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乙颖,余 函
重庆市房地产市场价格变动趋势探析
刘乙颖,余 函
在中国改革开放大潮中,只有20年直辖历史的重庆,经济一直保持着稳定增长,通常伴随着GDP的增长,房地产——经济结构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自然会呈现不可抑制的猛涨趋势,尽管各地政府出台了相应的楼市调控政策,但像北京、深圳、上海等一、二线城市房价一直高居不下。然而重庆,一个GDP增长连年排名前列的核心大城市,房价却始终控制在普通二、三线城市的水平,处于平稳增长的状态,据中国指数研究院统计,2010年至2015年,重庆房价的涨幅是12%,而全国100个主要城市的房价平均涨幅为22%。究竟什么原因使得重庆能跳出高价楼的魔咒,我们将从重庆发展历史,产业结构,地域特色,城乡人口分布,政府调控政策等多方面做出具体分析,研究重庆房价调控模式在全国范围内是否具有可复制性与可推广性。
重庆房地产;高价楼;调控政策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逐步废除社会主义时期的住房政策,建立适应资本主义体制的房地产市场,其过程大致分为三个阶段:1978~1991年,住房改革和房地产市场的区域性试点。1991~1998年,住房改革和房地产市场在全国推开。1998年后,房地产市场基本成熟。本阶段,终止福利分房,全部城镇住宅强制商品化。至此,地产资本终于敲开了他们梦寐以求的个人住房领域大门,大量资本开始涌入房地产市场,房地产投资热火朝天。2016年一、二线城市房价又迎来“坐火箭”的一年,国家统计局最新数据显示,2016年,我国商品房销售面积约15.7亿平方米,比上年增长22.5%,商品房销售额约11.8万亿元,增长34.8%,其中,住宅销售额增长36.1%。在如此动荡的房地产市场中,重庆的房价可谓是房地产界的一股清流,从直辖之初至今,无论是从居民的感知还是统计数据显示,都保持着平稳增长的状态。
(一)特殊的地理位置
重庆地处我国东、中、西三大经济带的中西经济板块的结合部。东邻湖北、湖南,南靠贵州,西接四川,北连陕西;辖区东西长470千米,南北宽450千米,幅员面积8.24万平方千米,为北京、天津、上海三直辖市总面积的2.39倍。重庆的结合部区域位置,具有承东启西,左右传递的枢纽作用,是交通、物质、文化、人员、技术、信息和经济交流的中转站,是沿海经济向内陆腹地延伸的依托点之一,也是我国经济发展向西进行战略转移的支撑点之一。正是这样特殊的地理位置给重庆经济的发展带来了契机。广袤的土地资源,大量的资金涌入以及便捷的交通也为重庆房地产业的发展创造了有利的条件。
(二)城乡人口分布
2015年,重庆市常住人口3016.55万人,与上年相比,增加25.15万人,增长0.8%,常住人口继续保持增长态势。其中城镇人口1838.41万人,与上年相比,增加55.40万人;全市城镇化率60.94%,与上年相比,上升1.34个百分点。乡村人口1178.14万人,占常住人口的39.06%,与上年相比,减少30.25万人。重庆市外出人口1069.43万人,其中外出市外人口505.50万人,占全部外出人口的47.3%;市内外出人口563.93万人,占52.7%。全市外来人口150.21万人。由以上数据分析得出,直辖以来,在重庆城市化进程中,伴随着农村人口不断减少,城市人口不断增加,对商品房的需求也不断增长,一定程度上推动了房地产业的发展,但同时重庆作为一座人口净输出的城市,市内外出人口占总人口比重达一半以上,另一方面也缓解了住房需求紧张的状况,抑制了房价的过热增长,使得供需趋于平衡。
(三)经济发展状况
曾经的重庆,主要产业不外乎钢铁、煤炭、化工、有色金属、军工等重化工产业,但在全国重化发展鼎盛时期,在钢铁行业、煤炭行业、化工行业、有色金属行业狂欢中,重庆悄无声息地实现了支柱产业转换。重庆的高明之处在于,传统行业处于发展鼎盛时期悄无声息做减法,高技术产业做加法,新兴产业做乘法。另外虽然重庆还处于投资驱动经济发展阶段,但重庆的投资重点不放在房地产方面,而是放在实体经济领域、基础设施领域、民生领域,重庆经济的高增长并没有建立在房地产高涨价基础上,房地产投资严格控制在固定资产投资25%(+-3%)左右。从某种程度上看,重庆真正做到了系统性地从经济和民生两个维度去调控房地产市场,实现了人的城镇化。
(四)政府对重庆房价的调控政策
重庆政府通过综合考虑房地产市场的长短期特点,相继出台土地储备制度、地票制度、保障房制度、房产税制度,控制房地产市场宏观层面的供求关系,共同创造了重庆成功控制房价的氛围。
1.土地储备制度
2002年8月22日,在时任副市长黄奇帆的推动下,重庆市政府通过了《重庆市国有土地储备整治管理办法》,开始大力实行土地储备制度。其实质是,由政府主导,将市内土地一级市场的经营权交给由官方掌控的几家市级土地储备机构,核心在于原有的土地一级市场巨额增值收益不再被房产商占有,而是进入代表公共利益的国资系统。土地储备制度对重庆房地产业影响重大,主要坚持了五项原则:一是超前储备,一步到位;细水长流,逐年供应。二是对储备地的使用要兼顾公益和商业开发。三是土地储备不改变市区两级政府的分配制度。四是土地储备公司肩负做好两个循环的责任。五是严格设置风险“隔离墙”。同年,重庆市建立了土地整治储备中心,对全市土地市场进行宏观调控。2003年2月,重庆市政府又在土地储备中心的基础上成立重庆市地产集团。该集团是重庆市政府注资的专事土地储备和开发整理的运作载体。随后几年,重庆市城投公司、重庆市水利投资公司、渝富资产经营管理公司等重庆市政府旗下的八大投融资平台,亦被授予土地储备职能,介入了土地一级市场。政府从而有效地控制了房地产市场,形成了土地资源配置的良性循环。
2.地票制度
地票制度即将农村闲置的宅基地及其附属设施用地、乡镇企业用地、公共设施用地等集体建设用地复垦为耕地,盘活农村建设用地存量,增加耕地数量。这一制度创新,从系统化的层面看,主要基于三方面的理论逻辑。一是地票制度是被异化城镇化路径的正常回归,二是地票制度是产权经济学的创新实践,三是地票制度是恪守“三条底线”的审慎探索。2008年,重庆报经中央同意,成立农村土地交易所,启动了地票交易试点。按照我国土地用途管制制度和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耕地占补平衡的要求,增加的耕地数量就可以作为国家建设用地新增的指标。这个指标除优先保障农村建设发展外,节余部分就形成了地票。按照增减挂钩政策,地票与国家下达的年度新增建设用地指标具有相同功能。通过交易,获得地票者就可以在重庆市域内,申请将符合城乡总体规划和土地利用规划的农用地,征转为国有建设用地。大量的土地供给有效地抑制了地皮价格,房地产开发商建房成本降低,从而有效抑制了房价的上涨。
3.保障房制度
在保证充足的用地供应同时,重庆的保障房建设在全国范围内也是完成得最好的。重庆以公租房为重点的住房保障体系,解决了低收入和外来务工人员的住房需求。在过去的十年里,重庆总计兴建约4000万平方米公租房,为数十万市民提供了福利性住房。保障房供给量基本满足了市场的需求,就造成炒作房地产市场、获利的空间小,投资投机意义不大。
4.房产税制度
从2011年起重庆成为两个房产税试点城市之一,重庆市的主城九个区都属于试点的范围,至今已有6年的时间。征收对象包括个人拥有的独栋商品住宅、高档住房、外地客购买的二套房等。今年年初,黄奇帆卸任重庆市市长一职后,各路不确实的消息鼓吹重庆房价将会上涨,吸引了大批外地炒房者组成炒房团涌入重庆房地产市场,个别地区和楼盘房价出现异常波动。重庆政府一直贯彻“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理念,及时发布新的政令,对房产税征收对象中,将“在重庆无户籍、无企业、无工作个人新购的第二套普通住房”,调整为对“三无”人员首套住房征收房产税,根据交易单价,将独栋别墅和高档住宅分为0.5%、1%、1.2%三个不同档次;“三无”个人新购住房税率为0.5%。房地产税是房地产市场的“内在稳定器”,能够起到逆周期的作用,对上海而言,是一副处方药;对重庆而言则是一副保健药,对重庆房地产市场长期健康稳定发展是有利的。政府根据市场实际情况的变动对房产税制度作出的相应调试,遏制了炒房牟利行为,维护了楼市的平稳发展,同时政府在“土地财政”之外又多了一个收入渠道。
总的来说,重庆主要解决了影响房价的最主要因素——供需均衡,重庆模式总结起来是“高端有遏制,中端有供给,低端有保障”,在高端市场重庆是最早试行房产税的城市之一,此外,契税政策、贷款政策等方面对高端大户型、别墅型等物业形态形成经济性遏制作用;中端市场的供应在十年前就以较低的价格收储了大量土地储备,保证了充足的供应;低端保障性住房又有政府主导的公租房系统供应。这些措施使重庆房价控制到了三四线城市的水平,成为全国核心城市的房价洼地。重庆与中国所有城市都不同,具有“大城市、大农村、大人口”特点,其样本的特殊性注定了重庆对房地产业作出的调控方案只适应重庆本身,在全国范围内不具有可复制性和可推广性。
[1]BashirAhmad,SotirisK Ntouyas.Existence resultsfor fractional differential inclusionsarising from real estate asset securitization and HIV models[J].Advancesin Difference Equations,2013,(12):44-50.
[2]江燕.重庆模式:地票制度[J/OL].
[3]安辉,王瑞东.我国房地产价格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兼论当前房地产调控政策[J].财经科学,2013,(03):45-65.
[4]王元华.城镇化进程中房地产价格分异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 2015,(09):33.
[6]董英兰.房地产市场博弈研究[D].首都经济贸易大学,2006,(03):22-25.
[7]王元华.城镇化进程中房地产价格分异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 2015,(09):33.
刘乙颖,女,重庆长寿人,长江师范学院财经学院学生;
余函,长江师范学院财经学院。
F293.3
A
1008-4428(2017)04-38-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