达350 973.05万平方米,居民生活居住条件得到改善(见图3)。

图1 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结构关系

图2 私人汽车拥有量

图3 各年全国房屋竣工面积

数据来源: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网站(http:∥data.stats.gov.cn/easyquery.htm?cn=C01)

在追寻中国梦的实践框架下,经济社会发展的巨大跃升促进了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不断提高,对党和国家的认同度不断提高,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更有信心。

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一般规律

在政治哲学视阈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有其内在的、客观的规律。这些特定的规律主要包括冲突引领规律、层次递进规律、态势聚合规律和从他律走向自律规律。

(一)冲突引领规律

冲突引领规律,是指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过程中追寻一定的目标、指向,并有计划地引导不同价值观念的矛盾缓解和冲突解决的规律。

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政治态势中,各种价值观念的矛盾、冲突不是简单的思想碰撞,而是为了使人们的价值观更加适应于现实及其进一步发展的要求,为了在新的基础上达到新的统一。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过程中,各种价值观念矛盾交锋的缓解及冲突的解决,不是杂乱无章、漫无目的的,而是培育主体自觉地按一定目标指向有计划、有规律地展开的,它不是完全消除矛盾,而是在矛盾冲突过程中运用正确的方式方法提升人们的价值认识,促进正确价值观的养成。所谓“引领”,就是在社会主义国家政治态势、中国共产党先进性政治态势、人民群众追寻中国梦政治态势影响下,引导人们的价值观念做相应的变革,让人们对核心价值观的内生性认同逐渐显现。

(二)层次递进规律

层次递进规律,是指准确把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效果的差异性,按照由低到高层层递进的发展规律逐步达到最佳效果,各个层次一般不能超越,同时又紧密相连、不可分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矛盾冲突和迂回曲折中的发展,呈现出一种梯形的层次递进的规律性。所谓“层次递进”,包括心理层次的递进以及正确的价值观由量的积累到质的转化。

从心理层次的递进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具体过程,是相关价值观逐步形成和发展的过程,一般总是从一定的识知开始,即以某种形式的认识教育和初步认识的获得为起点,继而引发、产生一定的兴趣,从而培养相应的情绪和情感。随着认识、兴趣和情感一定程度的发展,相关的价值理念就必然会注入个体的意志品质和性格特征中去,并体现于个体思维能力的增长上,最终形成对所要建立的价值观较深刻的认识和较稳定的心理态势。

从正确的价值观由量的积累到质的转化看,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过程中,心理层次和观念层次的呈梯形递进,是一个由量变到质变的转化过程。没有日常长期的、各种形式的价值观教育的量的积累,就不可能使价值观念由较低水平向较高水平转化。

(三)态势聚合规律

态势聚合规律,是指在各种态势变化发展过程中,充分利用最新的信息技术,在分析开发利用大数据的基础上,有效整合社会主义国家政治态势、中国共产党先进性政治态势和人民群众追寻中国梦政治态势,积极调动国家政府工作人员、共产党党员、人民群众各方面的主观能动性,在政治态势强力聚合的条件下,促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被确立为主导价值观,促使广大人民群众在思想上和实践中切身感悟、识知、理解、自觉内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从而达到其最佳培育成效的规律。

当今世界,信息科技的发展日新月异,在充分开发和利用大数据的基础上,人们可以密切关注和分析各种社会思潮、各种价值观的变化发展及其对我国主流价值观的影响和冲击,可以有计划地预测、监测和调整三种政治态势和发展趋势,从而营造一种积极向上、引人振奋的政治态势。

态势聚合规律是系统整体观的显现。在系统整体观视阈中,培育的政治态势不是孤立的、单方面的,而是紧密相连、不可分割的。态势聚合反映了马克思主义关于合力的思想。恩格斯说:“历史是这样创造的:最终的结果总是从许多单个的意志的相互冲突中产生出来的,……这样就有无数互相交错的力量,有无数个力的平行四边形,由此就产生出一个合力。”[10]在积极向上、引人振奋的政治态势中,无论是国家政府工作人员、共产党党员,还是全社会人民群众,每一个人的主观能动性被充分激发,各方的力量聚合在一起形成整体合力,则必然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生性认同产生积极影响。

(四)从他律走向自律规律

从他律走向自律的规律,是指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过程中,以自律为目的,以他律为手段,在他律条件下扩大政治态势对公民的影响,在自律条件下深化个体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生性识知,推动他律走向自律,实现政治态势的外在影响与个体内在识知相一致的规律。从他律走向自律规律是人的主观能动性的显现。

他律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外在手段,即在社会主义国家政治态势、中国共产党先进性政治态势、人民群众追寻中国梦政治态势影响下,采取多种途径和方法对被培养者进行引导和限制,使被培养者尽可能多地接受培养内容。这种培养过程中的内在约束性和外在限制力,体现了一种他律现象。从解释学的视野来看,个体对事物的认识和理解存在着一种前理解,即在认知和理解前,个体所具有的认知结构和理解水平,但在某一认知过程结束时,其认知结构和理解水平必然发生了变化,并成为再次认识和理解事物的前理解。这种良性循环机制帮助价值观通过不断灌输,并以此提高人们对价值观的识知和理解水平。

自律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目的,即被培养者由内心生发的自觉达到社会所期待的、符合时代潮流的价值观要求,并内在能动地付诸行动。这种内心生发的自觉是自律精神的外现,而自律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内容与被培养者价值观念和谐一致的必然结果。

从他律走向自律有其内在的转化机制。其一,从行为科学视角来看,存在着习惯成自然的规律。在社会、家庭等各种外在环境和社会舆论的制约下,个人的某一行为经过多次的重复,可以从不自觉转化为自觉。其二,从心理学视角来看,存在着经常性的外在刺激可以促使形成思维定势的规律。培养主体遵照社会发展的未来指向有计划地向被培养者施加政治态势的影响,使被培养者逐步形成心理定势,形成与培养内容相一致的思维定势。在这种心理定势和思维定势的驱动下,受教育者的行为就会逐步趋近于教育内容,并逐步变为自觉行为,从而完成从他律向自律的转化。

综上,探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生成逻辑的方法论,主要有逻辑推理、历史回溯、人民群众内心需求三条思维线索,并且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有其政治态势和一般规律。利用人民群众对政治态势的感知与理解,在冲突引领规律、态势聚合规律、层次递进规律和他律走向自律规律中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工作更上一层楼,并促进人民群众在聚合的政治态势中遵循规律,自觉认识、理解、认同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1]姚大志.什么是政治哲学?[N].光明日报,2013-09-24(11).

[2]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373.

[3]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591.

[4]韩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五讲[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67.

[5]老子[M].饶尚宽,译注.北京:中华书局,2006:105.

[6]论语[M].张燕婴,译注.北京:中华书局,2006:8.

[7]王峥嵘,文若愚.中庸大全集[M].北京:中国华侨出版社,2013:2.

[8]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

[9]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10]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0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592.

(责任编辑:张 燕)

2017-08-30

2015年度江苏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项目“新常态下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机制研究”(2015SJD628);苏州大学重大委托项目“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研究”(BV15600316);苏州大学·江苏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基地的研究项目

陆 扬,女,苏州工业园区服务外包职业学院人文艺术学院讲师,美国加州州立大学奇科分校访问交流学者,法学博士,主要从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研究;陆树程,男,苏州大学马克思主义研究院副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价值哲学、生命哲学研究。

D0-02

A

2096-3262(2017)06-0014-07

猜你喜欢
态势规律培育
规律睡眠中医有妙招
找规律 画一画 填一填
找排列规律
2019年12月与11月相比汽车产销延续了增长态势
汇市延续小幅震荡态势
我国天然气供需呈现紧平衡态势
第十二道 共同的敌人
未来或可培育无味榴莲
巧解规律
县乡一体化探索呈加速态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