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素芳,董正军,张慧娟
(山西省长治市中医医院内五科,山西 长治 046000)
用桂枝汤合牵正散加减治疗特发性面神经麻痹的效果分析
任素芳,董正军,张慧娟
(山西省长治市中医医院内五科,山西 长治 046000)
目的:分析用桂枝汤合牵正散加减治疗特发性面神经麻痹的临床效果。方法:择取山西省长治市中医医院在2014年1月至2015年12月期间接诊的100例特发性面神经麻痹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接诊的先后顺序将其分为桂枝-牵正组(50例)和针刺组(50例)。为两组患者均采用针刺疗法进行治疗。在此基础上,为桂枝-牵正组患者加用桂枝汤合牵正散加减进行治疗。结果:与针刺组患者相比,桂枝-牵正组患者治疗的总有效率更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用桂枝汤合牵正散加减治疗特发性面神经麻痹的临床效果显著。
桂枝汤加减;加味牵正散;特发性面神经麻痹
中医认为,特发性面神经麻痹属于“面瘫”“口僻”的范畴。以往临床上常单独应用牵正散加减治疗特发性面神经麻痹,但效果一般。有研究指出,用桂枝汤合牵正散加减治疗特发性面神经麻痹的临床效果良好。为了进一步分析用桂枝汤合牵正散加减治疗特发性面神经麻痹的临床效果,笔者对山西省长治市中医医院接诊的100例特发性面神经麻痹患者进行了分组对比研究。
年龄在15岁至70岁之间。2)发病的时间≤7 d。3)经长治市中医医院的2位副主任医师级别以上的医师检查后被确诊患有特发性面神经麻痹(证属风寒阻络证)。
1)患有脑血管病所致中枢性面神经麻痹。2)患有糖尿病性周围神经病。3)不愿意配合治疗。
择取山西省长治市中医医院在2014年1月至2015年12月期间接诊的100例特发性面神经麻痹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接诊的先后顺序将其分为桂枝-牵正组(50例)和针刺组(50例)。桂枝-牵正组50例患者中有男32例,女18例;其年龄为16~70岁。针刺组50例患者中有男性28例,女性22例,其年龄为16~65岁。
1.4.1 特发性面神经麻痹的诊断标准 参照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针灸学》(石学敏主编,中国中医药出版社于2007年出版)中关于特发性面神经麻痹的诊断标准[1]对两组患者的病情进行诊断。具体的诊断标准如下:1)起病突然,有受寒史或有一侧面颊、耳内、耳后完骨处的疼痛或发热。2)一侧面部板滞麻木,流泪,额纹消失,鼻唇沟变浅,眼不能闭合,口角向健侧牵拉。3)一侧面部不能作闭眼、鼓腮、露齿等动作。4)进行肌电图检查的结果异常。
1.4.2 特发性面神经麻痹的分级标准 采用“House-Brackmann 面神经功能分级法”对患者病情的严重程度进行分级[2]。详见附件1。
为这两组患者均采用常规的针刺疗法进行治疗[3]。在此基础上,为桂枝-牵正组患者加用桂枝汤合牵正散加减进行治疗。桂枝汤合牵正散加减的药物组成和用法是:桂枝10 g、生白芍10 g、甘草5 g、柴胡10 g、黄芩10 g、 当归 10 g、 川芎 10 g、 红花 10 g、白附子 10 g、白僵蚕 10 g、全蝎6 g、桃仁12 g、红花9 g、地龙9 g[4-5]。水煎服,1剂/d,连续用药10 d。
参考《面瘫病中医症状疗效标准(面瘫自身健侧对照评分法)》(详见附件2)将患者的临床疗效分为治愈、显效、好转和无效。治愈:患者的临床症状全部消失,面部表情肌的功能恢复正常,中医症状疗效标准评分为0~2分。显效:患者的临床症状基本消失,大部分面部表情肌的功能恢复正常,中医症状疗效标准评分为3~12分。好转:患者的临床症状有所改善,面部表情肌的功能明显改善,中医症状疗效标准评分为13~23分。无效:患者的临床症状无明显改善,面部表情肌的功能无改善,中医症状疗效标准评分≥24分。
使用SPSS18.0软件对本次研究中的数据进行处理。计量资料用(±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表示,采用x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桂枝-牵正组患者中临床疗效为痊愈的患者有10例(占20.0%),为显效的患者有21例(占42.0%),为好转的患者有16例(占32.0%),为无效的患者有3例(占6.0%)。桂枝-牵正组患者治疗的总有效率为94.0%(47/50)。针刺组患者中临床疗效为痊愈的患者有6例(占12.0%),为显效的患者有16例(占32.0%),为好转的患者有14例(占28.0%),为无效的患者有14例(占28.0%)。针刺组患者治疗的总有效率为72.0%(36/50)。与针刺组患者相比,桂枝-牵正组患者治疗的总有效率更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临床疗效的对比
面神经麻痹可分为中枢性面神经麻痹和特发性面神经麻痹。中枢性面神经麻痹主要是由于发生脑血管病变(脑出血、脑梗塞)、脑肿瘤和脑炎等疾病引起的。此病患者的主要临床表现为病灶对侧眼睛以下颜面肌肉瘫痪,鼻唇沟变浅,露齿时口角下垂,不能做吹口哨和鼓腮等动作。特发性面神经麻痹又被称为周围性面神经麻痹、贝尔麻痹或面神经炎。此病主要是由于感受风寒、发生感冒、耳部或脑膜感染、神经纤维瘤等疾病引起的。特发性面神经麻痹患者的主要临床表现为病灶同侧全部颜面肌瘫痪,不能皱额、皱眉、闭目,角膜反射消失,鼻唇沟变浅,不能做露齿、鼓腮、吹口哨等动作,口角下垂,严重者可出现舌前2/3段味觉障碍、吐字不清等症状[4]。中医认为,面神经麻痹属于“面瘫”“口僻”“吊线风”“歪嘴风”“吊斜风”等范畴。桂枝汤出自于张仲景所著的《伤寒论》。此方主治风寒外感、卫强营弱、营卫不调和太阳中风诸证。桂枝汤中的桂枝为君药,可助卫阳,通经络,解肌发表而袪在表之风寒;芍药为臣药,可益阴敛营,敛固外泄之营阴;生姜、大枣为使药,生姜可助桂枝辛散表邪,大枣可益气补中,扶助正气;甘草为使药,可调和诸药。此方发中有补,散中有收,邪正兼顾,阴阳并调。牵正散出自于《杨氏家藏方》。此方主治风中经络,口眼歪斜。牵正散中白附子为君药,可祛风化痰,兼治外风、内风;全蝎、僵蚕为臣药,全蝎可通络,僵蚕可化痰。将诸药合用可共奏祛风化痰、通络止痉之功[5]。为了分析用桂枝汤合牵正散加减治疗特发性面神经麻痹的临床效果,笔者将山西省长治市中医医院在2014年1月至2015年12月期间接诊的100例特发性面神经麻痹患者分为桂枝-牵正组和针刺组。为两组患者均采用针刺疗法进行治疗。在此基础上,为桂枝-牵正组患者加用桂枝汤合牵正散加减进行治疗,并对比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本次研究的结果显示,与针刺组患者相比,桂枝-牵正组患者治疗的总有效率更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综上所述,用桂枝汤合牵正散加减治疗特发性面神经麻痹的临床效果显著。此法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1] 石学敏(就职于天津中医学院)主编,针灸学[M].天津: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2:202-203.
[2] 李登星.面肌锻炼为主治疗面神经炎面肌瘫痪[J].中国康复,2012,27(1):180.
[3] 李桂平,李妍,袁军,等.经筋排刺法治疗周围性面瘫多中心大样本随机对照试验研究[C].中国·天津第十二届国际针灸学术研讨会,天津: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2013:57.
[4] 任素芳,卫建业.针药并用治疗周围性面神经麻痹40例疗效观察[J].临床医药,2004,13(3):207.
[5] 刘甲红.加味牵正散配合针灸治疗面瘫36例[J].光明中医,2014,29(5):1095
附件1
House-Brackmann 面神经功能分级法:1)面神经功能Ⅰ级:面神经功能正常,各区面肌运动功能正常。2)面神经功能Ⅱ级:面神经功能轻度异常;大体:仔细检查时有轻度的面肌无力,可有非常轻的联带运动;静止状态:面部对称,肌张力正常;运动:额部正常,稍用力闭眼完全,口角轻度不对称。3)面神经功能Ⅲ级:面神经功能中度异常,大体:面肌明显无力,但无面部变形,联带运动明显或半面痉挛;静止状态:面部对称,肌张力正常。运动:额部减弱,用力后闭眼完全,口角用最大力后轻度不对称;4)面神经功能Ⅳ级:面神经功能中重度异常;大体:面肌明显无力和/或面部变形;静止状态:面部对称,肌张力正常;运动:额部无,闭眼不完全,口角用最大力后不对称。5)面神经功能Ⅴ级:面神经功能重度异常;大体:仅有几乎不能察觉的面部运动;静止状态:面部不对称;运动:额部无,闭眼不完全,口角轻微运动。6)面神经功能Ⅵ级:面部完全麻痹,无运动。
R745
B
2095-7629-(2017)17-014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