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官阳
用更职业的态度面对交通管理的挑战
我国提出供给侧改革的总体方针其核心思想之一,就是提高供给的水平和效率。对社会管理工作供给而言,职业态度是一个必要的立足点。让社会分工越来越细,各种职业岗位之间相互依存度越来越高,才是城市化进程发展的趋势。所谓“术业有专攻”,就是指这一点,万金油型的职业模糊状态,已经跟不上时代的要求了。我国的交通人是走在追赶世界潮流最前沿的一个职业群体,面对交通管理领域中各种挑战,我们需要的是更专业的知识,更职业的态度。
汽车社会的到来,给我国带来的冲击和影响是不言而喻的。这种冲击体现在对很多事情的看法和认识上,导致了各种舆论阵营的出现。比如,面对交通违法者,是“撞了白撞”还是“只要撞了就要承担责任”,大家的观点就形成了鲜明的对峙。类似的话题还有很多,但对于交通管理而言,笔者认为应该只有一个观点,那就是:用更职业的态度去面对!
曾经有则新闻,春节期间一家老小在高速公路的紧急停车带上泊车聚餐,支着小板凳,有吃有喝,走时还留下一地垃圾。网上的评论很多,有调侃这种行为的,也有抨击这种行为会让这家老小身处险境的,甚至还有新闻记者呼吁大家如果也有这么有趣的图片欢迎分享,但作为交通管理者而言,面对这种事情的态度,只有一个,那就是:这种行为是危害自己和他人安全的行为,是对公共安全的一种威胁,根据道路交通安全法,这种行为已经破坏了道路安全通行条件,应该受到惩处,而在媒体上将这种行为称为“有趣”,也应该受到谴责和教育!依笔者的观点,如此之高的社会关注度,是一件难得的教育公众的好案例,如果足够职业,就应该一追到底,对违法行为和媒体误导进行追责和曝光,让这起尚未造成流血的事件,发挥更大的社会价值。只有用更职业的精神去审视和思考我们每一次遇到的安全威胁时,才能逐步提升全社会的安全意识。
关于正在清扫马路的环卫工被撞身亡的交通事故悲剧,我们已经看到很多了。但我们往往看到的是对环卫工的同情,对艰苦生活的同情、对勤劳敬业精神的挖掘与煽情,却很少从职业的角度审视这种悲剧的由来,以至于至今,我们也没能拿出更有效的对策加以改善,今后的路上,还会有环卫工人面临着自己受伤害或引发他人受伤害的威胁!
从职业的角度讲,环卫工清扫马路,属于“道路作业”我们已经不是在慢行交通时代的环境下了,在机动车道上进行道路清扫,特别是在非高峰时段的高车速路段进行清扫,是需要专门的安全保护措施的。很多发达国家,在不阻断交通流的情况下,进行道路作业都有着严格的安全控制措施标准,其安全控制措施之严苛,使用设施之高级,都是国内罕见的。这样做的目的也很简单,因为对驾驶人而言,如果在识别视距之内,无法及时发现前方有道路作业者,就是一个巨大的安全威胁,特别是在车多时,路上的视距会被川流不息的各种车辆遮挡,很多时候环卫工是无法被及时发现的。从道路交通安全法来看,此时的道路安全通行条件已经遭遇挑战,因为很多状态下都没有安全视距可言。换句话说,道路清扫作业本身就是对道路安全通行的一种直接威胁,在没有安全防护和符合科学的交通流控制措施的状态下,让环卫工人上路清扫路面、捡拾抛撒物、在早高峰用道路清扫车在路面做清扫作业,都是不职业的做法。如果我们具备了真正的职业态度,其他的问题,就是技术细节了。
每个冬季的早晨,我们都能看到在漫天飞雪中奋战的交警的身影。这种敬业精神,让人动容。但是,如果有足够强的职业意识,当我们看到交警们在路上铺撒煤渣时,首先应该想到的是这样的工作应该是由养路部门及时完成的。警力是宝贵的、相对昂贵的社会公共资源,在更多的地方和更大的范围里需要交警的指挥、调动和控制。要发挥好如此宝贵的警力资源,我们是不是应该用更职业的态度,在整个道路运行支持系统内,建立专业的联动机制呢?!让交警在路上直接动手排除各种险情,精神虽然可嘉,但不应该提倡,应该专业的事情由专业的工作人员来做,交警资源不应该被这种非职业的需求占用,有更多的地方更需要交警的“呵护”!
拥堵,已经成了我国城市化进程中一个令人尴尬的话题,治理了十几年,越来越堵,甚至有些城市在限制机动车的数量后,拥堵的状况并没有好转甚至还恶化了。我们如果冷静下来观察一下,听听多方的声音,就会发现交通行业的各路专家们所谈论最多是“社会经济”和“城市规划”话题,而不是“交通工程技术”话题,建议的治堵招数几乎只针对一个方向,就是改变出行需求,把希望全部押宝在老百姓可以放弃自驾车、把路让出来,改为公交车、地铁和步行出行,就好像在证明一个城市的交通拥堵,都是老百姓的出行行为不科学导致的,而在城市路网结构、道路断面设计、接入管理、交通控制手段方面,已经无事可做。纵观国际大型城市,在面对交通拥堵时,都会从道路资源供给、出行需求管理和道路运行管理水平提升三个方面入手,而且把常规和重点部分放在道路运行管理水平的提升上,因为这种提升是唯一可以同时减少常规型和突发型拥堵的途径,但恰恰在这个领域,我国目前的治堵对策中却很少体现,甚至在高校和科研机构里,这个领域的技术储备和师资人才几乎都是空白的!
而就出行需求管理而言,我们的很多基本职业素养也尚待完善。比如,在交通领域的专家不具备经济学家的一些基本职业态度时,就要回避对社会经济类课题进行决策性的干预,假如一座城市的管理者还没有建立社会通勤时间总量、人平均通勤时间成本等等基本的交通管理数据概念,没有建立利用这些数据来评价各种管理措施是否科学的绩效评价体系时,就要避免一股脑地去命令建设快速路、地铁、高补贴公交体系等等,因为很多这样的措施在没有进行系统的经济学测算时,是很难做到科学、合理的,往往有可能导致更大的浪费,甚至耽误了治堵的基本任务,事倍功半。笔者在很多城市都发现,城市快速路的建成不仅没有解决拥堵问题,反而导致了更多或更大的拥堵现象,这都与职业态度缺失有着直接的关系。
安全标准,和其他标准的一个最大的区别,就是人命关天。笔者因为工作关系,经常有机会参与一些关于标准、安全措施规则建立的技术讨论会,让笔者惊讶的是,在这些讨论过程中,一些负责提升道路安全条件的专家学者,经常充当着商业利益的代言人,把一个好端端的标准规范讨论会“开成”产品推广会,罔顾技术实践结论,提出一些与自己职责所在相悖的意见,拼命鼓呼降低安全要求的门槛,甚至提出来的建议与有着详尽研究结论的国际规则相悖,这样的过程走下来,我们就看到了一些执行困难、不够安全、与国际安全标准相去甚远的技术标准了。
我国提出供给侧改革的总体方针其核心思想之一,就是提高供给的水平和效率。对社会管理工作供给而言,职业态度是一个必要的立足点。让社会分工越来越细,各种职业岗位之间相互依存度越来越高,才是城市化进程发展的趋势。所谓“术业有专攻”,就是指这一点,万金油型的职业模糊状态,已经跟不上时代的要求了。我国的交通人是走在追赶世界潮流最前沿的一个职业群体,面对交通管理领域中各种挑战,我们需要的是更专业的知识,更职业的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