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萍萍
摘要:高职教育为生产、建设、服务、管理第一线培养高素质技能人才,高职学生的职业能力培养尤为重要。职业能力的高低直接决定了整个职业活动的完成质量和完成效率。工科学生往往更多是注重技能训练,而忽视了其他的方面。笔者以我校物联网专业学生为例,对高职工科学生职业能力的提升发表拙见。
关键词:高职;职业能力;现状;提升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044(2017)31-0144-02
1 概念界定
对能力和职业能力两个概念,基于不同的研究领域和研究视角,国内外学者专家们有多种合理的界定。国内外很多专家都有自己独特的见解,笔者比较赞同以下两个解释:
能力:美国学者盖雷和英国学者斯坦肯德认为:能力是在具体情境下完成某一任务而表现出来的个人综合力,包括知识、技能和态度等。这里所提到的具体情境,其实我们也可理解为职业活动。
职业能力:笔者比较倾向于职业技术教育中心研究所邓泽民研究员的观点:他从性质定义、条件定义、结构定义、过程定义四个方面来归纳职业能力。他认为职业教育采用条件定义和过程定义相结合来界定,既符合职业技术教育的特点,又具有很强的实际操作性。这里他提到的条件定义是指知识、技能和态度是能力形成应具备的条件;过程定义指职业能力是相对应于一般能力而言的特殊能力,是由一般能力经过发展和整合而形成的。职业能力的形成与发展,需要有特定的职业活动或模拟的职业情境,通过自身已有的知识和技能的内化迁移,使相关的一般能力得到特殊的发展和整合,形成较为稳定的个人综合力。
2 原因分析
我们采用问卷调查、企业实际走访等形式来了解学生的职业能力现状。以2014、2015、2016连续三年我校计算机学院物联网技术系毕业生为调查对象,对学生顶岗实习的企业发放调查问卷、对毕业生本人发放调查问卷,一共发放调查问卷287份,回收287份。另外,我们实地走访了学生顶岗实习的企业,和我们专业指导委员会的企业代表座谈沟通了解他们对学生职业能力的评价,反映出以下问题:
1) 我系毕业生的就业单位以其他和民营企业为主,民营企业占总调查人数的98.71%,用人单位对我校的办学水平、专业设置、教学方法和效果以及教学水平方面得到了一致认可,他们认为我们在省内同类高校中占有优势。我校招生分数线在同类高职院校中名列前茅,生源比较好,学校各个方面管理严格,学生整体素质较好。
2) 企业认为我校毕业生素质培养存在的主要问题排在前三位的依次是:心理素质、团队协作、敬业精神。主要是因为我校在校学生很多都是95后,个性都比较强,心理承受能力普遍较差,责任心意识不强。知识与技能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选项调研中,排在前三位的依次是:实践能力、科研能力、创新能力。这个情况与教材滞后有一定的原因,信息技术更新较快,教材与企业的新技术之间脱节,学生自我学习探索能力不强,一旦踏入工作岗位,需要重新岗前培训后才能上岗。
3) 企业对毕业生进行面试时,最重视的内容排在前三位的依次是:表达能力、专业水平、快速反应能力。企业认为我校毕业生在知识与技能方面最需提高的是组织协调与管理能力、外语水平能力、创新能力。工科学生生在学习任务完成之后缺乏对任务的总结、提炼。平时很多人只满足于如何把当前任务完成,而对于如何才能做得更好?完成过程中还有哪些地方可以再完善?此次任务完成过程中哪些地方做得比较好,可以作为经验积累?如何运用本次任务中的知识技能今后完成同类事件?等等这些问题都缺乏深入思考。
4) 企业对我校人才培养和毕业生工作情况的建议排在前三位的依次是:加强基础知识的培养;拓宽知识面、加强创新和创造能力的培养;加强职业规划、职业指导及就业教育的培养。目前在校大学生对自身今后的职业规划意识很淡薄,工科学生更加明显,他们对自己认识不够,对市场需求了解不够,些职业规划项目书也有纸上谈兵、空穴来风的感觉。三年、五年之内没有个人职业规划,毕业后是就业还是继续学历提升很迷茫。
3 提升对策思考
针对调查问卷及座谈会上中反映的问题以及我们自身分析的原因,今后我们可以在以下方面尝试努力:
1) 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一定要注重学生的责任心和团队协作精神培养,教学方法、教学策略也有待改变,让学生有知识迁移、举一反三的能力。。比如将整班学生分多个团队签订团队项目责任书,由团队负责人负责内部职责分配、项目实施以及最后的工作汇报。团队负责人互相轮流承担,让每位同学都提前感受到职场的责任感。
2) 有些专业性较强的课程,建议联合知名企业,开发校本教材。企业工程师有项目经验,学校教师有教学规范经验,两者结合,发挥各自优势,把最新的技术、工作中会实际遇到的问题按教学体系归纳编入教材。
3) 完善考核评价制度。一张试卷定成绩的情况要坚决杜绝。对于理论性较强的专业知识,可采用书写工作计划、专业谈话等形式评价,对专业技能课程采用实践演练、演讲汇报、疑难杂症解决等多种形式结合完成;多样化的评价方法可以弥补单一评价的不足。
4) 教育部管不了行业和企业,行业和企业的参与教学改革、教学建设难以深入开展,缺乏一套统一的制度来管理。希望政府部门能出台相应的法律法规,来进一步规范、约束、鼓励行业企业参与职业教育,避免出现一头热的现象。对于学校来说,可以在当地寻找有一定威望的专业对口的知名企业,把学生输送到企业,配备专业老师一同跟着學习。企业师傅、学校老师双重辅导,采用学徒制模式。
5) 加强就业指导、创新创业课程的学习。让大一新生入学时就对自身有一个规划,有用心想、张口说的机会,然后在大学三年里,通过职业规划竞赛、通过去企业实践不断调整、完善自己的职业规划,从而让自己的规划更现实、更成熟。相关课程的指导老师也可以跟踪学生的职业规划,引导他们做出毕业后的三年规划、五年规划等。再者,职业教育除了解决就业之外,还应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通过专接本、专转本等形式引导他们提升学历。
参考文献:
[1] 邓泽民,陈庆合,刘文卿.职业能力的概念_特征及其形成规律的研究[J].煤炭高等教育,2002(3).
[2] 王冰蔚.能力本位职业教育探讨[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11.
[3] 郑健.基于AHP_Delphi法的高职学生职业能力评价指标体系构建——以高职物流管理专业为例[J].扬州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13(10).
[4] 王云江,宋晓玲.高职院校职业核心能力培养对策研究[J].杨凌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6(2).
[5] 教育部.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12]4号.
[6] 李正,翟振东,雍浩,等.创新形势下的高等职业教育研究[J].杨凌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