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本刊编辑部
文明礼让斑马线不妨借鉴境外经验
文 本刊编辑部
尊重斑马线、行人优先是国际通行的规则。从海外及中国特别行政区加强斑马线管理经验来看,一方面要靠宣传教育引导,从小培养礼让斑马线的意识;另一方面要靠法治保障,通过刚性约束、严格处罚来规范驾驶人行为。对违反规定的,一些国家和地区都规定了非常严厉的处罚措施。
加拿大规定,在行人及机动车都可以通行的道路,车辆应该让行人。校车停车时,后面的车辆必须停车等待,直到学生上下车完毕后才能通行。行人在街道上行走时,一定要注意交通信号灯,而且过马路时一定要走人行横道。警察发现在街上乱穿马路者,会毫不客气地罚款。
在美国十字路口前,没人也要停一下,这几乎是所有驾驶者已经形成的习惯。
美国有一条交通法规,规定各种机动车辆行驶到设有“stop”标示牌的十字路口前都要停一停。即使十字路口前没有过街行人,在认定四周没有行人时才可以再次行驶。据北美西华报公布,美国实行这项法规的当年交通事故下降26%,这一准则也早已成为美国驾驶人员的习惯。
车必须“让”人,否则便会收到罚单一张。
在斑马线上或者路口如有行人或有人正欲通过,必须先让行人通过后,汽车方可行驶。美国还将“汽车让人,行人优先”列为交通规则。也就是说行人只要走上人行横道线,汽车必须让行。在美国许多司机如在人行横道上遇到通行行人,都会主动停车,并挥手示意行人先过。而对于不遵守交通规则的司机,执意有行人在“斑马线”也不停车和减速的,交通警会鸣笛令停,并给予罚单一张。在欧美国家的交通法规严明规定,路面行驶车辆,非必要情况绝对不可鸣笛,如果鸣笛必是有严重问题发生。
德国有8200万人口,约有5000万辆汽车,每百人拥有车量达64辆,是名副其实的汽车王国。车虽多,但是路上秩序井然,街头几乎看不到交通警察。即使是柏林这样的大都市,塞车的情形也不严重,几乎看不到因为违章驾驶而造成的塞车现象。德国的交通为什么井然有序?
在德国,对人的尊重体现在道路交通的每一处,真正是以“人”为本。前面有行人的时候,司机决不会按喇叭示意行人让开,而是等待行人觉察后自行闪开;或者是在后面慢慢开着,想办法绕开行人。值得一提的是,车礼让行人并非德国交通法的硬性规定。斑马线是行人绝对的安全线。有时候,行人即使离斑马线还有一点距离,车子也会停下来,等行人穿过斑马线。
德国有关部门经常举行儿童交通知识竞赛。在德国的街头,经常可以看到警察带着小孩子、父母带着子女、幼儿园老师带着小朋友学习如何过马路和看红绿灯等交通规则。在德国,司机都可能是交警。例如,在超车道上,小车一般只允许占用5分钟。司机是不敢超过时间的,因为其他司机会向交警举报,等待违规者的是严厉的处罚。
英国自1970年始就一直开展“绿十字”宣传计划,通过各种方式向国民传播交通安全的法律、规则与知识,让国民知道如何过斑马线,知道怎么保护自己与他人的人身安全。而他们在斑马线上的做法也的确新颖有效,值得借鉴。
行人控制信号灯
在英国过马路有两种方式:一是设有交通灯的斑马线,车来到斑马线处自然会停下让行人先行;二是手控按钮式交通灯,需要行人自行按下手控按钮,等候红灯变绿灯才可通行。英国城市街头到处都是这种红绿信号灯,这种手动灯相对于“礼让”最大的好处是其传达的信息明确,行人与车辆都按红绿灯信号行驶,就不会发生碰撞。而且实行由行人控制的信号灯,当无行人需要过马路时,汽车就可以一直通行,不会影响交通效率;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红绿灯的长短还可根据道路状况自行调节。
实线斑马线与黄色指示灯
英国的斑马线分“虚线斑马线”与“实线斑马线”两种。“虚线斑马线”就是上述设置红绿灯的斑马线,“实线斑马线”就是国内常见的那种。英国的交通管理几乎到了宁滥勿缺的地步,信号灯遍布,各种标线遍布。英国的实线斑马线也是遍布大街小巷,而且有实线斑马线的地方,都有非常显眼的黄色指示灯,据说这种灯是当时的英国交通大臣贝利沙建议设立的,所以也叫贝利沙灯。航色的指示灯可以让行人一眼看到斑马线的确切位置,提高了行人过马路的效率。
“之”字形减速线
英国临近实线斑马线的地方,多能看到一大段“之”字形标线,那是“减速线”。其作用是来提醒司机:前方有“斑马线”,需减速让行。路面也可以看到短语提示,用来提醒行人过马路时“向右看”或“向左看”。
荷兰为了确保行人的交通安全安装不用抬头也能看见的红绿灯,边走路边低头发短信的人,有跌倒、被车撞到或是被绊倒的风险。这种“LED交通信号线”可以用来提醒“低头族”注意自身的交通安全。它是通过镶嵌在路面的LED条连接交通信号灯,并与其同步改变颜色来发挥作用。
在韩国,许多大的公司或是政府机关门前,如果有人行横道的话,他们会派出自己单位最漂亮的女孩子来协助交通警察维持交通秩序,且这些女孩子都会身穿非常美丽的服装。既维护交通秩序,又是这些单位的一种形象宣传,可谓一举两得。
韩国人的交通安全意识普遍较强,很少能看见行人胡乱穿行马路的现象,连小孩子在红灯亮时即使没有汽车通过也会乖乖地站在路口的斑马线前等待。同时有些地方的行人斑马线也很有特色,分为左右两部分,即上行线和下行线,两条线的起点地面上都画有一个很大的白色箭头,指示行人过马路时一律靠右走。这样,行人通过时就无须为避免发生碰撞而避让对面来的行人,加快了过马路的速度,转灯后则不会影响汽车的行驶。
韩国警方对于司机无视斑马线的处罚十分严厉:在红灯或黄灯亮时,违章进入人行横道上的车辆,罚款6万韩元(约合351元人民币),并扣罚15分(每个韩国司机有100分,扣完须重新路考);无论何种信号,凡车辆妨碍行人横穿马路时,罚款6万韩元,并扣罚10分;车辆虽然在绿灯时进入人行横道,但因堵车而停在人行横道时,罚款4万韩元(约合234元人民币)。
另一方面,韩国警察厅早在2007年就实施了“以步行者为中心的交通安全设施的设置计划”。在学校周围以及残疾人、老年人比较多的区域,韩国政府将把人行横道的绿灯时间比现在延长20%。现在原则上以200米间隔设置人行横道,今后将根据道路情况,按需要适当缩短间隔,增设人行横道。另外,在老年人聚居的地方将设置“银色区域”,大幅度扩充按钮式信号灯和护栏等安全设施,以充分让行人在斑马线上体会到“行路优先权”。
日本基本交通规则中对行人有专门的规定:步行者靠右侧通行,机动车和自行车靠左侧行驶。在机动车和步行者同时经过时,步行者优先。在日本道路上如果前方没有红灯,而行人要过马路,汽车看到后会停下来并且招呼一下让行,这被日本人认为是“礼节”。
在日本的交通法规中相对于车辆更多的是保护弱小的行人。在发生交通事故时,不管行人是否闯红灯,涉事车辆都负主要责任。在一些没有信号灯路口,都会画一条停止线,司机过路口时必须停一下,观察一下路口的情况再通过。这也和美国的“停一停”有异曲同工之效。在有信号灯的路口交通法规中没有减速的要求,但是司机和行人通常是相互信任,都会遵守交通规则,不会闯红灯突然通过。这种信赖关系的建立也体现了日本较高的国民素质。
新加坡道路上的行人过街线路大致有两种标志线划出:白色双实线或虚线斑马线,前者双实线居多,两根横贯道路的实线划出行人过街的通道。一般情况下,有交通信号灯管理的划双实线,没有的则是斑马线。新加坡人的高素质来源于其严厉的处罚制度和国民高度的自律。新加坡对驾驶员行车有很严格的法律约束。道路交通法属于刑事法,如果触犯,将会受到很严厉的处罚(包括监禁或罚金)。
在新加坡生活的一位网友的一次闯红灯经历,让他对新加坡的交规有了清醒的认识:就因为抢了0.5秒红灯的网友不仅接受了200新元(约合人民币978元)的处罚,还参加了相关的交通法规培训。而且据说新加坡即使是行人闯红灯也属于违法行为。对于屡教不改者甚至可以判半年到一年的监禁,除了罚款或监禁外,还有吊销驾照、强制进行一定的劳务、将肇事者照片刊登在报纸上,有时候甚至会将几项处罚合并执行。
链接:礼让斑马线 志愿者点赞
不礼让的将被警方处以100元罚款记3分
8月4日下午,泉州市鲤城区委文明办、鲤城交警大队联合开展“为礼让斑马线的文明好司机点赞”活动。
在市区东街与县后街交叉路口,交警和志愿者们已经在现场开展活动。在现场,不少小孩跟着家长前来当志愿者,他们举着“礼让斑马线,交通我点赞”的牌子,站在路口处,提醒过往的司机注意礼让斑马线的行人。一辆出租车主动礼让斑马线行人后,志愿者立即上前,为出租车司机的文明行为点赞,并送上小礼品。在现场看到,不少车辆主动礼让斑马线,但仍有个别车辆无视斑马线过马路的行人,抢在行人前面通过,而交警将这些不礼让斑马线行人的车辆拦下,一一进行处罚。据统计,在活动中,九一街交通岗亭、东街与县后路交叉路口两个活动点共为礼让斑马线司机点赞50余次,对不礼让斑马线司机开具处罚7起,违法者将被处以100元罚款,记3分。
据交警介绍,接下来,还将持续开展为礼让斑马线点赞的志愿者活动,同时,对不礼让斑马线的行为进行处罚,目前,在中心市区各主要路口路段,已启用监控设备抓拍机动车不礼让行人违法行为,希望市民能够自觉遵守交规,安全文明出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