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丽霞
(天津市河东区职工大学)
供给侧结构改革下高职院校会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讨
张丽霞
(天津市河东区职工大学)
随着人口红利衰减、“中等收入陷阱”风险累积、国际经济格局深刻调整等一系列内因与外因的作用,经济发展正进入“新常态”。为了适应这种变化,社会生产的各个环节均发生着改革,而人力资源成本是企业供给侧改革中最不可或缺的,在改革中需要被重视,高职院校作为人才培养的摇篮,面对这样的改革,更需要积极改进教学手段,教学方法,才能适应社会的发展需要,基于此本文以会计专业人才培养为例进行一些探讨。
供给侧改革;新常态;会计;人才培养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旨在调整经济结构,使要素实现最优配置,提升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数量。这一概念始于习近平总书记于2014年5月在河南考察时指出我国经济的发展进入了新常态。因此,我们需要“增强信心,从当前我国经济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出发,适应新常态,保持战略上的平常心态。”研究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方案,即用改革的办法推进结构调整,减少无效和低端供给,扩大有效和中高端供给,增强供给结构对需求变化的适应性和灵活性,提高全要素生产率,使供给体系更好适应需求结构变化,不断提高人民生活品质。
当前,供给侧机构性改革正在如火如荼的进行着,那么,作为人才供给方的高校又该如何发展呢?本文仅以高职院校会计人才的培养为例进行叙述。
(一)背景的提出
教育部(教高[2006]16号)文曾明确指出“国家将选择一批基础条件好、特色鲜明、办学水平和就业率高的专业点进行重点建设,优先支持在工学结合等方面优势凸显以及培养高技能紧缺人才的专业点;推行‘双证书’制度。”不难看出,国家在性质上将高职院校与本科、研究生教育进行了区分,确定了职业院校内部结构的转型升级,把工学结合作为了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方向,为高职院校的课程改革奠定了基础,强调了职业院校教学过程的开放性、实践性、职业性。会计作为职业院校实践性较强的一项专业,理应顺应教育政策的要求,结合社会经济发展、会计行业实践要求的变化,积极探讨新的会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形成科学有效的培养体系。
(二)社会对会计人才需求方向的变化
笔者以会计为关键词在智联招聘网站上搜索2017年8月某日天津地区的招聘信息,会计职位共2 266条,分析如下:
1.需求企业分析
通过对发布这2 266个职位需求企业进行分析发现,需求企业类型排列如下:股份制企业1 138家,民营企业582家,上市公司157家,合资121家。公司规模:公司员工人数在1 000人以上仅291家,员工人数在500~999人的878家,余下为员工人数在500人以下的,由此可以看出社会对会计人才的需求主要集中在中小企业。
2.企业对会计人员的具体需求
学历需求上,大专及以下占大多数,在2 266家中大约有1 900家。由此看出,中小企业所需求的会计人员为一般性的重复工作劳动者,对学历需求不高,而高职院校在会计人才培养上正具有优势。业务能力上,要求具有会计从业资格证书的不多,但是几乎所有招聘企业要求应聘者能独立熟练的使用办公软件及各种财务软件,能熟悉会计、财务、税法相关法规,进行相应的报税工作。有部分企业甚至还要应聘者具备一定的财务分析能力。此外几乎所有招聘企业要求应聘者有一定的表达、沟通能力,会进行相应的组织协调,并要求积极工作,工作效率高,至少要有1~2年的工作经验。业务能力的培养对于高职院校来说是一个短板,尤其是工作经验的培养。职业道德上,要求认真、严谨、细致、正直、责任感强、原则性强、诚实敬业、稳重踏实、吃苦耐劳、对工作保密等,因此高职院校对于会计人才的培养不但要抓业务能力,还要抓职业道德的培养。
(一)人才培养目标落后
人才培养目标在整个高职院校教育体系中起着重要的指导作用。目标定位准确,高职会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才能更符合要求。目前我国高职院校会计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以天津为例,大部分是以“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掌握会计理论、具有实际账务处理能力等专业知识,能从事财务会计工作、现金出纳工作、财务管理工作和基础审计工作,能适应现代化企业经营管理的高素质、高技能的财务人才”作为人才培养目标,该目标与本科院校的人才培养目标区别度不高,造成了高职院校培养出的人才与本科院校大同小异,导致高职院校在人才输出方面与本科院校产生了竞争,不能满足企业需求。
(二)课程设置陈旧、安排不尽合理
高职院校会计专业的课程大致包括会计基础、会计基本技能、初级财务会计、中级财务会计、统计学、财经法规与职业道德;出纳实务、成本会计、税务会计、财务管理、管理会计、审计学、财务报表分析、商业企业会计、企业经济业务核算、会计综合实训、会计软件操作等课程。有些高职院校由于招生等问题限制对于会计课程的开课安排随意性大,超出了学生的接受程度,导致学生听不懂,课堂教学流于形式;有的院校强调实训课时,却又一刀切要求所有会计课程均留一半的学时做为实训学时,导致实训学时成为了做练习时间,名存实亡;以上种种表明会计课程的设置需要推陈出新,合理安排课时,充分考虑学生的接受能力。
(三)教学模式创新性不足
目前高职院校的教学主要以课堂教学为主,课堂上教师主要采用的是讲练结合的模式,即使课堂中有各种教学手段的应用,如PPT、视频、音频、案例等丰富了教学内容,但教学环境的欠缺导致了这种教学模式难以提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课堂学习氛围不高,师生之间的互动不足,教师也难以激发上课的潜能。有些高职院校为了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建立了会计实验室,提供了会计的教学环境,可是由于学生课题知识的吸收不足,实训往往流于形式,难以达到初衷。因此,教学模式必须创新教学效果才能体现,教学目标才能达到。
(四)会计人才实践能力培养差
高职院校在教学上由于大部分老师都是毕业后直接从事教育工作,有的甚至没有到企业进行过实践锻炼,其理论知识扎实,但是实践能力较差。有的教师虽然具有“双师”资质,但是双师的评定仅仅以会计职业资格证书或者注册会计师的考取为依据,缺少真正的实践证明,因此高职院校的教师在教学中针对理论知识的教授得心应手,而对于实践能力的培养力不从心。
(一)树立新型人才培养目标
近期,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深化教育体制机制改革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意见》指出“要健全德技并修、工学结合的育人机制。坚持以就业为导向,着力培养学生的工匠精神、职业道德、职业技能和就业创业能力。坚持学中做、做中学,推动形成具有职业教育特色的人才培养模式。”显然,从国家教育方针政策而言,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目标已调整为“德技并修、工学结合的育人机制”,并要求高职院校建立体制机制促进职业教育与经济社会需求对接,本文认为高职院校会计专业作为一门技能型专业,应更新人才培养目标,树立应用型人才培养观,实现培养人才的校门与企业之间的无缝衔接。
(二)改革课程设置方案
高职院校会计专业课程设置应以提高学生的能力为中心,适应会计学知识的教授规律,培养以社会需求为导向应用型技能人才。因此会计专业课程的设置应遵循基础会计——初级财务会计——中级财务会计——成本会计——财务管理、管理会计、审计实务、税务会计的由浅入深的规律,因此,本文认为,高职会计专业财务会计课程的选取及安排(按学制3年安排)如下:
1.第一学期安排基础会计、财经法规与职业道德两门课,旨在通过这两门课给学生创造一个会计的学习环境,让学生在懂法守法的前提下接触会计的相关知识。
2.第二学期安排初级财务会计、统计学,旨在上学期的基础上教导学生进行简单的经济业务核算,能按照要求书写相应的会计分录。
3.第三学期安排中级财务会计课程,该门课程的设计应在基础会计、初级财务会计的基础上进行,讲解企业常用的会计处理,在该门课程的教学中应适当安排一定量的实训课时,用企业经济业务发生的票据教导学生转换成会计语言。
4.第四学期安排财务会计手工实训课程,该门课程是在学生理解掌握财务会计的相关理论知识,能进行简单实务操作的基础上进行的,实训过程可以采用分岗位实训的方式,也可以缩减企业的经济业务量让学生熟知手工做账的全过程。
5.第五学期安排财务会计综合实训课程,该门课程应将学生分为若干个小组,每个小组都是一个微型的企业,实训过程应以各个企业之间的经济往来为主,进行财务业务一体化的实训。
6.第六学期安排会计电算化及实习这两个环节,会计电算化的开设让学生通过财务软件对会计核算进行深入了解,比较手工做账,分析优缺点,提升学生的业务处理能力及环境适应能力,缩短进入企业实习的适应期,并通过在企业中的实习获得提升,达到教学目标。
在此基础上可以在第三、四、五学期,安排成本会计、财务管理、管理会计、审计实务、税务会计等其他课程的内容。
(三)创新教学模式,提升学生实践能力
1.因材施教,打破课堂教学局限
由于不同的学生对于知识的接受能力是不同的,因此课堂短短几十分钟的教学并不能完全达到教学的目标,我们需要综合考虑学生的能力,利用现代网络技术和异动终端技术,将课堂上的知识分解成一个个的知识点,以微课的形式传递到网络上,方便随时学习、巩固。如果高职院校的条件允许还可以利用发达的计算机技术建立虚拟的模拟实训基地,方便学生融入到各个会计岗位中,培养学生核心会计职业技能,帮助其树立成本、效率、质量意识。
2.科技融入,提高实践效能
采用“岗位+手机移动终端”的方式,将学生所学专业与业务相连接,解决部分学生专业实践难的问题,并设计专门的实践模块将“教、学、做、解”融为一体,让学生在工作岗位中体验教师教学的内容,教师可针对问题随问随答,一方面可以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积极性,另一方面可以促进师生互动,有利于教师检验实践教学的开展情况。
采用“任务+微课”的模式,将实践教学划分为若干个任务,每个任务由实践教师制作成统一的微课,存放在网络教学平台中,实践教学微课不同于理论微课,其内容应多讲述具体的操作流程、操作步骤,更具引导性。微课的出现,一方面解决了教师与学生教学时间不统一的问题,另一方面解决了部分学生一学就会,一做就忘的难题,遇到问题可回放加深记忆。
3.加强团队建设,提高教师的实践教学水平
实践教学专业性强,对教师的理论功底和实践经验都有过高的要求,为了提高远程实践教学效果,各教学点应加大对硬件软件的投资力度,更新硬件设备,升级教学软件,加大对教师实践能力的培养,打造优秀的教师团队。
(1)明确团队实践教学的目标
一个优秀的实践教学团队,应有明确的教学计划,开学初应制定新学期的教学目标,确定在远程教学中实践教学的地点、开展方式、开展时间。同时将教学目标分解到每个单元,细化成具体的任务,以任务为导向安排教学,具体指导教师实践教学的实施,保障实践教学目标的完成。
(2)建立有效的激励考核机制
为保障教学团队的稳健运行,应建立一套隶属于不同学科的激励考核体系,可单独向上级部门申请经费,实现成绩与经济挂钩,促进不同院校教师互相激励,互相学习,形成有序、高效的竞争模式,保持教学团队的正向流动性与稳定性并存,提高教学团队的整体教学质量。
(3)提供有效的实践教学培训平台
教师实践教学水平需要提高,教学团队作为某一学科的集合点,应有对教师实践教学能力的培养平台,方式可采取老带新、一帮一、企业实践推荐、模拟实训、挂职锻炼、参加专业学术会议、教师或学生实践技能大赛等形式提高教师的实践能力。
[1]付晓兰.“岗证结合”式会计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2014,3(3):51-52.
[2]孙利.互联网背景下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路径[J].职教通讯,2016(34):46-49.
[3]李双权.互联网时代对会计人才需求与会计教学改革的影响[J].财经界,2017(4):85.
[4]林佩銮,毛慧华.高职院校会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广东青年职业学院学报,2016(12):82-85.
[5]李珩.会计人才需求调查及对会计专业教学改革的启示分析[J].河北企业,2016(12):212-213.
[6]李爱喜.我国会计人才培养模式的开放创新实践思考[J].陕西教育(高教)2015(5):24-26.
F230
责编:郑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