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燕
摘 要: 通过调查与课堂观察,发现高中化学教师在学情分析方面存在分析内容忽视学习习惯与动机、情感特征维度自我评价较低等问题,这与高中化学教师缺乏学情分析的意识、实践研究能力欠佳等原因有关,因此,拟从教师、教育管理部门两方面提出建议,以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
关键词: 高中化学;学情分析;教师专业化发展
根据史密斯和雷根的观点,教学设计中的学习者是目标受众(target audience)或目标人群(target population),设计者对目标受众进行考虑是一个很关键的问题,因为这对设计一个让学习者感兴趣并对学习者有效的教学程序非常重要。学习者分析包括分析学习者的学习需要、起点能力、一般特点和学习风格四个方面内容。
目前学情分析理论层面的研究成果比较丰富,但结合实际教学和特定学科展开讨论的很少,因此,对高中化学教师的学情分析现状开展实证研究尤显重要。
一、 调查结果
通过对问卷数据的收集、整理和分析,发现高中化学教师学情分析存在以下需要引起重视的问题。
(一) 分析方法多以經验积累为主
教师通过作业、考试、课堂提问获知学生的起点状态,通过课堂观察获知学生对课堂的适应和对新知识的接受情况,通过课后师生交流获知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这些途径以经验积累为主,不够科学严谨,而较为科学的学情调查方式使用甚少,教师缺乏理性研究学情的意识。
原因在于,首先其要求教师具备一定的理论知识、科研意识和实践能力,通过一系列连续的调查活动完成学情的收集、整理和分析工作,对教师是一个不小的考验;其次,升学成绩、密集的课时、自身的职业发展等诸多现实因素导致很多教师感到疲于应付、力不从心,因此往往选择依靠经验积累来了解学情而不是运用科学方法去研究学情。
(二) 分析内容忽视学习习惯与动机
大部分中学生因角色定位和年龄差距对任课教师存在畏惧感,因此与教师的交流或互动多局限于课堂教学,教师也缺乏主动与学生交流的意识和行动,导致教师常常忽视了对学生的学习习惯、学习动机、学业理想和未来规划等的调查与认识。
(三) 分析结果与实际学情吻合度不高
现在很多教师承担着繁重的教学任务,同时带3~4个班级,除了正常教学外精力有限,且学生数量巨大,班级间存在一定的层次差异,因而经常以一个班级的情况代替所有任教班级的情况,或以班里个别同学的情况代替班级所有同学的情况,出现“以偏概全”的现象。
(四) 情感特征维度自我评价较低
调查数据显示,在情感特征维度,教师自我评价做得较好的有三项,且比例都较低,而有待提高的有四项,这表明高中化学教师在情感特征维度分析上自我评价处于较低水平。
首先,情感特征维度的项目多与学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有密切联系,较难用定量的方法进行研究,一般只 能通过教师与学生的交谈和互动等方式进行感性认识。其次,部分教师对情感特征维度的重视程度不够,相比之下更关注认知特征维度的分析,而忽视学生情感特征维度的分析,譬如学习习惯、学习动机等。最后,情感特征维度项目较多,包括学习习惯、学习态度、学习兴趣、学习方法等,部分教师试图同时兼顾考虑,却由于精力有限、理论知识和实践研究能力的限制,无法全面、细致地进行考量,也未能在某些项目达到较高水平,导致学情分析情感特征维度自我评价总体处于较低水平。
二、 教学建议
专业发展是增进教育者专业知识、技能和态度的有意识、持续和系统的过程,相应地,教育者可以促进学生学习进步。
(一) 教师
首先,教师可以主动亲近学生,通过教学互动、课堂观察、课后交流等多种方式详细、真实地了解学生的情况。其次,教师还应明确树立学情分析的意识,要牢记教师并不只是一个等待专家、学者去研究和制订方案和方法的旁观者,要主动向研究者发展,重视并加强学情分析的理论学习,适当将经验积累与观察法、资料法、问卷调查法、谈话法、测试法、分层抽样法等科学方法结合。
现代教育提倡“因材施教”,不同年级、不同课型应采取不同的学情分析倾向,提高学情分析的效率。如高一应注重初高中教材的衔接,高二应注重必修到选修内容的难度和要求过渡等。
此外,学情分析包含的内容较多,既不能忽视某些项目,也要做到有所侧重,提取相对更重要且对学生的“学”和教师的“教”有显著影响的因素进行更多的关注,如学习兴趣、学习动机、学习习惯、学习方法等,对学情分析的内容进行全面考量。
(二) 教育管理部门
教育事业除了教师本身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能力外,也需要得到教育部门等多方的支持和配合。首先,教育管理部门在重视学业成绩的同时也不能忽略对教师开展教学的过程和效果的关注,鼓励教师将研究方法与教学实际相结合,更大程度上提高教学效率和质量。
其次,学校应合理分配教师的工作,过重的教学任务不仅会导致教师产生倦怠感,而且会降低学情分析的准确性,同学科不同学校、不同年级之间的教师多组织教研活动,定期汇报和交流自己遇到的问题或教学困惑。
最后,教育培训部门应最大程度上集合教育资源,多开设研讨会和培训班,提供在职教师更多进修和继续学习的机会,帮助教师高效利用业余时间继续学习,不断接受新的教育信息,向专家型教师发展。
参考文献:
[1] Smith P L, Ragan T J.庞维国,屈程,韩贵宁等译.教学设计(第三版)[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2] 徐英俊,曲艺.教学设计[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1.
[3] A usubel D P.余星南,宋钧译.教学心理学——认知观点[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
[4] 竺丽英.新课程高中生化学学习习惯差异研究[J].化学教育,2008,(12):49-51.
[5] Guskey T R.方乐,张英等译.教师专业发展评价[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5.
[6] 宁虹,刘秀江.教师成为研究者:教师专业化发展的一个重要趋势[J].教育研究,2000,(7):39-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