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五辑】15、努尔哈赤看 《三国》

2017-12-11 04:48
北广人物 2017年47期
关键词:满文满语努尔哈赤

【连载·《北京话》

【第十五辑】15、努尔哈赤看 《三国》

插图李滨声

《北京话》作者刘一达

跟一个研究满族文化的学者聊天,聊到了满语和满文。他对我说满族最初并没有文字。《满洲实录》中说:“时满洲未有文字,文移往来,必须习蒙古书译蒙古语通之。”

“凡属书翰,用蒙古字以代言者十之六七,用汉字以代言者十之三四,初未尝有清字也。”(摘自福格《听雨丛谈》)

明万历二十七年(1599年),努尔哈赤下令手下儒臣—噶盖·额尔德尼,以蒙文改制满文,俗称老满文。后金天聪六年(1632年),清太宗皇太极旨令满族文字学家达海,对老满文进行改进,形成了新满文。

1644年,清军进关以后,清朝的满族官员大都说满语,对外的行文(政府公文)也是满文,只是召见汉族官吏和颁发文告使用汉语和汉文。按清朝皇上的祖制,皇子必须要学满、汉、蒙三种文字和语言训练,所以,清朝皇上一般都能掌握三种语言,召见满族的官儿说满语,召见汉族的官儿说汉语,召见蒙族的官儿说蒙语。文字好说,三种语言可以同时出现,您现在从故宫的各大殿悬挂的匾上,还能看到满汉两种文字或满汉蒙三种文字的牌匾。

但说话却带来了麻烦,皇上单独召见某个大臣好办,要是皇上同时召见满、汉、蒙三族的官儿,说什么话?皇上不可能用一张嘴同时说三种话,而且当时也没有大臣上朝,给皇上备翻译官这一说。与此同时,官儿们之间说话,也不能你说满族话,我说汉语,他说蒙语,您说那不乱套了吗?

其实,清朝初年跟明朝初年大不一样。明朝推翻元朝,真是新朝换旧朝,不但把元朝皇上的宫殿给烧了,大都城也烧成了废墟,最后元朝的皇上跑了,大都城的老百姓也颠儿了,永乐皇上几乎是在废城上重建的北京城,因此语言的变化自不待言。

清朝的皇上则不一样了,他来北京当皇上,用的是明朝的皇宫紫禁城,明代的北京城,到了清代几乎没有大的变动,而清军打进北京的时候,城里城外还生活着几十万原住民。况且,满族人和满族的军队,也并不是清一色“白山黑水”的女真族的底子,满族人在东北时就受到东北“那嘎哒”(那地方)的汉族人的很大影响,这些汉族人大都是清朝以前的历代少数民族俘虏到东北去的,那会儿的人打仗讲究把俘虏当移民。

冷兵器时代,金戈铁马的东北地区少数民族能征善战,汉族人往往在他们面前吃败仗。一吃了败仗,就被他们掳到东北。从辽代到清朝入关以前,不断有大批的幽燕地区和中原地区的汉族人被当了俘虏,拉到东北当苦役,后来都在那里安家落户。史料记载,最多一次被俘虏到东北的汉人就有30多万。

在这些被俘虏过去的人中,有不少是北京这地界的,到了东北,这些汉族人肯定说的是汉语,由于这些汉族人的文化和生产技术水平相对比较高,当地的少数民族受他们的影响逐渐汉化,甚至放弃原有的语言,说起汉语来。

虽然努尔哈赤当年下令把蒙文改成满语,这么把满语当回事儿,其实,他更喜欢汉语。据史料记载,努尔哈赤年轻时经常到抚顺的马市,跟明朝的汉人贩卖人参、蘑菇、兽皮等山货。在交易中,聪明好学的他学会了汉文,而且非常喜欢看汉文书,《三国演义》、《水浒传》成了他手边的读物。老祖宗这么喜欢汉语,能对后人没影响吗?

猜你喜欢
满文满语努尔哈赤
满语角
满语角
满语角
满语角
赏赐仇人
满文本《金刚般若波罗密经》翻译方式探析——以《发愿文》、《普回向真言》为例
三田渡汉文满文蒙古文碑文对比研究
清代审理哈密和吐鲁番回人案件的两份满文题本译释
北京地区满文古籍纵横谈
李成梁收养努尔哈赤说的起源与演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