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北京城的歌

2017-12-11 09:01白芷
中华手工 2017年12期
关键词:史家思源胡同

白芷

胡同里的音乐盒

在人来人往的史家胡同24号院子里,人们对一个仅有几平方米的小房间产生了好奇。隔音设施让这个房间没有其他声音,但按下播放键后,播放出来的声音,却异常丰富:夏天的蝉鸣、风吹动的树叶、人力黄包车的脚铃,还有穿过胡同的叫卖声。“这些都是正在逐渐消失的老北京的声音,在外国人的耳朵里依旧是最丰富的。而北京的声音,就是北京的历史。如果现在不记录下来,那么这种历史在今后就更难复原。”秦思源的外祖母凌叔华就是24号院的旧时主人。后来将产权转让给了街道,用于公益,建了这座胡同博物馆。

在建馆以前,街道办事处的负责人找到秦思源,希望能听听他的建议。他想了想问:有没有想法,开辟一个专区,用来展示老北京的声音。“现在大家谈论的声音博物馆,其实还不存在。‘史家胡同博物馆算得上整个声音记录的项目里,比较前期的一个线下体验。”秦思源有些无可奈何,虽然他每次都對媒体纠正。“收集这些声音花了我和团队大约2个多月的时间,但实际上早在10年前,我就萌生了记录声音的想法。”10年前,秦思源策划了一次《都市发声》的展览,请来了国际顶尖的音乐家到北京,体验当地的声音。“当时面向听众征集了最喜欢的北京的声音,结果大家都回复说喜欢游商的叫卖声、老的响器,还有鸟鸣、鸽子哨……”这些承载着老北京历史和生活的声音。所以10年后在史家胡同,我有了一个展室,通过录音、后期制作的方式,重现上世纪30年代左右的一些老北京的声音。

声音博物馆的整个计划,是非盈利的项目,秦思源一直希望能有稳定的赞助,他也在寻找的过程中不断完善声音藏品。从10年前的想法,到史家胡同博物馆,到现在秦思源计划开始频繁的录音,与关注项目的热心观众、听众互动……目前已有的200多个声音,每一个都是他和团队辛辛苦苦录制来的,“要让聆听者听到真正的老北京的声音。”对他来说,对声音的记录,才刚刚开始。

听出来的历史

秦思源计划在5年时间内,将数据库里的声音增加到上千种。所以,他想趁着冬天,多录些鸽子哨的声音,这也是最能体现老北京特色的一种声音。“但这个声音,只能在冬天录。夏天太热,鸽子不能飞。”

但鸽子哨很不好录,它有许多不同的材质:木头、竹子、葫芦的……悬挂的位置不同,发出的声音也不同。而且,一群鸽子带哨飞和几只鸽子带着飞,发出的声音又不一样。不同品种的鸽子,翅膀扇动的频率不同,声音又有差异。“老北京的声音,就是这么讲究。”秦思源四处找人打听玩鸽子哨的养鸽人和制作鸽子哨的人:“现在的情况是,养鸽子的人,不会做鸽子哨;做鸽子哨的人,又不玩鸽子。挺麻烦的。”以前,秦思源也录过鸽子哨,但他不满意,想今年冬天多找几个线索,多录些内容。

很多人都很期待秦思源将史家胡同博物馆的展厅变成声音博物馆,但在他的计划中“声音博物馆”并不是一个实体。“声音,都是电子文件,非常灵活。或许它不是一个实体,但会跟各种实体合作。”秦思源的想法很发散,“不受国内外的限制,只要有合适的合作点,就可以长期合作下去。”他计划与当代艺术机构合作,将声音变成凝固的艺术品,也想和传统文化博物馆一起制作声音的内容,与大众一起聆听历史。“事情是很灵活的,就看我的声音博物馆能力如何了。”秦思源说:“我当然希望覆盖面广,与社会的互动性强,所以我需要更加努力。”

秦思源目前计划好好采集北京的声音,他住在北京,对北京也很熟,在他的心里,还有好多声音可以采集。“例如,公司的早操。”许多公司都有自己的企业文化,早上到公司,员工集合在一起晨练、喊口号,这些也让秦思源觉得很好玩。而一些一直关注秦思源的朋友,也在为他的声音采集贡献选题。

“我和团队得采集很多不同的声音,才能重构一个环境。有些声音,不适合进录音棚,就得在室外录制。”在找寻声音的过程中,秦思源也看到许多制造声音的人在消失、许多手艺的声音随着机械化也在消失,这让他希望能加快脚步,保存更多的声音。

猜你喜欢
史家思源胡同
身边雷锋
“《明英宗实录》诽谤景帝说”考释——兼论明代史家史权意识的复苏
论杨衒之的生平仕履与史家意识
My Dreams
光阴,在胡同中流逝
最不像胡同的胡同
定积分及其应用
Hippie
“全能”爸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