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雪飞
【摘要】 目的 研究疾病诊断相关分组(DRGs)过程中实施新型疾病编码统一规范管理的临床价值。方法 选取80例2015年1~12月实施新型疾病编码统一规范管理前的出院患者作为对照组, 另选取80例2016年1~12月实施新型疾病编码统一规范管理后的出院患者作为观察组。对比两组疾病诊断相关分组过程中差错事件的发生情况、相关工作人员对两组管理模式的满意度、两组疾病诊断管理优良情况。结果 观察组疾病诊断相关分组过程中差错事件发生率为2.5%, 低于对照组的10.0%,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相关工作人员对观察组管理模式的满意度为96.25%, 高于对照组的76.25%,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疾病诊断管理优良率为95.00%, 高于对照组的76.25%,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 疾病诊断相关分组过程中实施新型疾病编码统一规范管理, 可以使病历管理工作更加科学, 减少差错性事件, 降低相关工作人员的工作量, 提升其对管理模式的满意度。
【关键词】 疾病诊断相关分组;新型疾病编码;效果
DOI:10.14163/j.cnki.11-5547/r.2017.34.104
Impact of normative applications of disease coding on DRGs ZHANG Xue-fei. Huazhou City Peoples Hospital, Huazhou 525100, 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study the clinical value of standardized management of novel disease codes in the process of disease diagnosis related groups (DRGs). Methods A total of 80 patients receiving from January to December 2015 discharged before implement of standardized management of new disease codes were taken as the control group, and 80 patients receiving from January to December 2016 discharged after implement of standardized management of new disease codes were taken as the observation group. Comparison were made on occurrence of error events in the process of disease diagnosis related groups, relevant staff satisfaction with the two groups of management models, and disease diagnosis and management excellent rate. Results The observation group had lower incidence of error events in the process of disease diagnosis related groups as 2.5% than 10.0% in the control group, and the difference wa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P<0.05). The satisfaction degree of related staff in the observation group was 96.25%, which was higher than 76.25% in the control group, and the difference wa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P<0.05). The observation group had higher disease diagnosis and management excellent rate as 95.00% than 76.25% in the control group, and the difference wa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P<0.05). Conclusion Implement of standardized management of novel disease codes in the process of disease diagnosis related groups can make medical records management more scientific, reduce the error events, reduce the workload of the relevant staff to enhance their satisfaction with the management model.
【Key words】 Diagnosis related groups; Novel disease coding; Effect
疾病診断相关分组付费标准主要是根据患者病历首页所标注的疾病诊断和治疗内容、患者年龄和病情严重程度等相关的信息实施医疗付费的医保报销的一种模式, 疾病诊断、治疗内容填写和编码都应该与国际疾病分类(ICD)标准完全相符, 医生在填写过程中准确性和完整性会对医保部门的付费时效产生直接影响, 不仅直接关系到医院和医务人员的收入, 还会对医疗查询统计工作的准确性造成影响[1, 2]。本文主要研究疾病诊断相关分组过程中实施新型疾病编码统一规范管理的临床价值。现汇报如下。endprint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选取2015年1~12月本院实施新型疾病编码统一规范管理前的出院患者80例作为对照组, 另选取2016年1~12月本院实施新型疾病编码统一规范管理后的出院患者80例作为观察组。对照组患者年龄19~76岁, 平均年龄(35.9±13.7)岁;男48例, 女32例。观察组患者年龄21~77岁,
平均年龄(35.3±14.0)岁;男51例, 女29例。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具有可比性。
1. 2 方法 对照组未实施新型疾病编码统一规范管理, 主要进行ICD-9编码。观察组实施新型疾病编码统一规范管理, 主要进行ICD-10编码, 新版疾病诊断相关分组是按照解剖系统对主要组别进行系统的区分, 某些较为特殊的组合可以独立的分成一个组别, 实现疾病诊断相关分组的重要前提是编码过程的准确性和一致性。
1. 3 观察指标 比较两组疾病诊断相关分组过程中差错事件的发生情况、相关工作人员对管理模式的满意度、疾病诊断管理优良率。
1. 4 评价标准 ①满意度评价标准:在两组不同管理工作模式实施6个月后, 采用不记名打分方式, 对病历管理相关工作人员对管理模式的满意度进行调查, 满分为100分。>80分为满意;60~80分为基本满意;<60分为不满意。满意度=(满意+基本满意)/总例数×100%。②优良情况评价标准:优:疾病诊断的管理、归档、编码等程序完全无误, 没有对医院相关工作造成影响, 完全能够满足日常病历调取、查阅等相关工作的实际需要;良:疾病诊断的管理、归档、编码等程序基本无误, 没有对医院相关工作造成影响, 基本满足日常病历调取、查阅等相关工作的实际需要;差:疾病诊断的管理、归档、编码等程序出现明显差错, 对医院相关工作造成影响, 不能满足日常病历调取、查阅等相关工作的实际需要。优良率=(优+良)/总例数×100%。
1. 5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8.0统计学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x-±s)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 1 两组疾病诊断相关分组过程中差错事件发生情况比较 观察组疾病诊断相关分组过程中差错事件发生率为2.5%(2/80), 低于对照组的10.0%(8/80),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χ2=3.840, P<0.05)。
2. 2 相关工作人员对两组管理模式的满意度比较 相关工作人员对观察组管理模式的满意度为96.25%, 高于对照组的76.25%,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见表1。
2. 3 两组疾病诊断管理优良率比较 观察组疾病诊断管理优良率为95.00%, 高于对照组的76.25%,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见表2。
3 讨论
在疾病编码过程中采用疾病诊断相关分组模式可以对行政管理机构以及院内管理工作的有序开展提供积极保障。经过对不同医疗机构和同类别医疗机构的病案管理情况进行对比, 能够对行政机构对管理方案的制定提供更加可靠而有力的参考依据, 对在实际管理工作中所出现的盲目性问题能够在最大程度上进行有效避免, 从而使临床医疗资源能够在最大程度上得到节约 [3, 4]。
疾病诊断相关分组过程中实施新型疾病编码统一规范管理的过程中, 应该积极建立临床诊断库, 这样可以达到3个目标:①切实保证新旧不同版本的疾病字典库所列的项目能够进行准确的对照;②新旧两个版本的疾病字典能够很好的实现平缓性过渡;③旧字典库中所列出的常用疾病诊断列表项目, 升级为全新的ICD-10版中所列的项目, 同时需要照顾到临床科室在实际工作中长期以来已经形成的使用习惯[5-7]。
除进一步规范国际疾病编码标准之外, 相关的编码工作人员和临床医生之间在实际工作中应该进行积极的沟通, 使诊断编码的一致性和准确性得到切实的保障。由于两者所涉及的专业领域存在明显的差异, 在疾病分类的理解方面自然会存在一定的差异, 选择编码也就会出现一定的偏差。编码人员和临床医生在实际工作中互相协作, 能够达到取长补短的效果, 可以使编码工作品质得到显著性提升, 使工作量明显减少[8, 9]。
本次研究选取本院实施新型疾病编码统一规范管理前后各80例出院病历进行对照研究, 研究结果显示, 观察组疾病诊断相关分组过程中差错事件发生率为2.5%(2/80), 低于对照组的10.0%(8/80),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3.840, P<0.05)。说明该模式的应用能够有效控制差错事件发生。观察组疾病诊断管理优良率为95.00%, 高于对照组的76.25%,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提示新型疾病编码统一规范管理工作的开展能够有效提升疾病诊断管理效果, 降低相关工作人员的工作量, 使得管理效率得到明显提升。相关工作人员对观察组管理模式的满意度为96.25%, 高于对照组的76.25%,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提示此管理模式的开展给相关工作人员带来更大的便利。总体来讲, 新型疾病编码统一规范管理工作的实施促进了相关工作的效率、效果提升, 更受工作人员认可, 满意程度更高。
目前临床研究中关于新型疾病编码的规范应用效果探索较少, 有研究对ICD编码应用于病历质量管理中的作用进行了探索, 将ICD编码应用于医院病历质量管理中, 能够通过分析患者年龄、病情、诊断过程数据, 将患者的病历资料构建成完整的运行体系, 推动医院高效工作[10]。这一研究结论与本次研究存在相近之处, 说明疾病编码管理有助于提升相关工作效率。
综上所述, 疾病诊断相关分组过程中实施新型疾病编码统一规范管理, 可以使病历管理工作更加科学, 减少差错性事件, 降低相关工作人员的工作量, 提升其对管理模式的满意度。
参考文献
[1] 朱娅娅, 徐达新, 朱灵颖. 国际疾病分类ICD-10标准化应用的重要性 . 中国保健营养, 2012, 8(12):2859-2860.
[2] 胡小弟. 常规管理法与分层次管理法在临床护理管理中的应用效果对比分析. 医学美学美容旬刊, 2014, 14(7):157-158.
[3] 韶玉兰, 蒲映辉. 分层次管理法在基层医院临床护理管理中的综合应用效果. 中国医学创新, 2016, 13(7):66-69.
[4] 张惠娟, 陈佩贞. 疾病诊断及其编码的准确性是实施DRGs支付方式的关键. 中医药管理杂志, 2013, 21(2):197-199.
[5] 方良欣, 邓群娣, 邓庆珊. 基于DRGs理论谈规范应用疾病编码的必要性. 现代医院, 2014, 14(9):137-139.
[6] 彭丹丹, 刘帆, 王杉. DRGs付费的可行性探索——基于北京大學人民医院的试点. 中国医疗保险, 2011, 13(7):53-56.
[7] 秦安京. 疾病分类编码准确是诊断相关分组(DRGs)的保障. 中国病案, 2007, 8(7):10-11.
[8] 穆芳洁, 谢春娥, 张丽. 疾病诊断编码对实施DRGs-PPS的影响. 中医药管理杂志, 2015, 23(21):8-10.
[9] 武鑫媛. 疾病编码的规范应用对DRGs的影响. 中国城乡企业卫生, 2015(6):116-117.
[10] 王美艳, 吴卓敏, 田丹平, 等. 关于DRGs形式下与疾病编码准确性的相关性. 人力资源管理, 2016(10):298-299.
[收稿日期:2017-09-01]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