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海燕
摘 要: 文章阐述在数学课堂教学活动中应充分利用数学思考策略,引发学生在数学思考过程中内化数学经验、形成数学“四基”、学会思维与知识的贯通,从而不断地提升学生数学认知水平,发展学生的数学综合素养。
关键词: 思考;认知;内化经验;生成;贯通
《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简要地指出,数学课堂教学活动中最为有价值的行为应是数学思考,它是学生参与数学学习活动的核心要素,也是数学课程标准中提出的四个具体目标之一。
一、 引导自主探究,实现内化经验
教师要善于利用数学活动策略,引发学生积极参与数学思考,充分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促使学生自主参与数学实践活动深入进行数学思考、探究,提升了学生隐性的数学活动经验。因而,学生进行观察与辨析的数学活动时,教师应及时激发学生独立思考,引导学生自主寻找解决数学问题的操作或解题的策略,深化数学知识经验的体验与感悟,积累和丰富学生数学活动经验,培养学生的数学合情合理的推理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例如,教学“比例的意义”例1时,教师运用班班通屏幕出示教材中情境图,学生认真观察情境图中四幅画面:天安门升国旗仪式、校园升旗仪式、教室场景和签约仪式。学生观察并收集情境图中的数学信息:天安门的国旗长5 m、宽 10 3 m;校园的国旗长2.4 m、宽1.6 m;教室黑板上的国旗长60 cm、宽40 cm;签约仪式上的国旗长15 cm、宽10 cm。根据这些数学信息,教师让学生自由选择兩个画面的国旗,动笔计算出它们的比值,接着,教师让学生展示计算结果:①2.4∶1.6=6∶4=3∶2;②60∶40=6∶4=3∶2;③15∶10=3∶2;④5∶ 10 3 =3∶2。学生在小组合作学习中观察、探究这些算式的比值,发现这些国旗的长与宽的比值相等,推导出这样的算式:2.4∶1.6=60∶40或60∶40=15∶10;也可以写成这样的算式: 2.4 1.6 = 60 40 或 60 40 = 15 10 。由此引出比例的课题,并通过谈论与探究,掌握了比例的意义。学生运用直观的数学信息,获得了感性的数学经验,经过自主积极思考与探究,内化成抽象的算式,形成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发展。
二、 运用数学思考,凸显“四基”生成
教师要善于运用数学思考活动,引导学生深入感知数学知识模型的关联性、逻辑性与整体性,使学生学会能有针对性地分析与解决数学问题,拓宽学生的数学基础知识的广度;教师结合学生基本技能的培养,为学生提供开放性、富有结构性的学习材料,鼓励学生大胆进行思考创造,促使学生的个性获得发展;教师通过数学思考活动,引导学生经历数学活动的观察、探讨、推理与抽象,自主建构数学知识模型,深化各种意识、方法等数学思想的体验;为了积累和提升学生的数学基本活动经验,教师要充分运用数学思考,让学生在数学活动中反复进行思考、反思探究思路,并在交流活动中寻找解决数学问题的基本策略,掌握学习数学知识的活动经验,最终逐步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
例如,教学“倒数的认识”时,教师运用班班通屏幕出示例1:① 3 8 × 8 3 ;② 7 15 × 15 7 ;③5× 1 5 ;④ 1 12 ×12。学生对这四道分数乘法进行计算,发现每道分数计算题中两个分数的乘积都是1,心中由此产生认知困惑:每一道题中两个分数的分子与分母恰好颠倒了位置,这样的两个分数有什么特点?应把这样的两个分数叫做什么?教师让学生进行观察、思考,再在小组合作学习中探讨交流,学生进而掌握倒数的意义:乘积是1的两个数互为倒数。教师继续出示一组分数: 3 4 、 5 6 、 5 8 、 4 7 、 8 5 、 6 5 、 4 3 、 7 4 。让学生对照这组分数,连一连哪两个分数的乘积是1,讲述一下这些算式的相同点,然后再独立列举一些类似的例子。学生在思考与探究活动中,再次深化思考两个分数的乘积都是1的本质特征上,并且实现了触类旁通的效果,学生经历了从个别到一般、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从直观思维到抽象思维的认知规律,促使学生的活动经验获得深化、迁移和建构,使学生的基本知识、技能、思想和经验逐渐走向深刻、延伸。
三、 促进数学思考,学会知识贯通
教师利用数学思考活动,引导学生把日常生活实际与数学知识、原有的知识经验与新的知识经验之间的本质联系贯通起来,使数学各个知识体系之间相互交融、贯穿,拓宽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视野,有利于学生打通数学知识间的盲点、难点和困惑。教师引导学生掌握数学新知的过程中,要重视渗透数学思考活动,培养学生学会进行思考,面对同一个数学问题,能够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层次进行思考、探究与交流,实现知识间的通畅和思维上的通畅,培养了学生独立思考、发散思维的能力。只有促进学生进行数学思考,才能有效地培养学生举一反三的思维能力,帮助学生较为快捷地解决数学问题,让学生的知识、能力自我贯通、变通和融通,使数学内容和思想方法在学生的数学思考过程中,逐渐纳入学生的数学认知结构体系,进而提升数学知识学习能力。
例如,教学“因数和倍数”例1时,教师利用例1的数字18创设一个活动情境:有18块糖果,把它们放入盘中,每个盘子中的糖果必须一样多,可以有多少种放法?教师让学生独立思考,估一估有多少种放法,激发学生积极参与思考的欲望;接着,让学生在小组合作学习中表述自己估算出来的多种放法,充分表达个性认知的内需;然后再让学生运用画图的方式,列举出自己认为不同的放法。如,18颗糖果分放两个盘子,每个盘子各9颗;分放到3个盘子,每个盘子各6颗;分放到6个盘子,每个盘子各3颗;分放到9个盘子,每个盘子各2颗。教师根据学生的思考、表述与操作思路,引导学生紧扣题意,对照每一种放法是否符合条件,教师把18颗糖果都放在一个盘子中,引发学生思考:这种放法是否有可比性?与题意是否相符?通过这样的思考探究活动后,教师出示例1,让学生根据题意列出每一道乘法算式,学生由于思维方面获得有效变通,有序、完整地列出的乘法算式:①1×18;②2×9;③3×6;④18×1;⑤9×2;⑥6×3。根据这些乘法算式,学生找到了18的因数,初步体会到一个因数的个数是有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