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子两代守护百年老站薪火相传

2017-12-11 04:48:49
北广人物 2017年47期
关键词:百年老薪火相传老照片

父子两代守护百年老站薪火相传

初冬时节,山风料峭。清晨,青龙桥火车站站长杨存信,身着笔挺制服,到站台上例行每天的巡视。在这座超过百岁的老站中,杨存信已经工作了36个年头。然而,更早时候,杨存信已经与这座老站结下不解之缘。时间的横轴反向推移,1951年,杨存信的父亲来到青龙桥站,担任站长。杨存信指着车站旁一排如今已废弃的老房回忆:“过去,这里是铁路职工宿舍,我是在这里听着火车汽笛声长大的。”

一座百年老站,凝结了杨存信和父亲杨宝华两代铁路人的年华。

上世纪五十年代初,父亲杨宝华调到青龙桥火车站工作。“那是一个冬天,三人一间的宿舍,父亲的床在门边,一觉醒来,从门缝飘进来的雪,能有厚厚一层。”杨存信深记父亲给他讲述的第一天到青龙桥车站上班的经历。

“我从五六岁开始,就承担起了给父亲送饭的任务,从那时起,我对铁路工人有了更直接、更深刻的印象,白天看父亲和同事们在小站扳道岔、打旗语、接发列车,晚上听着汽笛声入眠。”杨存信回忆说,父亲退休后,他接了班。他谨记父亲教诲,从扳道工到值班员,近10年历练,杨存信戴上了“001号”胸牌,荣任站长,肩上的责任更重了。

两代人,守护一座老站,转瞬已是半个多世纪。

作为老京张铁路始建的13个车站之一,青龙桥站曾是热闹忙碌的,南来北往的旅客在这儿乘车,进出北京的火车在这里最具标志性的“人”字形铁路进行技术性停靠。

杨存信在站台上巡视

“印象最深的是,刚参加工作时,一趟趟列车还都是蒸汽机车,后来就变成了内燃机车,再后来,就是咱们的和谐号。”杨存信感叹。老站像是一本活的教科书,一页页记录着中国铁路的发展。2008年,老站退出客运业务,仅保留列车停靠功能。

如今,尽管每天仅有四五趟列车停靠,但老站并不冷清。作为国内保存最完好的一座百年车站,这里成了探寻中国铁路历史的旅游胜地。众多游客慕名而来,在历经百年风雨的老站房、詹天佑像前,细细品味中国铁路之源。对于杨存信而言,守护老站的文化传承,成了另一重要责任。

“这些年来,青龙桥站和这里的‘人’字形铁路,陆续被评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等,这赋予了我们新使命。”杨存信说,“党的十九大报告中,特别提到了要加强文物保护利用和文化遗产保护传承。老京张是中国铁路建设的起点,而青龙桥站,更是古老的长城文明与近代中华铁路起源的交汇点,我们一定要把它保护好。保护好老站,传承好文化内涵,对我来说,是对党的十九大精神最好的践行。”为此,目前,杨存信在不断搜集老站相关文物资料、修复老站设施、恢复老站旧时风貌等方面,积极奔走。

老站房后有间陈列室,里面挂着许多幅老照片。每一张照片,杨存信都能滔滔不绝地讲出一段故事。

“这张照片是孙明经老先生在1937年‘七七事变’前夕,到青龙桥车站拍摄的。拍摄完不久,战争就爆发了,因此特别有纪念意义。”杨存信说,一次偶然机会,他在一本画册上看到这张老照片,于是辗转联系到孙明经的后人,这张老照片历经半个多世纪后,终于回到了青龙桥站。

保护老站文化,杨存信一直在路上。最近,杨存信得知一位抗战老兵曾在青龙桥车站接受日本投降,他打算联系老兵的后人,将老人的笔记捐给车站永久收藏。

“如今,喜逢新时代,赶上了好时候,我一定站好最后一班岗,当一位守护老站的好哨兵。”杨存信说。

冰野据《日报京郊》赵语涵文整理

猜你喜欢
百年老薪火相传老照片
第二届百年老校数学竞赛
中等数学(2022年1期)2022-06-05 07:50:12
华彩少年薪火相传
少先队活动(2021年6期)2021-07-22 08:44:14
百年老校的新活力
学生天地(2020年14期)2020-08-25 09:20:50
薪火相传
海峡姐妹(2018年7期)2018-07-27 02:30:14
盖尔玛 百年老企转战直销
老照片
足球周刊(2017年5期)2017-06-26 14:35:56
致中和 百年老号直销起航
老照片
足球周刊(2016年14期)2016-11-02 11:45:38
老照片
足球周刊(2016年15期)2016-11-02 11:40:45
老照片
足球周刊(2016年10期)2016-10-08 12:0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