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遵”到“尊” 文明交通当以法筑基
在学习贯彻十九大精神的热潮中,我们迎来了第六个“全国交通安全日”。今年的主题“尊法守规明礼、安全文明出行”将“尊法”放在首位,展现了以法治促文明、以法治促善治的深刻意蕴,同时也启示我们,强化全民法治意识、推动全民守法出行,既是补齐汽车社会短板的当务之急,更是文明交通建设的筑基之举。
法治之治,实质是规则之治。两千多年前,从齐国政治家管仲,到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东西方的先哲们不约而同地提出了“以法治国”“法治国”思想,绝非历史的巧合。这充分表明,对规则的尊重和追求,自古以来就是人类的共识,并随着历史的演进,在对社会治理模式的探索中逐渐清晰。
上述道理,在道路交通领域体现得尤为鲜明且深刻。随着汽车社会的发展,交通规则不断完善,以法的形式固定下来,成为合理分配路权的契约、指引通行秩序的准则和保护生命安全的底线。一旦违背,就可能付出惨痛的代价。当前,我们大力倡导守法意识、规则意识、礼让意识,努力建设法治交通、文明交通,最为基础也是终极的目标,就是让“尊法”成为广大交通参与者的自觉选择。
回望十八大以来的五年,我们在以法治为遵循的交通治理之路上已经取得了长足进步。在许多城市,遵章守法、相互礼让渐成风尚,以“醉驾之治”为代表的法治交通观念深入人心,交通秩序明显好转,事故发生率逐年下降。同时也要看到,“中国式过马路”仍然常见,随意变道占道、开车打手机等违法驾驶行为依旧多发,日益泛滥的“三非”电动车在大街小巷肆意穿行,抱着“警在守法、警走随意”思想的大有人在。可见,要形成自觉尊法氛围、根治各类交通顽疾,我们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十九大报告中,将“坚持全面依法治国”明确列为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十四条基本方略之一,强调“提高全民族法治素养和道德素质”。这为我们继续推进法治交通指明了方向,也擘画出一种崭新的境界,即实现从遵守法律到尊崇法律的飞跃,让法治成为一种全民信仰,化为汽车社会文明进步的强大动力。
尊法之道,首在教化。一个人的法治意识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法治教育必须从娃娃抓起。在美国,儿童入学最先学习的内容,就是坐在汽车后排不系安全带也是违法的、过马路没有汽车也要等交通指示灯变绿等。在我国,一些地方已经探索出有益的做法,如将交通出行作为开学第一课、聘请交警为课外辅导员、开展“小手牵大手”活动等。下一步,应当继续细化举措、创新方式,将“把法治教育纳入国民教育体系”的要求落到实处,并进一步向驾驶人群体、广大成年公民延伸,形成全民参与、全民受教的社会化格局。
尊法之钥,尤重执法。古语有云:“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如果守法者吃亏、违法者无碍,规则意识自然就会湮没,形成“破窗效应”;如果一旦违规,收到罚单是大概率事件,谁也不敢冒着被罚的风险破坏交通规则。数据显示,在一些城市路口,显著加大交通违法非现场处罚力度,市民出行遵法率大幅提高,渐有“从众”趋势;在交通处罚力度较弱的区域,情况则相反。可见,在未来相当长的一段时期,交通违法整治还得一直在路上,并通过加大警力投入和科技应用得以强化,深化人们的规则认知,由外塑于行开启内化于心的过程。
法平如水,路明如镜。法治是国家文明的标尺,交通是公序良俗的映照。安全、畅通、有序的出行环境,是人民群众美好生活需求的应有之义。进入新时代,向着文明交通更高层次前行的进程中,我们的脚步更加坚实,我们的信念也愈发坚定——从遵法到尊法,让法律抵达人心,中国的汽车社会一定能够“清气满乾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