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艳雪
(西安培华学院 通识教育中心,西安 710125)
经济新常态下智慧养老服务供给侧改革研究
王艳雪
(西安培华学院 通识教育中心,西安 710125)
人口老龄化加速发展与劳动人口绝对数量急剧减少相叠加,是中国经济新常态的重要特征,这已成为21世纪中国改革发展中不可回避且最为担心的全局性的重大战略问题。经济新常态下,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已经成为引领智慧养老服务健康发展的强大动力。从智慧养老服务发展现状及存在的“供需错位”结构性失衡、要素资源整合不足等问题出发,针对性地提出,应从调整与优化供需结构、整合要素资源等方面深化智慧养老服务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以推进智慧养老服务转型升级。
经济新常态;智慧养老;供给侧改革
人口老龄化日益加剧与养老服务需求急剧增长并存是贯穿我国21世纪的基本国情。近年来,国家对智慧养老服务发展给予了高度重视并密集出台了一系列相关指导意见,鼓励社会各界积极进行符合我国国情的有益探索。特别是在2015年7月,国务院印发《关于积极推进“互联网+”行动的指导意见》,明确提出,“依托现有互联网资源和社会力量”,推进智能养老服务健康发展。可见,依托互联网、物联网和现代信息技术的智慧养老服务属于我国益民服务战略布局的重点内容。智慧养老服务产业是21世纪的朝阳产业,具有广阔的发展空间和市场潜力。在此背景下,研究智慧养老服务供给侧改革对于当今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当前,中国经济正处于“三期叠加”阶段:经济增速换挡期、经济结构调整阵痛期、前期刺激政策消化期。人口老龄化加速上升与劳动人口绝对数量急剧减少相叠加,是中国经济新常态的重要特征,这已成为21世纪中国改革发展中不可回避且最为担心的全局性的重大战略问题。我国老龄人口基数大、增速快,形势严峻,据《国家应对人口老龄化战略研究》预测,2014—2053年,中国60岁以上人口将由2.12亿增长到4.87亿,老龄化水平将由15.5%提升到34%,是同期全球老龄化平均速度的约两倍[1]。据社科院的研究表明,人口老龄化比率从7%上升到14%,世界平均时间是四十年,我国是23年;从14%上升到21%,世界平均时间是五十年,我们是十一年。劳动力人口以每年二三百万人的速度下降,要降二十年[2]。
科技改变生活,科技创造未来。在全球新一轮科技革命浪潮中,先进科技与经济社会各领域的融合发展将具有无限潜力,并对各国经济社会发展带来战略性的影响。当今国际社会,已经抢占科技创新制高点的发达国家,已经将科技创新与养老产业结合,形成了产值巨大的智能养老产业市场。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的加剧,老龄人口的规模日益增大,巨量老年人口的养老需求必将催生巨大的市场空间。国家发改委产业所预测显示,到2020年和2030年我国老龄产业规模有望达到8万亿元和22万亿元,对GDP的拉动作用将分别达到6个百分点和8个百分点[1],老龄产业涉及领域广泛,潜力巨大、前景可期。智能养老服务行业的发展必将推动传统养老产业在多层级、多节点、多领域、多方位发生质的飞跃,并成为主动适应和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推动经济转型升级的新动能。
经济新常态下,机遇与挑战并存。智能养老服务无疑是破解老龄化加剧和劳动力下降双重压力的突破口与转折点。智慧养老服务行业及关联产业将成为未来经济增长的新动能,市场潜力巨大,具有广阔的发展空间。但是,经济新常态下,经济结构深度调整、社会结构深刻变化,智慧养老服务供需结构错配问题十分突出,智慧养老服务已经成为政府部门及社会各界高度关注的民生领域。因此,推动智慧养老服务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实现供给与需求之间的动态匹配势在必行。
我国智慧养老服务目前尚处于初级发展阶段,除了相关配套体制机制尚未成熟,还有待相关法律法规的保驾护航亟待进一步完善和提高之外,在结构性供需矛盾、专业人才培养等方面也需要加快解决。
1.老龄化加速,供需矛盾凸显。近年来,我国的智慧养老服务能力虽然进展迅速,但仍存在供需不匹配的结构性矛盾。目前,我国智能养老产业市场“供需错位”已然成为智慧养老服务行业的最大路障。很多企业没有针对老年人群的现实需求和实际购买力进行市场细分,供需矛盾十分突出。一方面,大众化、接地气的智慧养老服务种类单一,配套服务欠缺,不能满足老年人多元化的需要,供给不足;另一方面,由于没有照顾老年消费者的特殊需求,造成脱离老年人习惯性需求的“高大上”服务供给产能相对过剩。目前,中国智慧养老服务客观上需要供给升级,必须创新服务模式,改善供给侧。坚持以老年人为本,以老年人满意为原则,设计出符合老年人消费结构的人性化、便捷、安全、高品质、多元化的服务品种,精准匹配老年人动态需求。
2.专业人才急缺,发展后劲不足。科技是第一生产力,而人才才是根本,没有人才助力,依靠科技推动产业跨越式发展几无可能。但目前,我国智慧养老服务专业复合型人才缺口巨大,严重制约着我国智慧养老服务的健康发展。我国智慧养老服务队伍在文化素养、专业技能、服务品质等方面问题重重,与发达国家相比差距明显,依然处在发展初期。例如,我国目前智慧养老服务行业从业人员,由于缺乏护理学、心理学等相关知识,再加上人员流动性相对比较大,因此不能够为老年人提供多元化的照护,更不能在心灵层面针对性地给老年人提供优质的心理疏导,难以满足老人多元化需求。化解智慧养老服务人力资源“短板”是大势所趋,当务之急应是加快培养一批掌握信息技术、心理健康、基础护理以及康复治疗等多学科知识的智慧养老服务行业复合型人才。只有这样,才能提高智慧养老服务从业人员的社会认可度。
3.市场化程度不高,要素资源亟待整合。面对巨量的智慧养老服务需求,我国的智慧养老服务资源总体上极度缺乏并且分布过于分散,导致要素资源配置的扭曲:一方面,智慧养老服务业内部的各个细分行业之间发展程度差异较大,服务资源利用率不高,有些细分行业甚至存在严重浪费;另一方面,区域之间、城乡之间的差异异常明显,经济发达地区智能养老服务业发展较快,落后地区发展相对缓慢,尤其是农村智慧养老资源非常薄弱。在资源结构性失衡的现实状况下,供给结构不能满足需求结构变化带来的种种挑战,这就要求我们对智慧养老服务资源的供给结构进行调整与优化。要充分发挥政府和市场“两只手”的力量,整合资源,确保智慧养老服务要素资源供给与需求达到动态匹配,助推智能养老服务业的有序健康发展,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问题,保障老年人人权。
1.找准“痛点”,精准服务。智慧养老服务行业供需错配,大量有效需求不能得到满足,是智慧养老服务发展的一个“痛点”。人口老龄化加剧使智慧养老服务需求急剧上升,推动智慧养老服务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可以有效缓解资源短缺且分布不均衡带来的供需矛盾,也可以缓解人口老龄化加速与人工照护服务资源相对短缺带来的双重压力。智慧养老服务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应坚持以老年人实际需求为导向,细分老年人群体的特殊需求和消费结构。市场主体应更精准地捕捉到老年人需求的实时变化,不断创新、优化、升级服务品质,针对性地满足老年人群体的有效需求。随着老年人群市场需求的多元化、个性化发展,通过多元供给方式丰富老年人的消费种类,提高智慧养老服务的质量和效率,必将产生最佳的社会价值和经济价值。
2.加快培养专业人才队伍。智能养老服务是发展方式的重大变革,如何利用科技创新成果平衡有限养老资源与巨量服务需求之间的矛盾,成为当下一项重大课题。智慧养老服务中的科技含量及服务水平,取决于人才的质量。而智慧养老涉及众多专业领域,是一个综合性、交叉性、跨学科行业。针对广大老年人智慧养老服务消费需求结构性升级与专业从业人员短缺之间的矛盾日益加剧这一问题,有必要通过政府支持、社会办学等多种途径相结合的方式,加快培养一批专门从事智慧养老服务的心理咨询专业医师、康复护理师等专业从业者,为老年人群体提供物质、精神等多方面的专业化咨询与服务。在国家鼓励“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今天,加快智慧养老服务专业人才培养,在满足老年人多样化、个性化的智慧养老服务需求的同时,也为经济新常态下我国智慧养老产业转型升级提供了实体经济支撑。
3.打通要素流动通道,优化资源配置。智慧养老服务供给侧改革的主战场应是要素市场的改革,通过实质性的改革措施,进一步开放相关领域要素市场,疏通要素流动渠道,优化资源配置,加快智慧养老服务行业资本、技术、信息及人员等要素的流动和优化配置。面对老年人智慧养老服务需求不断增加与劳动力数量急剧下降之间的矛盾,必须重视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减少无效供给、扩大有效供给,提高要素资源的流动性,活跃要素资源市场,促使供给侧与需求侧有效对接。智慧养老服务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通过政府、市场、社会等各界力量来共同努力、打造具有“中国特色”的智慧养老服务体系,才能促进智慧养老服务行业的健康快速发展,为我国经济结构转型升级提供新动力。
经济新常态下,智慧养老服务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既需要调整结构,又需要模式创新,如果没有结构调整,也没有创新,就难以实现转型升级。科技创新具有改变世界的巨大力量,依托互联网、物联网和现代信息技术的智慧养老服务行业应紧跟时代潮流的变化,不断突破、不断创新,并融合前沿思维,相信在政府大力支持的有利条件下,必将能更好地应对老龄化加剧和劳动力锐减的双重压力带来的压力和挑战。
[1]朱勇.中国智能养老产业发展报告(2015)[R].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5.
[2]吴敬琏,等.供给侧改革[M].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2016.
C913.6
A
1673-291X(2017)34-0060-02
2017-08-16
王艳雪(1981-),女,陕西西安人,讲师,硕士研究生,从事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责任编辑 吴高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