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较CT与核磁共振在早期脑梗死中的诊断价值

2017-12-11 13:23金志祥
中国实用医药 2017年34期
关键词:核磁共振诊断价值

金志祥

【摘要】 目的 比较分析颅脑CT与核磁共振在早期脑梗死中的诊断价值。方法 104例早期脑梗死患者, 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 每组52例。观察组采用核磁共振的诊断方法, 对照组采用CT的诊断方法。对比不同检测技术的诊断准确性。结果 经过核磁共振和颅脑CT诊断后, 通过临床诊断核实, 观察组诊断准确率为96.15%, 对照组诊断准确率为61.54%, 观察组诊断准确率高于对照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核磁共振对早期脑梗死的诊断准确率优于颅脑CT诊断, 对早期脑梗死的诊断价值较高。

【关键词】 早期脑梗死;核磁共振;CT;诊断价值

DOI:10.14163/j.cnki.11-5547/r.2017.34.049

脑梗死近年来发病率明显增高, 主要是持续高血压、小动脉硬化、痉挛引起的脑血管病, 发病原因与高龄、高血压、长年吸烟、高血糖、高血脂及脑血管的动脉粥样硬化等有

关[1]。脑梗死发病率高、发病急、病情变化大、进展迅速, 在心脑血管疾病中占有较高发病率, 目前药物治疗是主要的治疗手段, 可以通过控制高血压、调整血糖、降低血脂, 预防动脉粥样硬化等因素来预防脑梗死;也可通过改善微循环, 抑制自由基生成、血小板聚集和凝血酶原等手段进行治疗;对于急性期及超急性期脑梗死患者也可以采用介入手术及溶栓治疗。早期脑梗死的影像学诊断及定位尤为重要, 本次研究比较CT与核磁共振在早期脑梗死诊断中的价值, 报告

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选取2016年1月~2017年1月本院收治的104例早期脑梗死患者, 确认患者未患有严重精神疾病、重症肾功能疾病、肝功能障碍以及大面积脑梗死, 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 每组52例。观察组中男29例, 女23例, 患者年龄39~79岁, 平均年龄(61.9±9.6)岁。

对照组中男27例, 女25例, 患者年龄40~78岁, 平均年龄(60.8±9.4)岁。两组患者年龄、性别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具有可比性。本次研究患者与患者家属已知情并同意, 并签署了知情同意书。

1. 2 临床表现 由于脑动脉不同分支堵塞而引起梗死的位置不同, 早期脑梗死的临床表现也各不相同。①若梗死病灶发生在内囊膝部皮质延髓束, 可表现为对侧中枢性面瘫和舌瘫。②若梗死灶损及内囊后肢皮质脊髓束或额叶运动区, 则表现为对侧肢体上运动神经元瘫痪。③若梗死灶损伤丘脑皮质辐射及顶叶感觉区, 则表现为对侧肢体感觉障碍。④若梗死灶损及视辐射及枕叶视觉区, 则表现为对侧偏盲或视野缺损。⑤若梗死灶损伤大脑额叶前部及颞叶, 则表现为精神症状。⑥若梗死灶在脑干, 可发生交叉性瘫痪, 即同侧脑神经的下运动神经元性瘫痪及对侧肢体的上运动神经元性瘫痪;或发生同侧面部及对侧肢体交叉性感觉障碍。⑦若梗死灶发生在大脑不重要位置, 可无明显症状。

1. 3 诊断方法

1. 3. 1 对照组 采用颅脑CT的诊断方法, 颅脑CT可以显示颅脑不同部位的横断面图像, 对颅内出血敏感性高, 对头部外伤、肿瘤、炎症等均有一定的诊断意义, 检查对人体相对无创伤。本次研究仪器设备采用Brilliance iCT(荷兰飞利浦公司生产), 首先让患者仰卧在扫描床上, 采用头先进方式, 头部放在头托上, 然后让患者双手放平, 下颌微微向上抬起, 让患者闭上双眼, 取听眦线对患者头部进行扫描, 扫描参数设置:球管电压为120 kV, 机器电流为380 mAs, 颅脑CT扫描层厚达5 mm, 层间距为5 mm, 横轴位扫描, 记录扫描结果。

1. 3. 2 观察组 采用核磁共振的诊断方法, 核磁共振近年来快速发展, 图像信噪比高。对患者无创伤及放射损伤, 对人体安全性高。本次研究仪器设备采用Multiva 1.5T(荷兰飞利浦公司生产), 选择头颈项圈, 扫描序列包括横轴位、冠状位、矢状位的T1WI、T2WI及横轴位的T2FLAIR以及STIR。

1. 4 观察指标 对比不同检测技术的诊断准确性。核磁共振与颅脑CT图像由本院两名经验丰富、资历深厚的医师共同检查以及分析, 得出结论作为诊断依据。

1. 5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5.0统计学软件对研究数据进行分析处理。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x-±s)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经过核磁共振和颅脑CT诊断后, 通过临床诊断核实, 观察组诊断准确50例, 诊断准确率为96.15%, 对照组诊断准确32例, 诊断准确率为61.54%;观察组诊断准确率高于对照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18.6785, P<0.05)。

3 讨论

中老年人一般患有脑动脉粥样硬化症, 并且多数合并有高血压。由于粥样硬化的动脉内膜粗糙, 管腔狭窄, 血液灌流量不足, 如果再有血压降低, 血流缓慢, 心动过缓, 血液粘稠度增加等因素则易于导致脑梗死发生[2], 而发生在不重要位置的腔隙性脑梗死, 可无明显症状。超早期及早期脑梗死是治疗的窗口期, 介入及溶栓治疗均需要在4~8 h左右的最佳时期, 常规药物治疗也是越早越好。所以早期脑梗死的诊断及定位就显得尤为重要。由于脑梗死早期仅表现为脑肿胀, 即脑细胞内水肿, 组织细胞的密度变化不大, 占位效应并不明显。CT成像原理是相对于组织对放射性的吸收衰减不同, 也就是组织的密度不同, 对X线的吸收不同。而早期脑梗死的梗死灶与正常组织间密度差不大, 所以相对成像困难, 部分患者临床症状典型, 但CT检查阴性, 需要24~72 h后显影, 甚至于细小病灶仍不显影[3-5]。而核磁共振成像原理是组织中自由水分子的含量不同导致不同组织的弛豫时间不同, 在早期脑梗死发生脑肿胀时, 组织间隙内的水分子进入脑细胞内, 即可显像[6-9]。相对于颅脑CT而言, 核磁共振成像时间更早, 还可以进行冠状及矢状面扫描, 定位更加准确, 为临床提供的信息更丰富。近年来核磁共振作为越来越常见的影像检查方式, 对人体无创伤, 对脑血管疾病早期诊断有着重要作用, 越来越受到临床的推崇及重视[10]。

本次研究结果显示, 经过核磁共振和颅脑CT诊断后, 通过临床诊断核实, 观察组诊断准确率为96.15%, 对照组诊断准确率为61.54%, 观察组诊断准确率高于对照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综上所述, 核磁共振对早期脑梗死的诊断准确率优于颅脑CT诊断, 对早期脑梗死的诊断价值较高, 值得临床广泛运用和推广。

参考文献

[1] 罗辉宇. CT与核磁共振诊断腔隙性脑梗死的价值对比. 基层医学论坛, 2016, 20(29):4112-4113.

[2] 李梢叶. CT和核磁共振在诊断腔隙性脑梗死中的价值分析. 中国继续医学教育, 2015, 7(15):22-23.

[3] 秦波, 张兴云, 王澍. 腔隙性脑梗死患者CT与核磁共振检查的临床诊断价值比较. 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 2016, 37(13):1702-1703.

[4] 高青. 腔隙性脑梗死进行 CT 与核磁共振的诊断价值对照探析. 医疗装备, 2015(10):49-50.

[5] 陈红梅. 核磁共振在腔隙性梗死中的诊断价值. 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 2014(18):72-73.

[6] 李彬. CT与核磁共振在腔隙性脑梗死中的诊断意义分析. 大家健康旬刊, 2016, 7(11):23-24.

[7] 郑锡山. 腔隙性脑梗塞CT与核磁共振诊断价值探讨. 中外医学研究, 2012, 10(17):78.

[8] 桑银保. 腔隙性脑梗死应用CT与核磁共振的诊断价值对照. 影像技术, 2015, 27(1):41-42.

[9] 刘文洪, 刘进才, 肖文莲, 等. 腔隙性脑梗死应用CT与核磁共振检查的诊断价值对比分析. 医学理论与实践, 2016, 29(16): 2241-2242.

[10] 王卫民, 张金强, 黄强, 等. 腔隙性脑梗死中CT与核磁共振的诊断价值探讨. 医药卫生(文摘版), 2016(11):00235.

[收稿日期:2017-09-06]endprint

猜你喜欢
核磁共振诊断价值
DSP在磁共振数据接收系统中的应用分析
陈旧性前交叉韧带断裂膝关节退变影像学研究
脑CT对脑器质性精神病的诊断价值分析
超声检查在类风湿关节炎诊疗中的研究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