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国利 孔祥羽
摘要:面对七部委提出的“实践育人”要求,吉林师范大学汉语言文学专业以培养创新型实践人才为目标,建构了“一笔好字、一副好口才、一手好文章、一堂好课、一身好的人文素养”的“五个一”实践育人创新型人才培养体系。
關键词:实践育人;“五个一”;创新;人才培养
教育部、中宣部、财政部、文化部、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参谋部、中共人民解放军总政治部、团中央等7个部门联合下发的《关于进一步加强高校实践育人工作的若干意见》,明确提出“进一步加强高校实践育人工作”,要把“实践育人工作摆在人才培养的重要位置”。这就给师范院校汉语言文学专业人才培养提出了全新的要求,如何建构全新的创新型实践育人体系是我们必须面对的问题。
吉林师范大学根据对汉语言文学专业2000年实施的“三个一”工程、2005年实施的“五个一”工程的经验与困境的梳理和反思,2012年建构了以“五个一”模式为核心的实践育人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以期培养基础知识宽厚、实践能力强、学风严谨、创新性及融会贯通能力强、综合素质高、有竞争力的全新实践型创新人才,着力夯实学生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实践能力;重点培养学生的职业品格与核心能力;大力提高学生的自主能力和综合素养。
一、“五个一”实践育人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思路和定位
“实践育人体系的建构是一项负责的系统工程,”“要有序推进实践教育教学活动,提升实践育人质量,必须科学设计实践育人,构建全新的科学完整的实践育人体系”。
“五一个”实践育人创新型人才培养以转变观念为先导,以“中学语文新课标”为指导,以教学改革为核心,以能力提高为宗旨,以强化师资队伍为根本,以突出教师教育为特色,以为基础教育服务为目的,围绕“五个一”模式,即一笔好字、一副好口才、一手好文章、一堂好课、一身好人文素养,形成一个特色鲜明的人才培养模式。创立了以“实践”为核心的师范院校汉语言文学专业素养教育、能力教育、技能教育“三育一体”的实践型创新人才培养体系;实施了以“实学、实训、实践”“三实一体”为主要策略的师范院校汉语言文学专业人才培养路径。
二、“五个一”的概念
“五个一”是指一笔好字、一副好口才、一手好文章、一堂好课、一身好的人文素养。具体内容为:“一笔好字”是指粉笔字、钢笔字、毛笔字的规范、得体、流畅、过关,并且在此基础上争取过硬、美观;“一副好口才”是指较好地表达,讲课、演讲、交流、辩论能力等;“一手好文章”是指有较强的各类文体写作能力,尤其是应用文写作能力;“一堂好课”是指具有较强的课堂讲授能力,具有熟练运用教学教法、授课技巧、课堂驾驭的能力;“一身好的人文素养”是指具有好的人文科学的研究能力、知识水平和人文科学体现出来的以人为对象、以人为中心的精神一一人的内在品质。
“五个一”的关系是相辅相成的,以从教能力为核心而结构成一体。“一笔好字”是教师的第二形象,对吸引学生有不可代替的作用;“一副好口才”是教师的基本功,它不仅指标准音、声调动人,更包含有深邃、丰富的内容可表达;“一副好口才”是建立在合理、深厚、坚实的知识结构基础上的,是靠平时形成的思维、理解能力支持的;“一手好文章”是对教师“实践型”的要求,教师本身能写,才能更好地指导学生写,教师本身能写,才有学术思想;教师本身能写,才能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从另一个角度看,教师有了写的能力,又有了嘴上和字上的功夫,对学生就会产生无穷的吸引力,成为学生崇拜的对象;“一堂好课”是学生进入社会工作岗位的敲门砖,是获得更多就业机会的保证;“一身好的人文素养”是教师工作的底蕴和保证,教师事业是神圣的、高洁的,没有一个好的人文素养作为保证是不行的。
三、“五个一”实践育人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必要性
很长一段时期内,我国中学语文师资,主要是由师范类院校培养,随着当今汉语言文学学科本身的交叉性、开放性、应用性的内涵变化,近些年,许多综合性大学汉语言文学专业也开始进行中学语文师资培养。怎样强化师范类院校汉语言文学专业自身的特色,怎样创新构建人才培养模式,是一个值得思考与探索的问题。为了解决这些问题,吉林师范大学领导和教师近几年来,考察了国内北京师范大学、东北师范大学等知名师范类大学的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办学情况,在2012年结合我校的实际情况,将“五个一”实践育人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纳入到学院的发展规划中。
通过社会调研,我们认识到培养知识结构完善、具有人文素养和创造能力以及服务社会意识的实践型创新人才是我们的人才培养的目标,结合自身优势、特色建构“五个一”实践育人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尤其必要。
(一)“五个一”实践育人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是师范院校汉语言文学专业教师职业技能训练的重要构成成分,是当下初高中语文教学的需要
“五个一”是初高中语文教师的核心技能和基本素质。现在的语文教师的教学技能和专业素质应包括教学的课堂讲授技能、三字书写技能、文学创作技能、语言表达技能,厚重的专业基础知识,高尚的人文素养等。作为课堂讲授技能应该是文本分析.能力和教师从教能力;作为三字书写技能应该是毛笔字、粉笔字、钢笔字的书写能力;作为文学创作技能应该是文章的写作能力;作为语言表达技能应该是普通话的运用和语言的表达能力。进入21世纪,随着新媒体技术及手段的应用,在一定程度上对学生教学基本功有一定的负影响,针对当下的实际要求,文学院重新思考“三个一”,进一步提出“五个一。
(二)“五个一”实践育人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核心是优秀语文教师的必备条件
根据国家相关教育文件和我校汉语言文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规定,“一笔好字、一副好口才、一手好文章、一堂好课、一身好人文素养”既是师范院校汉语言文学专业毕业生取得教师资格证的必备条件,也是一个优秀的语文教师应该具备的基本条件。《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也指出:要“严格执行义务教育国家课程标准、教师资格标准……大力推广普通话教学,使用规范汉字”。因此,将“五个一”作为汉语言文学专业职业技能训练内容是必须的,也是符合我国相关政策、规定的。endprint
(三)“五个一”实践育人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是继承和发扬传统文化的需要
经济一体化带来中西文化整合,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中华传统文化地位,在中学语文师资培养中也相应地出现了中华传统文化的教学弱化,特别是国学教育弱化的问题。在当下的初高中教育体系中,语文教学也越来越重视中国传统文化和國学,围绕其专门设定了选修读本及系列课程,可以看得出来我们的“五个一”不仅肩负着“一身好的人文素养”的任务,还肩负着中华传统文化传承与发扬的责任。
(四)“五个一”实践育人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是继承我国传统教学优势的需要
当今,新媒体时代的先进媒介手段丰富了我们的课堂,改进了我们的教育手段,增强了我们的教学效果,但同时也带来了诸多问题。新媒体时代的到来,在一定程度上使得中学语文师资培养忽略了传统职业技能教育,导致学生的教师职业技能教学基础薄弱,教师职业技能水平下滑。表现为零散式知识带来了知识系统性的丧失;大众式思维带来了传统教学的失语;多媒体、网络手段带来了基本教育技能的弱化;交互性交流带来了传统课堂教学的消解,等等。新媒体对于传统教学来说,应该是一种支持,而不是一种取代,传统教学中的根本不能丢。
(五)“五个一”实践育人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是中学教学改革的要求
今年,我们曾对本省9所重点中学进行调研,调研组成员在调研中深受触动。调研中发现:中学语文教学改革幅度特别大。其表现是:综合素质教育正在替代应试教育;教材正在更新;僵化的教学模式正在被改变;学生最欢迎的教师是表达能力强,说和写均好的教师;学者型教师受到学生的特别青睐,甚至崇拜;学生最不欢迎的教师是不具备审美分析力、不具备专业特长、表达能力差的教师,而这些常常表现在教师说与写方面的均不理想。毕业生普遍反映:经过实践检验,我们大学现在的教学内容离中学教学实际过远;与中学靠近的课程较少;为培养中学语文教师特色不鲜明;教育实习的任务没能真正完成;说和写能力培养薄弱;基本功有待进一步加强。用人单位反映:凡是说与写能力强的就很快适应中学教学,甚至达到很优秀的程度;说和写能力不强的就不适应中学教学,有过长的“缓苗期”,有的甚至被“下课”。
(六)“五个一”实践育人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是强化自身优势,增强市场竞争力的需要
最近几年高校办学出现了激烈竞争的局面:一是综合性大学办师范专业,综合性大学以自身的名牌优势直接威胁着师范院校的生存和发展。二是高校竞相合校,合校以规模之大同样威胁着师范院校的生存和发展。在这种情况下,师范院校只有突出师范性的特点,在社会上找到自己的位置,在市场竞争中找到优势。目前,我们汉语言文学系在校本科生736人,如何使他们在毕业时在人才市场的竞争中有较强的优势,既关系到他们的前途、命运,也关系到我们系乃至整个学院的生存、发展。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应有一个明确的“定位”,有一个强烈的“品牌”意识,我们的定位是就突出师范特性,我们的“品牌”就是“实践育人”。
构建怎样的、全新的人才培养模式,是一个值得思考与探索的问题。吉林师范大学文学院结合我校的实际情况,建构“五个一”实践育人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就是以求能够解决上述存在问题。
四、“五个一”实践育人创新型人才培养体系的建构
将“实践育人”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贯穿于其依托的国家级特色专业、省级特色专业、省级品牌专业汉语言文学专业的人才培养中,并根据专业特点和教学计划构建以“五个一”为核心的:“实践育人”训练体系。
具体策略是:
(一)依托教学计划中的相关课程进行基础训练
根据教育部《教师资格条例》以及当前社会对基础教育语文师资的需求情况,结合自身专业特点,在编制该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时,以“实践育人”为核心,突出实践课程,培养方案中涵盖了语文教师职业技能的全部内容,相关课程主要包括教师语言训练、书法、语文课程教学论、演讲与口才、数字新媒体应用、中学语文经典名篇评析、高考试卷分析、教育见习实习、毕业论文等。“五个一”的训练和其他教学技能训练一样,首先依托培养方案中的相关课程进行。“一身好的人文素养”主要依托国学、中国传统文化等课程及“国学经典”等“第二课堂”活动进行;“一笔好字、一副好口才、一手好文章、一堂好课”主要依托现代汉语、普通话训练、演讲与口才、硬笔软笔书法、写作、实习实训等课程进行,开设教师教育类实训8门课程,进行小班化、实训化授课,全面提升了学生的教学技能。
(二)依托“专业实训项目”进行强化训练
依托前4个学期进行专业实训环节,集中训练。
每天一板,运行“小先生”“示范板”“粉笔字帖”“优秀评比”“职业技能大赛”等机制保证质量;每晨一讲,融入教师点评机制拓展效果;每月一比,融入团队指导,融入分级比赛强化技能;每周一文,以写促技,提高写作能力,融入报告会机制,固化教学效果。
(三)依托微格教学课堂巩固能力
吉林师范大学汉语言文学专业在第六学期开设的微格教学课程,是为了提高学生的教学能力和教育技能,在小班化、实训化中进行各种实训项目,通过分解化针对备课、课件制作、说课、讲课、板书设计等环节进行强化训练,全面提升学生的教学技能。
(四)以赛带练,搭建平台助力技能
借创新创业大赛、互联网+大赛、汉字书写大赛、中华诗词大赛、全国推广普通话宣传周、全国语文规范化知识大赛、书法大赛、教师职业技能大赛、讲课大赛、古诗文背诵大赛、演讲大赛、应用文写作大赛、原创文学大赛等系列化的教师职业大赛,助力人才培养。
(五)拓展实践平台
创立“创新人才培养中心”,成立创客工作室,开办书法培训班、国学培训班,与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工作相结合,向社会辐射;成立书法工作室、写作工作室,强化学生创新创业能力、提升学生教师教学技能;开展国学进校园、国学晨读等系列活动,开设“小北国学朗声”,进行国学泛读社会推广。
(六)进行新媒体拓展
借院校两级组织的网站、微信公众号、美读文学奖等平台,由传统纸媒向智能媒体转换,开发建设“书法、写作、播音、朗读”等微信公众号,构建以“微课、慕课”为形式的新媒体课堂。
(七)通过教育见习、实习全面强化效果
细节上,强化实践教学过程管理、细节管理。教育见习实施15311模式:一次动员,五次示范课,三次报告,一次总结,一次系列讲课比赛;采取“课堂观摩+高中课堂进校园十一线教师讲学十分小组教学技能实训指导(朗诵、粉笔字)+教法教师教学理论指导”五位一体机制;教育实习实施2461模式:两周(第七学期末)教师指导,四周(第八学期)强化训练;六周实习基地实践,一周验收;教育实习实施强强模式:好老师+好学生,通过树立典型,做强品牌,进而增强学生竞争力;教育实习实施双向交流模式:走出去,带领学生到初高中去,请进来,将一线教师请来做公开课;在教育实习验收中,实行《验收小组末位淘汰制》《四选一抽课制》利用制度约束学生,管理指导教师。
(八)健全管理制度、完善质量监控体系
制定“五个一”人才培养运行计划,保证培养方案落实;制定实习、实训、实践过程化考核制度,提高教学效果;完善全员导师制,将实践型人才培养作为重要核心工作;执行“院、系、教师”三级质量监控机制;增设实践学分、创新创业学分、信息数字化学习学分带动学生主动学习。12年以来,根据教学具体需要,院内制定了针对性系列制度:《国学朗声经典活动实施方案》《课前十分钟演讲实施方案》《每周一文实施方案》《每月一比实施方案》《创新创业培养细则》《互联网+大赛培训细则》《汉语国际教育系职业化教育实施方案》《中学语文师资“五个一”实践型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实施办法》,找准问题,建立机制,解决问题。
综上所述,我们的中学语文师资培养必须以“实践育人”为核心,培养创新型应用型人才,将“五个一”纳入到中学语文师资培养体系,有利于师范院校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发展,有利于初高中语文教育的拓展,有利于我国传统文化的传承。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