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当代职业教育如何塑造“工匠精神”

2017-12-11 20:25王菊
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 2017年11期
关键词:塑造工匠精神

doi:10.3969/j.issn.10017836.2017.11.021

收稿日期:20170516

作者简介:王菊(1979—),女,山西翼城人,讲师,从事高等职业教育研究。

摘要:“工匠精神”的主要塑造方向是实现普高教育与中职教育分流,同时将高等教育的分类选拔得以明确,职业教育主管单位由产业部门负责。“工匠精神”虽然在企业中可以作为精细化运作管理的组成部分,但却是整个管理领域的主导者。

关键词:当代职业教育;塑造;“工匠精神”

中图分类号:G710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17836(2017)11006003

近几年,“工匠精神”被制造界广泛关注,其是指工匠在制造过程中追求完美的精神,同时也是追求产品的精益求精,以产品为导向的人生价值观。然而在现今建筑行业的“工匠精神”却只存在于过去的房屋建筑当中,现今我国虽然劳动力资源丰富,但是专业的技工人才却还是存在着短缺现象。因此,本文从当代职业教育的角度进行分析,讨论未来具有“工匠精神”的专业性人才在我国职业教学中的培养工作。

一、“工匠精神”的具体内涵

“工匠精神”在现今得到人们的广泛关注,“工匠精神”具有浪漫主义与理想主义双重特点。工匠精神在现今没有准确、明确的较为权威的定义,大多是指工匠对于完美的不懈追求,对于产品的精雕细琢的热衷,工匠对于产品本身的追求高过对于产品所产生的利益价值。总体而言,“工匠精神”就是以产品为主要价值导向的价值观念。而打造业界最优良的产品是工匠精神主要追求的目标,通过卓越产品的打造达到其他匠人无法匹敌的高度。在我国古代,德才兼备是皇家工匠所追求的一种善美境界,古代工匠在追求精益求精的同时,也将勤俭奋斗的传统美德得以发扬。欧洲古代的工匠注重传承,通过自身的言传身教将工匠精神得以传承,而“工匠精神”在古代欧洲代表的是一种历史、文化的传承与延续。随着工业时代的到来,生产方式从原有的手工制作转变为大规模生产,而工匠精神也随之发生了改变。

美国苹果公司在2011年,凭借苹果4手机出色的制造性能、最好的质量成功打入了中国手机市场,也让中国工商界开始重视“工匠精神”的重要性,而近几年人们对于苹果的热衷度有所降低,对于国产手机开始重视,这就是因为我国手机品牌也开始重视打造含有“工匠精神”的产品,使得我国小米、魅族等国产手机以低于苹果手机的价格,打造等同于苹果手机的质量,快速获得了我国大多数人们的认可,也使得国产手机快速占领了我国的手机市场。但是我国还有很多的制造业缺乏“工匠精神”产品,大多数的制作业的产品还存在粗制滥造的生产工艺。由于长期处于快节奏的生活中,使得我国社会整体开始追求投资少、周期短但是见效快的项目,从而获取即时利益。使得在产品制造生产过程中,忽略了产品品质灵魂的重要性,使得很多产品只拥有了外在形式美,却缺乏重要的核心灵魂。企业在其他企业热衷新品推销获取即时利益的情况下,不断对自身所生产的产品进行改进、完善,从而使自身产品经过高标准要求后,得到更多用户的认可。因此,企业需要将“工匠精神”进行传播继承,从而在长期市场竞争中占据有利地位。

二、“工匠精神”塑造过程中的影响因素

影响“工匠精神”塑造的因素有很多,包括我国传统文化中对“工匠精神”的偏见,以及当代教育体制存在的弊端。本文将从这两大方面对现代技术工人短缺情况及“工匠精神”缺失性问题发生的原因进行论述。

1历史文化传统的偏见

我国现今所面对的技术工人短缺及“工匠精神”缺失的问题,并不是当代职业教育造成的,而其中我国古代教育文化思想是造成上述问题最主要的原因,传统观念根植于我们的职业观念中,使现代职业观念的健康构成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阻碍。我国自古以来就遵从孔子的儒家思想,儒家的主要教育思想强调“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其中的“读书”并不是指现今技术学校的学习,而是对儒学的经典力作熟读。儒家思想并不支持人们去学习一门手艺,认为匠人每日奔波劳碌,所追求的都是奇技淫巧[1]。与此同时,统治阶级为了维护自身的利益,尊崇儒家思想并制定了严格的等级制度,在官场上分为三公九卿,社會上分为三教九流、士农工商,使得所有人都追求入仕,认为除了入朝为官可以光宗耀祖以外,所有的职业都是低贱的。儒家主流思想重视人文教育,对于专业教育过分轻视,人文教育就是儒家思想所推崇的典籍文献,专业教育就是古代工匠技艺的传承,使得匠人工作只是排在了商人之前。科举制度也是统治阶级为了传播传统儒家思想,巩固自身的统治地位所开展的。在科举制度结束的今天,学生和家长依然对高考的结果格外重视,本科和专科的分界线,使得现今的高考竞争越发激烈。现今的职业教育也面临着古代重视人文教育,轻视专业教育的问题,而想塑造“工匠精神”和推动职业教育长远发展,就需要突破历史文化所带来的束缚。

2当代教育体制的弊端

很多国外的一流职业学院声誉可以与综合性大学相比肩,主要是因为其专注于技术、服务及专业精神的培养。但是现今我国职业院校与普通高等院校的教学地位相距甚远,与知名综合性大学相比更是望尘莫及。我国的职业院校属于公立教育机构,大多数是隶属于当地教育部门[2]。职业院校受到教育体制的影响较大,大多数的职业院校都没有准确对自身进行办学定位,部分职业院校急于对自身教学地位进行提升,使自身成为本科院校,部分职业院校已经被本科院校合并了,甚至有些职业院校已经直接解散。一些转型无望的职业院校在教学中,只重视眼前较快的物质收益,开展短期培训从而快速获取经济收益,忽略了办学质量和学生专业能力的培养工作,而这才是职业院校主要的教学定位。现有的教育体制也使得一些办学历史悠久的职业院校,转型为综合性大学,而在转型的过程中,部分职业院校原有的技术以及专业特色却已经不复存在。

现今的教育结构和产业结构处于不相符合的状态,大学生就业难和企业技术人才短缺的问题,已经成为现今就业结构的主要矛盾。教育体制的结构缺陷使得很多职业院校开始大规模扩招,大学生人数的逐年增加,也使得很多职业院校成为了“文凭加工厂”[3]。“现在3 000元的工资雇佣不到一个民工,只能请一个大学生工作。”这句话虽然是句玩笑话,但却是现今大学生毕业后的真实体现,刚踏入社会的大学毕业生的工资水平,还没有农民工的工资水平高。这仅仅是因为学生不想学好专业技术吗?不是,是因为他们没有理想的学习环境和学习氛围。很多学生虽然无法应对大学的专业学习,但却可以进入中等职业院校进行专业技能的学习,成为一名合格的手艺人,在社会上可以有较高的经济收入。现今的教育体制是让学生实现“白领化”的就业方向,这使得很多大学毕业生就业后从事的大多数都是与本专业无关的工作,这也使得“工匠精神”在现今工作中已经无处可寻。“工匠精神”的缺失从经济学和社会学的角度思考[4],其不仅对社会的职业分工造成了影响,也带来了一系列的“制造业逃离”“实业空心化”的经济社会问题。合理的社会转型是以社会秩序的平衡、稳定为基础所开展的,而合理的社会转型也需要进行合理的社会分工才能得以实现。endprint

三、塑造“工匠精神”在职业教育中的方向

1普高教育与中职教育明确分流

社会对于一个志在学习职业技术的学生,应当给予其对于教育方式的选择权,使其可以自由地选择自己的学习方向以及工作方向。学习兴趣的培养一直以来就是教学的重点,学生的学习兴趣直接影响其学习成绩以及积极性。对不同年龄段的学生进行一次教育选择的测试,发现十岁的孩子已经可以对自身适合的教育方式进行选择判断,所以很多学生可以在初中毕业后,直接选择中等职业学校进行专业技能的学习,不需要再进入高中学习纯理论性的知识[5]。对于一些无法适应应试教育的学生,不一定非要再按照传统的教学模式进行学习,长期处在应试教育的模式下,不仅不会使其学习成绩得到提升,也会导致学生的人性受到抑制,使得打架闹事的情况时有发生。

对于部分不愿意学习的学生不需要进入普高学习,然后进入高职院校,中职教育已经可以满足其日后工作的需要。对于愿意接受理论学习的学生,可以选择继续普高学习,或者选择其他的专业院校进行学习。学生在初中毕业后对其未来的学习环境和方向进行选择,这种分流体制的应用,可以将部分不愿意学习的初中毕业生,顺利引导其进入中职学校,而非跟着传统的教学模式升入高中,并进入高职院校学习专业技能[6]。分流体制的应用可以帮助农村适龄学生选择中职教育学习一门专业技术,使其可以在城市中找到一份工作,在城市中扎根立足,同时对于学生的专业技能、生活方式、城市价值观的培养和引导都具有积极意义,减少城市流民化、边缘化的现象发生,从而实现社会秩序的稳定。

2实现高等教育的分类选拔

随着教育部对高考制度的改革,我国的高考开始按照“学术型人才”和“技能型人才”进行分类选拔,学术型人才选拔的方式就是现今实施的普通高考模式,而技能型人才的选拔是在文化知识的基础上加入技能的考核。我国600多所本科高校已经向应用技术和职业技术类型转变。在中职教育与普高教育实现分流的基础上,结合高等教育分类选拔,可以有效提升职业教育的教学地位,摆脱工匠人低人一等的尴尬局面,从而逐渐走入“工匠精神”的蓬勃发展的新时代。与此同时,职业院校可以根据不同学生的能力,及个性特点上存在的差异,对职业院校的学生进行定位,并采取不同的人才培养模式。

3职业教育主管部门由产业部门负责

德国的“厂校结合”,即职业教育的共同培养人才的模式,可以有效提升职业教育的办学质量,实现学生专业技能的培养。德国的厂校结合模式是指,一周五天的时间内,选出三天学生去工厂进行学习,其余两天在学校学习专业知识。在我国的高职院校对于“厂校结合”,也仅仅学习到了相关的概念,却丢失了厂校结合的实质,只是从形式上学习厂校结合模式[7]。例如,现今我国职业院校教学任务的安排,大多是学生在学校学习两年的专业知识后,进入工厂学习一年。而这种所谓的“厂校结合”,学生虽然按照要求进行专业化的学习,但是针对前期学习而言,学生很难对所学职业产生兴趣,同时无法培养对职业工作的爱好,对于“工匠精神”的塑造更是无从下手。

对于工厂而言,与学校进行厂校结合,可以使工厂获取廉价的劳动力,至于在工厂中学生是否能学习到本专业的知识,将书本知识与实践相融合,这些都不是工厂所关心的问题。因此,想要实现真正的“厂校结合”就需要企业的产业部门拥有办学的权力,使产业部门成为办学的主体,对职业教育起到主管作用,从而使企业能够积极主动地对实习生进行接收,在学生实习期间也可以帮助其提高职业技能,并培养其“工匠精神”,使实习生最终留在工厂中担任重要职务。

很多地方院校的转型方向应该为民营企业办学及合作办学,使地方职业院校具有地方特色。每个地区的职业教育都应对该地的特色进行充分体现,并在此前提下塑造“工匠精神”,可以有效提高地方的辨识度,从而形成以本地文化为主的职业教育发展战略规划,可以使地方企业拥有专业技术型人才的同时,实现“工匠精神”的塑造以及传播。

4对职业教学管理机制进行完善

职业技术学院以培养高技术人才为主要教学目标,而在职业技术院校教学工作中要以“厂校结合”为主要的教学手段,但是我国大多数“厂校结合”机制的建立还存在一些问题。因此,职业院校想要实现我国职业技术学校最终的教学目标,就需要做到以下几点:一是相关教育机构对企业产业部门的教学权利予以准许,并将职业教学的主体地位予以归还,对职业教育的主管工作可以由企业产业部门负责,使企业可以大力开展职业技术教学工作,积极主动接受实习生到公司进行实习,从而更好地实现职业院校培养专业技术人才的教学目的,并使企业单位在可以留住技术人才的同时,对未来员工的“工匠精神”进行积极主动的塑造。二是职业教育应该根据当地特色进行办学,使所塑造的“工匠精神”更具有地方特色,从而提升地方的辨识度,使所开展的职业教育以深耕本地文化为发展核心,使地方企业在培养人才的同时,也使企业可以留住实习学生,对于一些社会上具有专业技术的人才也加大了吸引力度。使企业的技术型人才具有数量的同时保证技术质量,以及“工匠精神”得以传承和发扬,从而使企业所生产的产品可以被受众所接受,就如同历史悠久的欧洲传统手工业家族,以及具有独特性的创造业地区一样,将“工匠精神”发扬光大。而在我国职业技术的传承过程中,我们还无法将“工匠精神”有效传承。因此,应该借鉴参考瑞士钟表行业对“工匠精神”的表达,以及传承中所做的努力,改变我国现有的制造业现状,使我国“工匠精神”在职业教育中得到传承,并在工作中将其充分展现。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我国职业教育对“工匠精神”的塑造过程中,只有突破存在的历史文化障碍以及现今教育制度的困境,对“工匠精神”塑造进行不断尝试,并通过对普通教育与中职教育分流模式加以明确,在高等教育中實现分类选拔,使学生可以准确对自身未来的发展方向进行定位,同时实现职业教育从政府主管转变为产业部门主管,使“厂校结合”可以得以实现,从而使“工匠精神”成为职业教育的学生所必备的人生价值观,同时也能成为现今企业管理层的企业价值观。endprint

参考文献:

[1]邓成.当代职业教育如何塑造“工匠精神”[J].当代职业教育,2014(10):91—93.

[2]袁晓桂.红色文化与职业院校当代工匠精神的培育探究[J].科技展望,2016,26(18):356.

[3]叶桉,刘琳.略论红色文化与职业院校当代工匠精神的培育[J].职教论坛,2015(34):80—85.

[4]王麗媛.高职教育中培养学生工匠精神的必要性与可行性研究[J].职教论坛,2014(22):66—69.

[5]王国领,吴戈.试论工匠精神在现代中国的构建[J].中州学刊,2016(10):85—88.

[6]张娟娟.工匠精神在职业教育中的回归与重塑[J].职教论坛,2016(35):35—39.

[7]李梦卿,杨秋月.技能型人才培养与“工匠精神”培育的关联耦合研究[J].职教论坛,2016(16):21—26.

How to Shape “Artisan Spirit” in Contemporary Vocational Education

WANG Ju

(Hunan Vocational and Technical College of Engineering, Changsha 410151, China)

Abstract:“Artisan spirit” is mainly aimed at achieving the separation of high school education and secondary vocational education, making the classification of higher education clear and leaving vocational education undertaken by the industry sector. “Artisan spirit” can be used as a part of the fine operation management in the enterprise, and serve as the leader of the entire management field.

Key words:contemporary vocational education; shaping; “artisan spirit”

(责任编辑:侯秀梅)2017年11月第36卷第11期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Journal of Heilongjiang College of EducationNov.2017Vol.36 No.11endprint

猜你喜欢
塑造工匠精神
论如何塑造良好的政府形象
德日“工匠精神”,中国怎么学
政府官员也需要“工匠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