椭圆中与焦半径相关的最值问题探究

2017-12-09 16:57汪之广
考试周刊 2017年29期
关键词:椭圆

汪之广

摘要:文章通过探讨与椭圆焦半径相关的一类最值问题,旨在帮助学生归纳整理出解决此类问题的方法和途径,从而培养学生在高三数学复习的过程中养成学会转化、归纳、概括、联想的思维能力。

关键词:椭圆;焦半径;最大值;最小值

引言

圆锥曲线是高中数学教学的一个重点,更是一个难点。笔者在高三一轮复习的过程中,讲授椭圆这一节时,发现很多同学感觉到这一节有很多性质和结论,也做了大量习题,但还是觉得知识不够用。实际上,椭圆这一节中离不开两个核心问题:椭圆的定义(第一定义)和椭圆的标准方程,一个是从“形”上来刻画椭圆,另一个则是从“数”上来认识椭圆。我国著名数学家华罗庚曾说过:“数缺形时少直观,形缺数时难入微。”本文试图通过在解决椭圆的焦半径的最值问题的基础上,紧紧抓住椭圆的第一定义和标准方程,探究与之密切相关的一类最值问题,目的是帮助学生归纳整理出这一类问题,从而培养学生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养成学会转化、归纳、概括、联想的思维能力。

著名数学教育家波利亚形象的指出:“好问题同某种蘑菇有些相像,他们都成堆的生长,找到一个以后,你应当在周围找一找,很可能附近就有好几个。”如在研究圆锥曲线的性质时,以某个性质为“生长点”,我们就可以得到很多类似的结论。如果学生能够把这些结论理解并加以运用,将会给解题带来很大帮助。

对于一个给定的椭圆,有两个核心知识:一是椭圆的定义|PF1|+|PF2|=2a,二是椭圆的标准方程x2a2+y2b2=1(a>b>0),而很多学生在解题时不是忘记用就是不知道怎么用。下面笔者将以焦点在x轴上的椭圆为例,探究与焦半径相关的一类最值问题。

问题1:求焦半径|PF1|的最值。

分析:椭圆的焦半径是学生认识椭圆最基本的一个元素。由于P为椭圆上任意一点,所以可以设坐标为(x,y),应用两点之间的距离公式表示出|PF1|的长度,再借助于椭圆的标准方程,把求|PF1|的最值转化为求二次函数的最值问题。也可以由椭圆的参数方程设P点坐标为(acosθ,bsinθ),利用三角函数的有界性来处理。还可以设∠PF1F2=α,运用余弦定理用角α的余弦以及a,c表示出|PF1|,再利用三角函数的有界性来处理。上述问题看似简单,大多数学生也都知道這个结论,但真正问起原因,却不知道所以然。实际上,其中蕴含了丰富的函数思想,而函数的学习是我们高中数学学习贯穿始终的一条主线。

解法1:设P点坐标为(x,y),F1(-c,0),则|PF1|=(x+c)2+y2,又y2=b2-b2a2x2,所以|PF1|=(x+c)2+b2-b2a2x2=c2a2x2+2cx+c2+b2=c2a2x2+2cx+a2=(cax+a)2,-a≤x≤a且对称轴x=-a2c<-a,所以当x=a时,|PF1|取得最大值a+c,当x=-a时,|PF1|取得最小值a-c。

解法2:设P(acosθ,bsinθ),则|PF1|=(acosθ+c)2+b2sin2θ=(ccosθ+a)2,因为-1≤cosθ≤1,当cosθ=1时,|PF1|取得最大值a+c,当cosθ=-1时,|PF1|取得最小值a-c。

解法3:设∠PF1F2=α,由余弦定理得|PF2|2=|PF1|2+4c2-4|PF1|ccosα,又|PF2|=2a-|PF1|代入得(2a-|PF1|)2=|PF1|2+4c2-4|PF1|ccosα,化简得|PF1|=a2-c2a-ccosα,又∵0≤α≤π,当α=0时,|PF1|取得最大值a+c,当α=π时,取得最小值a-c.

问题2:求|PF1||PF2|最值。

分析:如果设出P点的坐标,再用两点间的距离公式分别表示出|PF1|和|PF2|,务必给计算带来很大麻烦,注意到|PF1|+|PF2|=2a,可以借助基本不等式xy≤(x+y2)2(x,y∈R)求出|PF1||PF2|的最大值,再结合三角形两边之差小于第三边求出|PF1||PF2|的最小值。

解:因为|PF1|+|PF2|=2a,所以|PF1||PF2|≤(|PF1|+|PF2|2)2=a2,即|PF1||PF2|的最大值为a2,又||PF1|-|PF2||≤2c,|PF1|2-2|PF1||PF2|+|PF2|2≤4c2,

即(|PF1|+|PF2|)2-4|PF1||PF2|≤4c2,

故|PF1||PF2|≥a2-c2=b2,即|PF1||PF2|的最小值为b2。

问题3:求|PF1|2+|PF2|2的最值。

分析:如果借助基本不等式x2+y2≥2xy得到|PF1|2+|PF2|2≥2|PF1||PF2|,再由问题2的结论|PF1||PF2|≥a2-c2=b2求出|PF1|2+|PF2|2的最小值为2b2,但实际上取得最小值时需要上述两个不等式同时取等号,第一个不等式取等号时要求|PF1|=|PF2|,而第二个不等式取等号时要求||PF1|-|PF2||=2c,这是矛盾的。实际上结合|PF1|+|PF2|=2a和||PF1|-|PF2||≤2c,可以先求出|PF1|或|PF2|的范围,再把|PF1|2+|PF2|2表示成|PF1|或|PF2|的关系式来处理。当然,也可以设出P的坐标(x,y),把|PF1|2+|PF2|2表示成x,y的关系式,再结合椭圆的标准方程消去y2或者x2来处理。

解法1:由|PF1|+|PF2|=2a||PF1|-|PF2||≤2c,得a-c≤|PF1|≤a+c,

所以|PF1|2+|PF2|2=|PF1|2+(2a-|PF1|)2=2(|PF1|2-2a|PF1|+2a2)=2(|PF1|-a)2+a2,

所以当|PF1|=a+c或a-c时,|PF1|2+|PF2|2取得最大值2a2+2c2,当|PF1|=a时,|PF1|2+|PF2|2取得最小值2a2。endprint

解法2:设P点坐标为(x,y),F1(-c,0),F2(c,0),则|PF1|2+|PF2|2=

(x+c)2+y2+(x-c)2+y2=2x2+2y2+2c2=2(x2+b2-b2a2x2+c2)=2(c2a2x2+a2)

因为-a≤x≤a,所以x=±a时,|PF1|2+|PF2|2取最大值2a2+2c2,当x=0时,|PF1|2+|PF2|2取最小值2a2。

问题4:当点P处于什么位置时∠F1PF2取得最大值。

分析:求∠F1PF2的最大值,由余弦函数的单调性知,实际上就是求cos∠F1PF2的最小值,故可以运用余弦定理来求解。

解:显然∠F1PF2∈[0,π),由余弦函数的单调性知,当cos∠F1PF2取得最小值时∠F1PF2取得最大值。因为

cos∠F1PF2=|PF1|2+|PF2|2-4c22|PF1||PF2|=

(|PF1|+|PF2|)2-2|PF1||PF2|-4c22|PF1||PF2|=

4b2-2|PF1||PF2|2|PF1||PF2|=2b2|PF1||PF2|-1,由問题2知b2≤|PF1||PF2|≤a2,所以当|PF1|=|PF2|,即点P位于上(下)顶点时,cos∠F1PF2取最小值,此时∠F1PF2取得最大值。

问题5:求PF1·PF2的最值。

分析:数量积的运算在高考时常出现,它往往有两种运算方式:坐标运算和向量模的运算。如果设出P点的坐标,PF1·PF2的表示式结构很简单,只要再借助于椭圆的标准方程消去y2或者x2来处理就可以,也可以由数量积的定义结合余弦定理来求解。

解法1:设P点坐标为(x,y),F1(-c,0),F2(c,0),则PF1·PF2=(x+c,y)·(x-c,y)=x2+y2-c2=x2+b2-b2a2x2-c2=c2a2x2+b2-c2,因为-a≤x≤a

,所以当x=±a时,PF1·PF2取得最大值b2,当x=0时,PF1·PF2取得最小值b2-c2。

解法2:∵PF1·PF2=|PF1||PF2|cos∠F1PF2=|PF1|2+|PF2|2-4c22,由问题3知2a2≤|PF1|2+|PF2|2≤2a2+2c2,故2a2-4c22≤PF1·PF2≤2a2+2c2-4c22,

即b2-c2≤PF1·PF2≤b2。

以上探究得到的结论只是椭圆中与焦半径有关的一部分,笔者认为:我们在教授学生知识的同时,更应该注重对学生学习能力和习惯的培养,所谓“教者,乃传道授业解惑也”,要让学生知道是什么,更要知道为什么。学生只有在学习的过程中不断质疑、反思、归纳、总结,才会让自己的学习能力和思维得到根本性提高。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

[2]花奎:《“师生角色互换”在习题课讲评中的实践》[J].中学数学教学参考:上旬,2015(9):15-17.endprint

猜你喜欢
椭圆
Heisenberg群上由加权次椭圆p-Laplace不等方程导出的Hardy型不等式及应用
例谈椭圆的定义及其应用
第二类完全p-椭圆积分关于Hölder平均的凹性
反射的椭圆随机偏微分方程的网格逼近
巧用点在椭圆内解题
一道椭圆试题的别样求法
广义椭圆积分的两个不等式
点关于椭圆的极线的三种情形
一类带有退化强制项的奇异椭圆方程解的存在性
椭圆的三类切点弦的包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