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佳富
摘 要:近些年来,高等学校在思想上对开展创业教育十分重视,但在具体的落实过程中还存在着不少困难。一是创业教育体系薄弱,在课程设计和教学方式上还存在不少短板;二是資本市场不够完善,融资困难,缺乏对创业必要的资金支持;三是服务机构建设落后,没有信息、咨询等相关的服务机构,对学生的创业形成了制约。
关键词:创业教育;创业意识;创业能力;理性思考
一、创业教育体系薄弱,教学模式亟须变革
相比于美国,我国的创业教育体系十分薄弱,在美国,创业教育从小学就开始开展了,而且一直持续到大学。可以说创业的意识自小就存在于美国学生的脑子中。但在我们国家,创业教育直到大学方被提起,且是近些年来才得到足够的重视,从教学目标到课程设计再到教学过程,都还存在着诸多的不足。高校在进行创业教育时,必须考虑到学生的这种情绪。从教学目标的制定,到课程的设计,再到教学的过程,都要以学生为中心,围绕着学生面临的问题和心中的顾虑来进行。
(一) 教学目标:培育敢创业、能创业的人才。
创业教育的直接目的自然就是培养能创业的人才。不仅是在校园的小圈子内能创业,出了校门,面对错综复杂的社会,依然能初心不减、敢于和能够突破重重障碍,真正创建起自己的事业来。
(二) 课程设计:与社会接轨,重在解决问题。
创业教育有着直接的目的性和实践性,在课程设计上,除了包括公司创建流程、公司管理等一系列的理论知识外,还应包括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比如给学生一个团队和一定的物质基础,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能做出什么样的成果来;在与客户、员工和其他相关部门打交道时应该怎么处理等等。除了这些,也不应忽视对学生心理素质的培养,创业过程中,肯定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此时学生是继续前进还是打道回府,是被击倒还是勇敢地站起来继续向前,全在于学生的心理素质,拥有一颗强大的心脏,在学生的创业过程中是必不可少的。
(三) 教学方式:重灵活运用,激发学生兴趣。
创业教育的实践性极强,这决定了它无法同其他课程一样,做好课堂教学就行了。高校应该从学生的兴趣入手,看学生喜欢或者善于在哪个行业创业,然后组合在一起,因材施教。教师要针对这个行业做出深入的研究调查,帮助学生分析其中的困难,帮助他们通过种种努力来克服困难。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没有什么定式,而是要为解决遇到的现实问题服务,从他们的问题出发,带着他们去学习钻研,在不断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中得到升华和提高。
二、 资本市场不完善,融资极其困难
虽然我们国家为促进学生创业,每年都拨付了不少的资金,但这对学生创业需求的资金来说,依然存在巨大缺口。没有资金的支持,学生再有想法、能力再强,也只能先从为别人打工做起。
所以,高校开展创业教育,绝不仅仅是高校的责任,对国家来说,也必须做好三点:一是继续对大学生创业进行扶持,给予其一定的贷款优惠和政策支持,补齐其短板,让其在市场上具备一定的竞争力;二是完善市场经济体制,确保市场经济的公平、公正、健康、有序运行,为学生创业创造一个良好的外部环境,让学生在有序的竞争中不断进步和发展;三是培育中小规模的金融机构,引导其为大学生创业服务,解决学生贷款难的问题。
三、 服务机构建设落后,学生创业举步维艰
在创业的过程中,学生面对的不仅仅是资金上的困难,比如,如果碰到信息不畅的情况,对学生创业的伤害很可能比资金的短缺更大。市场经济时代,市场瞬息万变,没有专门的信息、咨询等服务机构的帮助,学生的创业将举步维艰,将多走不少的弯路。
(一) 建立信息、咨询等服务机构。
高校要为学生的创业建立必要的服务机构,尤其是信息和咨询领域,及时为学生带来市场上相关行业的变化,对未来的市场做出科学的预测,根据学生的特点来帮助其选择创业方向,及时指出其中潜在的风险,让他们提前做好准备。高校的教师毕竟有限,学生也不可能有什么问题都去问教师,而且教师单凭一人之力也掌握不了那么多的信息,能为学生带来直接帮助的,还是创业信息、咨询等专门的服务机构。
(二) 配备相关的硬件设施。
创业除了资金之外,还需要一些其他必备的物质条件,比如办公设备和用房,高校要为学生的创业配备好这些条件。最好是建立一个长期性的创业基地,创业基地最好与相关的企业或机构合作建立,比如北京的中关村创业园区、上海的紫竹科技园区等,都为当地的大学生提供了良好的创业基地。
(三)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师傅领进门,修行在个人”,教师在一定程度上扮演的是指导者的角色,但并不是说教师的重要性就降低了,恰恰相反,这对教师的要求更高了。高校一方面要整合自己的所有资源,成立创业教育领导工作小组,设立创业教育的专业,并对之进行科学、有效的管理,为之提供服务和保障,使之在培养创业人才上真正发挥出有效的作用。另一方面,高校还要主动与教育部门和金融机构等单位建立合作的关系,邀请他们参与到高校的创业教育中来,参与高校的创业体系建设,比如可以向教育部提出建议,让其作出规定:在高中甚至更早的初中、小学阶段就开始有意识地对学生的创业进行教育,让创业成为他们上大学后乃至整个人生的一种普遍选择;再比如协调有关部门建设好创业的外部环境,毕竟学生创业是在社会中进行的,没有良好的大环境,创业刚起步就屡屡碰壁乃至夭折,这不仅挫伤了部分学生的积极性,也让高校的创业教育丧失了公信力,最后只能让创业教育的路越走越窄。
参考文献:
[1] 张杰.就业创业教育[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15.02.
[2] 吕一枚.创业教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6.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