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米粒
2017年11月18日下午,苏州交响乐团成立一周年暨2018乐季发布会在苏州文化艺术中心隆重举行。苏州交响乐团团长陈光宪介绍道,2017年是乐团的首个完整乐季,年轻的苏交不辱使命,圆满完成了乐季演出、艺术普及、乐手招聘、团队管理以及金鸡湖音乐厅建设等工作,交出了一份漂亮的答卷。
在2017乐季,苏交邀请到了多位名家合作,谭利华、谭盾、李飙、罗伯特·阿巴多、王健等大师与乐团交相辉映,“武侠三部曲”“不朽的‘老柴”“长征组歌”等高水准演出让乐迷充分感受到交响乐的魅力。按照乐季计划,苏交将举行六十六场交响音乐会,其中的五十三场已经高质量地完成,剩下的十三场正在有序的准备和推进之中。作为园区2017年的重点实事工程,金鸡湖音乐厅也于2017年9月30日正式启用。
陈光宪团长表示,苏州交响乐团从成立一开始就坚持“内外兼修”,除了做好本地化演出以外,还积极拓展对外交流渠道。受文化部之邀,乐团于2017年8月赴法国、德国开展成立以来的首次欧洲巡演,获得了乐界同行的赞扬。乐团还全程参加上海歌剧院全新制作的威尔第歌剧《阿依达》的排演,先后在上海、香港、苏州等地举行巡回演出十一场,演出反响热烈。
在发布会现场,领导和嘉宾们联手奏响了悠扬的马林巴琴,为年轻而富有朝气的苏交庆生。陈光宪团长则公布了备受瞩目的2018乐季内容。在新乐季,乐团将继续从艺术性、普及性、多元性等角度出发,邀请国内外一流的指挥大师担任客席指挥,以及当代最优秀的打击乐手之一李飚、女高音歌唱家和慧(入行二十周年纪念音乐会)、大提琴家秦立巍、法国竖琴王子梅斯特等带来一系列高质量的演出。
此外,继2017年成功地完成欧洲巡演和香港巡演后,2018年苏交将再次踏上国际巡演的征途。6月的新加坡、马来西亚巡演,旨在以“中新合作”的城市发展理念,加强两国之间的文化交流。8月,由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牵头的南美巡演,计划在阿根廷最富盛名的科隆剧院演出,希望借由此次巡演,进一步扩大乐团的国际声誉,为2019年的北美巡演奠定基础。2018年11月,苏州交响乐团还将举办首届苏州金鸡湖作曲比赛,这也是开创了乐团举办作曲大赛的先河。
发布会当晚,是苏州交响乐团成立一周年音乐会,这也是乐团2017乐季的第五十四场音乐会。上半场,最具东方人文气质的华裔大提琴家王健为观众献上了埃尔加的《E小调大提琴协奏曲》。返场时,王健与苏交的三位大提琴演奏家联手演奏了巴赫的《G弦上的咏叹调》。现场观众不满足,于是王健大师再次登台,一曲大提琴版的《二泉映月》让人耳目一新。在掌声雷动下,王健第三次登台,带来了他最拿手的巴赫《无伴奏大提琴组曲第一号》。下半场,享誉国际乐坛的指挥大师许忠则指挥乐团演奏了拉赫玛尼诺夫的《第二交响曲》。
在演出前,我们特别采访到了两位卓越的华人音乐家许忠和王健。
由苏州交响乐团主办的苏州金鸡湖国际钢琴比赛于2017年11月3日至11月12日在金鸡湖音乐厅举行,开创了苏州地区钢琴国际赛事的先河。作为苏州交响乐团的首席指挥,许忠认为这对苏州交响乐团至关重要,“我觉得一个职业交响乐团特别需要有赛事,通过赛事也能推动交响乐团的发展,两者之间是交相辉映的”。
钢琴家出身的许忠在赛事组织方面颇有经验,早在2001年,他就开创了上海第一个国际钢琴比赛,并连续担任了五届该比赛的艺术总监。为了让金鸡湖钢琴比赛立刻成为一个亚洲,甚至是举世瞩目的国际性赛事,他在构建评委阵容时颇费了一番心思。“我邀请来的七位评委,应该说都是世界上最著名的国际赛事的总监。比如我的老师多米尼克·墨赫莱(Dominique Merlet)是这一届比赛的评委会主席,同时也是日内瓦国际钢琴比赛的评委会主席;来自爱尔兰的约翰·奥康纳(John OConor)是都柏林国际钢琴比赛的评委会主席;保罗·山厉(Paul Schenly)是美国克利夫兰国际钢琴比赛的评委会主席,等等。所以整个评委会的成员都是非常重磅的。”
许忠告诉我,这次金鸡湖钢琴比赛,组委会只规定了五十位参赛选手,但是报名的选手却达到了一百三十位,“这对一个新的钢琴比赛来说是很不容易的”。对此,许忠认为主要有以下几点原因:“第一是苏州的城市魅力,第二是赛事组织的严谨程度,第三是评委整体的水平,第四是刚刚建成的金鸡湖音乐厅。”许忠对参赛选手的评价颇高,“我看过选手们的资料,其中百分之八十都已经在世界各地得过奖了”。在他看来,获得第一名的韩国女孩Yeon-Min Park从各方面来说都相当不错,“尤其是决赛中,当交响乐团木管声部的演奏有一点点晃动时,她能够非常好地把控住,可见她的比赛经验非常丰富”。至于其他选手,许忠则认为他们的水平十分接近,“比如年轻的十六岁选手韩佳昊,能够替我们中国杀进决赛,最终拿到第三名,我为他骄傲”。许忠表示,金鸡湖国际钢琴比赛今后还打算继续举办下去,“我们准备三年一届,钢琴比赛是一定要有持续性的,因为它的延续性将代表它的规整和严谨”。
埃尔加的《E小调大提琴协奏曲》的曲风与其之前从容气派的音乐风格大相径庭,被评为“一首埋藏于内心深处、催人泪下的悲歌”。王健对这部大提琴協奏曲也有着独特的理解。“我们知道,埃尔加的大多数作品都比较含蓄,充满了一种英国绅士的感觉,但这部作品却超越了绅士感,完全是一种灵魂的呐喊,非常感人。”从历史角度上来说,它作于“一战”后的满目疮痍之中,怀念一去不复返的战前光景。“‘一战时,很多埃尔加这个阶层的所谓社会精英都是第一时间冲向了战场,伤亡巨大,他的很多好朋友都离他而去,所以作品中充满了一种缅怀的基调。”
作为大提琴文献中的经典之作,王健演奏过很多次这部作品,那么他是否会产生一点点的疲倦感呢?他是如何在每一次演出时保持对它的新鲜度和兴奋感呢?王健首先坦陈道,“当然,如果每天演的话,肯定会有疲倦感,但就像你今天吃饭吃饱了,不想吃了,过一阵又需要了”。他认为,真正的好作品每次都会给我们带来不同的震撼和触动,因为它讲的是人性中最深的一些东西。“古典音乐的根很深很深,你第一次听的时候不一定能听到全貌,哪怕听过好多遍,每次还是会发现一些新的东西,音乐的特点就在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