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国医药巨头在华瘦身转型

2017-12-09 01:05黄微
沪港经济 2017年11期
关键词:医药企业跨国新药

黄微

一些跨国医药企业相继调整其在华研发机构,裁撤有关部门或者调整研发项目,从而引发广泛关注。9月13日,GE宣布对通用电气上海技术中心(CTC)的战略调整,不再承担基础科研工作,这一任务将由位于美国和印度的两个研发中心承担。9月7日,礼来(Eli Lilly and Company)关闭其位于张江的中国研发中心。在更早之前,包括GSK(葛兰素史克,GlaxoSmithKline)、诺华(Novartis)等都调整了位于中国的研发机构或研发项目。

有业界人士称,中国的新药研发成本不断增加,相比之下,研发产出并不理想,这或许是跨国药企关闭或调整在中国早期研发项目的原因。未来,外包型新药研发或成为外资药企的选择。

跨国巨头纷纷调整研发业务

GE官网信息显示,通用电气上海技术中心(CTC)位于上海张江,是跨业务集团、跨研究领域的研发机构,为GE各业务集团提供基础科学研究、新产品开发、工程开发和采购服务。中心筹建于2000年,于2003年投入使用。GE中国相关工作人员称,今后会更多聚焦中国市场关键技术领域,不再承担基础研发工作。

礼来是总部位于美国的一家跨国药企,拥有众多产品,涉及中枢神经、肿瘤、内分泌等。礼来中国官网介绍称,作为全球十大制药公司之一,礼来第一个在中国开展大规模研发活动的制药企业,也是最早把重要的研发项目外包到中国的跨国药企之一。2008年10月,礼来全球研发中国总部在张江高科技园区正式成立。2010年11月,礼来在上海建立“礼来中国研发中心”,目前已经拥有一支由150名科学家和工作人员组成的精英团队,积极探索着抗击糖尿病的新药。

8月初,GSK宣布关闭张江研发中心的消息引起了业内不小的轰动,GSK中国对此做出澄清和解释:“作为聚焦研发战略的一部分,我们将缩小全球神经科学领域的研发活动范围,包括终止一些研发项目。在上海开展的神经系统药物研发方面的优先研发项目将会继续进行,并将转入位于美国Upper Providence的研发中心。

截至今年8月,累计416家外资研发中心落户上海。其中,投资1000万美元以上的外资研发中心有120家,从事相关研发的人员超过4万人。

事出有因:高成本与低产出

跨国药企纷纷对研发生产基地进行调整包括裁员,对此,弗若斯特沙利文大中华区总裁王昕称,这是出于跨国药企全球战略考量。“中国的新药研发成本不断提高,而研发率却大大降低,这也是跨国药企最近几年关闭或调整在华研发中心的原因之一。”

一位曾经参与过跨国药企研发中心关闭事宜的业内人士表示,“创新无论在哪里,它的评估方式都是一样的,都要看投入产出比,从短期来看,医药企业在中国的研发投入产出比还不够高。”

此外,外资医药企业普遍对中国的知识产权保护抱有顾虑,很难完全放心将核心技术与业务放到中国来。加之近几年中国本土研发突飞猛进,人才竞争压力下造成自身研发人员薪酬飞涨,加之巨大的跨国管理、沟通、差旅与人员外派开支,中国研发中心成本一点都不比欧美低。

“瘦身”是为降低成本

中国市场在跨国企业营收中,尽管动辄两位数以上的增长不再,但多年来依然保持着高位增长的态势,仍是外资药企的掘金地。2015年,在华市场销售份额排名前十的跨国巨头的表现都优于其全球水平,从年报数据来看,诺华、辉瑞、强生、拜耳和阿斯利康在华销售额增速都超过15%。

相较于跨国药企在华较小的研发占比,正在崛起的中国市场不容忽视。中国2016年市场规模位居全球第三,仅次于美国和欧盟5国,为1243亿美元。受人口老龄化、慢性病发病率升高以及国家对医药研发政策支持等因素影响,中国医药市场在未来5年会持续快速增长,预计到2021年达到1782亿美元。

以药品一致性评价为例,国信证券预测,一致性评价对应的理论上限市场规模达1500亿元,CRO企业可承接临床前药学评价和BE试验中的数据检测分析业务,业务需求将大大增加。

外资药企不会放弃中国市场,但会通过裁员“瘦身”降低成本压力。通过剥离非核心业务,加强其专注度和比较优势,寻找新的市场机会。一位外资药企人士表示,外资原研药“专利悬崖”(专利到期),令所有外资药企都面临新药及重磅药短缺的危机。为此,默沙东选择放弃消费者医疗保健业务,诺华放弃动物健康业务等。“必须提高优势业务研发能力。研发是需要几十亿甚至上百亿资金投入的,这就不允许企业把摊子铺得过大。”

研发外包是大趋势

从礼来等跨国药企在中国发展路径看来,裁减中国研发中心实际是换个思路做研发:从自己包揽一切,转向与外部共同研发。如礼来亚洲风险投资基金,迄今为止在中国投资近10亿美元,与药明康德、信达生物、和記黄埔等中国药企建立了密切合作关系。

实际上,近10年全球上市的重磅新药,有一半是跨国药企从小型研发公司买来的,如Humira、Imbruvica、Ibrance等。在罗兰贝格咨询合伙人金毅看来,跨国药企主要是通过成本、效率和风险三重考虑来进行调整。对外合作保留需要较大人力资源的临床开发环节,把高风险的早期研发环节剥离外包,充分发挥小研发公司高效低成本的优势。这同时也将积极推动国内CRO(Contract Research Organization,合同研究组织,帮助做临床试验监查的公司)市场的发展。

新药研发具有“高风险、高投入、长周期”特点,以GSK剥离的神经疾病药物为例,辉瑞、强生、罗氏等公司在阿尔茨海默综合征药物研发投入巨大,但均遭遇困境。英国《卫报》援引数据显示,2002—2012年期间,阿尔茨海默综合征药物研发项目99.6%以中止或失败告终。endprint

康龙化成高级副总裁付健民说,近年来,新药研发难度加大,推出新药的平均时间延长,成功率不断降低。上世纪70年代至今,单个新药研发费用从1.79亿美元增加到26亿美元,但累积成功率从21.5%下降至15.5%。

“2015年中国取消药品政府定价,原研药单独定价权取消,药品实际交易价格主要由市场决定,这意味着原研药巨额盈利不再,导致了跨国药企的利润大幅下滑。为了降低成本、提升效率,跨国药企在华的战略逐渐转向研发外包,这将推动国内CRO市场的快速增长。”王昕说。

为此,很多跨国企业都选择了像礼来一样的路径,与CRO企业合作。据统计,CRO承担了全球近1/3的新药开发工作,在提高效率的同时,也为企业节省了30%—50%的成本。

付健民称,CRO与一般的行业外包不同,对研发能力要求很高。“目前,人才与资金是CRO最需要解决的问题,其中,人才关系到中国制药企业未来研发的整体水平。”

中国研发企业顺势崛起

对于中国医药行业而言,跨国医药企业在华研发中心打开了引进新药研发人才之门。原辉瑞研发副总裁兼中国研发中心总经理谭凌石、罗氏研发(中国)有限公司首席科学家陈力、原赛诺菲亚太研发中心总裁江宁军、原GSK中国研发中心负责人臧敬五等,都纷纷被“挖墙脚”去了华领、基石这样的新锐本土创新医药公司,有的甚至被高薪聘请做了医药投资人。

这些最早参与组建跨国医药企业中国研发中心的负责人,不仅带来了一座座拔地而起的高水准研发中心,更培养了一批具有国际水准的研发人才。正在崛起的中国本土医药企业,纷纷向这些医药人才抛出了诱人的橄榄枝。

“从跨国医药企业里面出来的人才往往能在本土企业做得很好。”一位跨国医药企业CEO表示。

近几年,中国政府频繁抛出鼓励本土创新、向国际接轨的审评、审批、监管等政策,加之当下火热的融资环境,都激励着不少医药人走上创业之路。

中国本土研发力量的崛起,也是跨国企业可以放手裁撤中国研发团队的因素之一。礼来与中国本土初创公司信达生物、和记黄埔等均有药物开发与研发的合作。此外,借助礼来亚洲风险投资基金,礼来在中国投资近10亿美元,投资对象包括信达生物制药、三生制药和贝达药业等。

元禾原点合伙人赵群认为,GSK和礼来在华研发中心的相继关闭,会让一大批受过专业训练、拥有良好专业背景的资深人士走向社会,充实壮大中国正在高速发展的新药研发企业。

尽管跨国医药企业关闭中国研发中心消息不断,但业内人士依然认为,现在是中国医药研发最美好的时代: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简化了新药的注册流程,强化了专利保护,增加了准入和价格利好。另一方面,资本领域对新药研发热情空前高涨,大量海外新药研发高端人才纷纷回国,从临床数据来看,近几年中国的新药层出不穷。

包括百济神州、再鼎医药在内的新锐生物医药公司如雨后春笋,其中一些已经完成了在海外的上市融资,并获得了来自包括华尔街在内的资本认可。

更多制药“新贵”进入中国市场

跨国制药新贵纷纷寻求进入中国市场。

推出划时代治愈丙肝新药的吉利德科学,已经一脚迈进了中国市场。此前,其丙肝药物索磷布韦获得中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總局(CFDA)优先审评。如若药品成功上市,将标志着这家公司的产品正式进入中国市场。

吉利德去年在中国成立实体的运营公司,包括在上海的中国运营中心和杭州的研发生产基地。其中杭州的基地占地1.1万平方米,被定位为本土化的研发和生产基地。

罕见病制药跨国公司夏尔(Shire)也在积极拓展中国市场。这家公司在今年6月确定了其中文名“夏尔”。“中国的机会和潜力是毫无疑问的。对于夏尔或其他的跨国公司,中国是战略性市场。”夏尔中国总经理丛凡称,尽管从整体业务看,中国市场还不是夏尔全球单体量最大的市场,但业务发展增长是最快的。

除了销售,众多跨国企业还将工厂设在中国,布局生产本土化。阿斯利康全球执行副总裁、国际业务及中国总裁王磊称,阿斯利康位于无锡和泰州的生产基地生产的产品已经出口到70多个国家,目标是出口到100多个国家,成为发展中国家的生产基地。“不会收缩中国业务,只有扩张的考虑。”王磊说。

GE在中国有30多个制造工厂。无锡是GE全球最大的超声波产品设计、工程和制造中心。全球市场上每三台GE超声波设备,就有一台来自无锡。中国也是GE医疗入门级CT的全球生产基地,天津是GE全球最大的水电设备生产基地。

此外,中国还是跨国企业商业模式创新的先行实践地。王磊称,其在中国推出的商业创新项目,即诊疗一体化方案,在取得效果后,作为分管发展中国家市场的全球副总裁,他会选择合适时机,将这一模式推向其它发展中国家,让“中国模式出海”。endprint

猜你喜欢
医药企业跨国新药
新药让青蛙断腿重生
瑞士跨国打工族人数破新高
境外抗癌新药审批提速
被领养出的人生赢家?
医药企业营销策略优化与创新研究
医药企业技术创新能力与企业规模关系研究
探究如何完善医药企业内部控制管理
东西方的碰撞 惊艳乐坛的跨国音乐合作
医药企业营销渠道现状及策略
什么是跨国有组织犯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