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荣兴
(黑龙江中医药大学,哈尔滨 150040)
“基础+平台+模块”式大学生就业指导教育体系的构建
张荣兴
(黑龙江中医药大学,哈尔滨 150040)
构建大学生就业指导教育体系,是做好高校就业指导工作的重要保障。通过构建“基础+平台+模块”式大学生就业指导教育体系,保证就业指导教育的连续性、系统性和完整性;采取项目化运作模式,不断提升就业指导教育的实效性、可控性和覆盖面,全面促进大学生就业数量和就业质量的双提升。
基础;平台;模块;大学生;就业指导教育体系
高校毕业生是国家宝贵的人才资源,是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力量,是“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生力军。高校毕业生就业关乎一个学生的未来、一个家庭的幸福、一个学校的责任、一个社会的和谐。高校通过构建“基础+平台+模块”式大学生就业指导教育体系,逐步形成全程化、全员化的就业工作模式,对推进就业工作的全面开展,提高毕业生就业数量和质量,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高校大学生就业指导教育体系应具有管理、教育、服务和研究四种功能。但在实际工作中,存在着重管理轻服务、重教育轻研究的格局,导致就业指导教育教学工作不到位、队伍建设不优化、全员机制未形成、覆盖范围小且窄,以上问题成为制约高校大学生就业指导教育层次提升、水平提升的瓶颈。
1.就业指导教育教学工作不到位。高校对就业指导教育教学重要性认识不够,存在重讲授轻操作,重理论轻实践的现象。就业指导教育形式单一、内容零散,基本是被动式、应急式和“零敲碎打”式,缺乏系统性和完整性。对就业指导课程的师资、教材、实践环节等未提升到科学化、规范化、系统化的高度进行系统建设;未将创新创业的理念融入到就业指导教育教学中,未将就业指导教育教学内容融入到人才培养的全过程,没有建立严格的教学质量检查和考核评价体系。
2.就业指导教育队伍建设不优化。就业指导教育需要一支具有广泛的社会阅历、丰富的专业知识、高水平专业化的师资队伍作为基础支撑。而实际工作中,高校从事就业指导教育工作队伍的人员大部分由学校就业职能部门工作人员、院系政工人员、辅导员转岗或兼职组成,普遍缺乏专业化的知识背景,在信息拥有、知识储备、教学方法和思维观念上都难以达到就业指导与服务应有的需求。
3.就业指导教育全员机制未形成。高校均成立大学生就业指导教育的职能机构,但其偏重行政管理职能,而服务职能、教育职能和研究职能偏弱;相关职能部门和专业课教师,对就业指导教育的认识程度不够、责任观念偏弱、参与意识不强。仅仅依靠就业职能部门和辅导员开展就业指导教育工作,导致在大学生职业引导、规划设计、职业道德、职业选择等方面指导教育不够、方法不多。
4.就业指导教育覆盖范围小且窄。就业指导课程倾向于学生的两端,既面向大一学生开设《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大四年级开设《就业指导课》,课程缺乏系统性和连贯性;就业指导教育对象偏向对毕业生开展,而对在校生的就业指导服务和就业教育缺乏;就业指导教育内容多是大方向的政策指导、大范围的信息指导或者笼统的就业技巧指导;就业指导教育形式缺乏丰富性和实践性等。
构建“基础+平台+模块”式大学生就业指导教育体系,以《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和《就业创业指导》两门必修课为基础,搭建基础建设、个性指导、技能培训、实践应用四个工作平台,将教育内容按照学生不同年级划分为职业生涯意识唤醒、职业探索与认知、职业定位与决策、就业与创业指导、就业信息与服务五个模块,形成了横纵交叉、点线面融合,分阶段、递进式的全程化就业指导教育体系(见下页图)。
1.“两个基础”的课程体系。“两个基础”是就业指导工作开展的前提和基础。统筹开设《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和《就业创业指导》课程,确保就业指导的全程性和连续性。在由专任教师开设职业生规划与就业指导的必修课程的基础上,并开展素质测评、职业生涯规划、就业指导和创业促进等相关主体的学术和教学研究;由就业指导职能部门依托各基层学院面向全校学生提供就业指导信息和服务,全面负责主持筹划全部的就业指导教育工作,全流程关注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和就业创业的全过程,维持就业服务体系的正常运营。
2.“四个平台”的实践手段。“四个平台”是完成实现工作内容的具体实践操作手段和渠道。一是基础建设平台。以学生成长手册、毕业生就业指导手册、毕业生个人就业档案、就业信息网、就业洽谈室建设为保障的基础平台。二是个性化指导平台。通过人才素质测评和职业生涯设计软件为学生提供普惠性的职业生涯测试和职业生涯设计建议服务,对就业困难群体、特殊群体提供有针对性的个性指导,通过职业生涯与就业创业工作坊为学生提供“一对一”的分类指导。三是技能培训平台。通过“职场训练营”“职业规划大赛”“模拟招聘大赛”等活动载体,提高与学生未来工作相关的培训及特殊的技能等。四是实践应用平台。包括“校园招聘季”“主题活动月”“创业训练营”等活动,提高学生理论应用于实际的能力。
3.“五个模块”的教育模块。“五个模块”是根据大学生在校全程成长过程一种阶段划分。一是职业生涯意识唤醒模块,应于大学一年级。通过课程使学生掌握职业生涯规划的基本理论与方法,指导学生做好自我探索与认知。二是职业探索与认知模块,应于大学二年级和大学三年级。开展人才职业测评,进行职业生涯人物访谈,引导学生对职业环境科学认知,让大学生切实了解社会的要求,现阶段还要引导学生树立职业资格意识。三是职业定位与决策模块,应于大学三年级。引导学生多渠道就业,特别是基层就业、项目就业和应征入伍,做好考研、留学、公务员的合理准备。四是就业与创业指导模块,应于大学四年级。转变大学生就业观念,做好就业前的心理调适。五是就业信息与服务模块,应用于毕业求职阶段。大学生求职就业的实战阶段,切实开展就业形势与政策教育,积极帮助大学生做好就业信息搜集,熟练掌握面试、决策等择业流程,做好职场模拟训练,不断适应社会,实现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的有机统一。
在构建“基础+平台+模块”式大学生就业指导教育体系的基础上,通过项目化运作模式系统解决就业指导教育工作实践过程中人员积极性和教育覆盖面等问题,实现“全员参与、全过程指导、全方位教育”大学生就业指导教育模式。
1.项目化运作模式的内涵。在“基础+平台+模块”式大学生就业指导教育体系的基础上,职能部门设立就业指导教育理论研究项目和实践运行项目。各基层学院及就业指导教研室、相关职能处室以集体形式申报团体项目,项目的实施范围是全校或全院,专职教师、辅导员、管理干部申报个人项目,实施范围是本人所负责的年级或班级。
2.项目化运作模式的实施。职能部门设立就业指导教育的年度研究项目,项目采取公开招标的方式进行,侧重项目可行性、实际效果、教育覆盖面及项目特色。立项项目由负责单位或个人组织实施,职能部门对立项项目进行集中管理,并要求项目通过中期审查及结题验收方可完成,保证了项目过程的可控性和项目质量。
3.项目化运作模式的效果。一是教研室和职能处室两个主体之间能够主动沟通配合,相互学习、互相补充,共同开展项目实施;二是基层学院、职能处室、教研室和普通教师、辅导员参与就业指导的积极性、主动性普遍提高,学生的参与面和受教育面也明显提升;三是就业指导教育工作的系统性和可操作性显著增强,就业工作队伍得到锻炼,人员能力素质有所提高。
“基础+平台+模块”式大学生就业指导教育体系建设的理论探索和实践运行,做到了点、线、面的相互融合,教育对象涵盖了大一至大四所有学生群体,项目化运作模式的实施实现了就业指导教育的针对性、系统性、完整性,对大学生就业数量和就业质量的双提升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1]胡秀俊,于建波.大学生就业指导服务体系构建与完善[J].教育与职业,2015,(12):69-71.
[2]吴薇,洪燕.生涯发展观对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的启示[J].中国高等教育,2008,(10):38-39.
[3]王丽萍.高校大学生就业指导服务体系的构建和完善[J].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1):95-97.
[4]邓基泽.构建全员指导、全程渗透的大学生就业指导服务体系[J].中国青年研究,2006,(10):64-65.
[5]上海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和麦可思研究院.2015中国高等职业教育质量年度报告[N].中国教育报,2015-07-23.
[6]傅梅烂.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及其指导体系构建[J].江苏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3,(S1).
[7]姜雪岩.中医药院校就业指导的现实困境及体系构建策略[J].商业经济,2014,(11):121-123.
G647.38
A
1673-291X(2017)34-0135-03
2017-04-10
黑龙江中医药大学2016—2017年度校思想政治工作科研基金项目研究成果
张荣兴(1978-),男,河北玉田人,招生就业处副处长,讲师,硕士,从事健康心理学研究。
[责任编辑 吴明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