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飞燕
摘 要:本文主要以初中语文阅读提问教学的原则和重要性作为出发点,并从关注学情状态,做到“科学问”和提高提问逻辑性两方面,分别分析了《孔乙己》和《社戏》的问题创设,以期为提高初中语文阅读教学效率和质量提供一些参考和意见。
关键词:初中语文;阅读教学;提问;《社戏》;《孔乙己》
问题教学是一种思维教学,是初中语文教学方式的一种。问题是思维和灵感的集结点,创设具有针对性和灵活性的问题情境不仅可以有效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还可以提高学生课堂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问题的创设与提出,不仅可以有效增强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有效活动与交流,还可以引导学生以积极主动的态度参与到课堂提问环节和学习中,从而达到加深内容理解和启发学生创造思维的目的。
一、 初中语文阅读提问教学的原则和重要性
(一) 原则
当前,初中语文阅读教学注重字词句的分析与讲解,教师将关注的重点主要放在教材内容结构分析方面,严重忽视了教学内容问题的设计与教学方案的创新,从而导致课堂教学氛围更加沉闷、枯燥。随着新课改的实施与全面推行,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是新课改的要求,而问题的巧妙设计与提出是有效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创新思维的重要途径。教师要想进一步提升学生的自我发展能力和学习能力,就需要结合课程内容设计问题,让初中学生在自主思考和探究学习过程中逐步加深对教学内容的认识与理解,从而达到提高学生自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应坚持系统性、适当性、创新性和启发性四大原则。系统性是指教学目标和提问教学方案应科学化、系统化,应与教学内容相得益彰。启发性是指教师在结合教学内容和学生实况设计提问教学方案时,应确保问题具有开拓学生思维的作用与效果,并逐步引导学生深入问题的探究与学习。适当性是指教师应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保证每位学生参与到课堂教学内,进而在促使学生全面发展的同时注重每位学生的个性发展。创新性是指教师的问题设置应打破传统教学理念和思维的限制,进而使提问教学方案更具针对性和创新性,从而达到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和激发学生自主探究学习兴趣的目的。
(二) 重要性
语文课堂实践证明,结合教学内容巧妙设计教学问题是有效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重要途径。传统单一的教学模式已不能满足新课改的要求,这就需要教师及时更新教学观念、改变教学方式,创设具有针对性和创新性的问题情境,进而促使课堂教学氛围更加轻松、愉悦,达到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的目的。课堂上的形象提问对于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具有积极的推进作用。这是由学生课堂知识接受能力有限决定的,在课堂学习中,大部分学生处于似懂非懂状态下。这时教师再引入问题,既可以检测出学生的学习情况,又可以引发学生不断思考和探究更加深入的知识点,进而激发他们的求知欲和探索欲。
二、 初中语文阅读教学提问设计策略
(一) 关注学情状态,做到“科学问”
教师在设计问题时,需要关注教材内容的重难点知识,即合理区分教材内容的主次问题,引导学生着重探究核心问题,这样才能够使问题更加具有针对性和价值意义。值得教师注意的是,太难或者太简单的问题并没有多大的研究价值。这些问题称之为“伪问题”,属于“无效”问题。针对这一点,教师在创设问题情境或者展开问题导入教学时,应避免“无效”问题。结合教材内容和学生实况提出“科学”问题。比如,在讲解《孔乙己》一课时,教师如果单纯地引入有关于作者生平事迹或者文学常识等问题则显得过于简单且毫无研究价值。对于初中学生而言,在小学阶段,很多教师主要围绕作者的生平事迹或者文学常识展开教学,在初中阶段教师仍然采用这种教学思维展开教学活动,不仅会使课堂教学氛围显得枯燥无味,还会使学生对学习内容提不起任何学习兴趣。关于“茴香豆”中“茴”的四种写法探讨,虽然具有一定的学术价值,但是已经超越了初中生思维发展极限,属于“高深学究式问题”,也是“伪问题”范畴的一类。因此,在实际教学中应尽量避免。例如,教师结合教学内容可以设计以下“科学”问题:
问题一:“同学们,通过预习和学习,相信大家对《孔乙己》这篇课文无论是结构还是内容,都有了一定的了解。在文章开始部分,作者重点描述了鲁镇酒店的格局。请问作者的用意是什么?”
问题二:“作者花了很多笔墨着意写众顾客,请问作者主要是想表达什么?”
问题三:“题目是孔乙己,而作者在开頭几段主要写了鲁镇酒店和众多顾客。其目的何在?与孔乙己有什么关联?”
问题一的创设与提出,主要是想让学生明白鲁镇酒店的世态炎凉是现实社会的映射。作者花笔墨描述酒店格局使为接下来的人物描述做铺垫。问题二的创设与提出,主要目的是引导学生了解孔乙己当时所处的社会风貌。即对顾客的分类,有短衣帮、长衫帮。同时也为孔乙己身份的交代做铺垫。问题三的创设与提出,其目的是引发学生对内容的深层次思考与探究。孔乙己穿着长衫,与其他顾客一样,是鲁镇酒店的老顾客。但是他的待遇与其他顾客却不同,是个特殊的长衫者,为接下来的情节描述埋下伏笔。
以上三个问题的创设,不是简单的问题或者超乎学生实际年龄的问题,符合适当性和科学化原则。三个问题的难度是逐步增加,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初中学生的思维。第一个问题是环境的描述,环境的引出必然会涉及到人物关系的描述,涉及到主人公—孔乙己的人物形象。进而逐步引导学生把握文章主旨和思想情感。因此科学的提问是促进学生思维发展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重要因素。
(二) 提高提问逻辑性
对于《社戏》一课,如果教师不能有效把握问题的逻辑性,学生就无法理解文章的“矛盾之处”,即作者认为戏并不好看、豆也很普通,为什么作者在结尾之处说好呢?如果学生在问题情境中缺乏应有的反应,不仅会致使课堂氛围沉闷,也会严重降低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最终导致课堂教学质量下降。针对这一问题,教师在设计问题时,应注重问题设计的逻辑性和合理性。结合教学内容可以从以下方面设计问题:
问题一:“《社戏》这篇课文的故事情节主要是围绕作者小时候与伙伴一起看戏的经历而展开。课文中作者重点描绘了‘我对这次经历的感悟,请问是哪一段?”
问题二:“同学们,请快速浏览和通读课文内容。结合内容自主思考舞台上演的社戏到底好看不好看?那夜吃的豆就一定比第二天六一公公送的豆好吃吗?”对于这个问题,应采用小组合作探究模式展开教学。
问题三:“作者认为社戏并不好看,豆也不好吃。为什么作者在结尾处表明了对那夜戏和豆的无限回味与独特情感呢?”
课堂活动的开始阶段,教师提出以上问题学生并不能快速回答。其目的主要是让学生树立问题意识,然后带着问题逐步深入内容。当学生有疑惑时,教师继续提问:“既然戏不好看,豆也不好吃。但是作者却无比怀念那夜的戏和豆。我想作者描绘的重点可能不在戏和豆上面,而是平桥村的事、人给作者留下了深刻印象。接下来我们就一起找出让作者感兴趣的人和事。”这个问题的提出既接问题一、问题二、问题三,又是引出下文的主要切口。通过小组合作探究学习,教师既可以加强与学生之间的有效活动与沟通,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师生可以概括出平桥村的美好事物,感受到人物的美好品质。趁热打铁,教师继续提问:“除了事和人的描述之外,作者还描绘了什么是美好的?”文中作者用了大量笔墨描绘,学生很容易总结出来,即景物之美。接着教师引导学生对《社戏》内容进行赏析,最后得出“人的美好品质”、“事物的美好”、“景物的美好”结论。话锋一转,教师转回问题三:“作者认为社戏并不好看,豆也不好吃。为什么作者在结尾处表明了对那夜戏和豆的无限回味与独特情感呢?”此时教师无需再做出过多解释,学生已经“豁然开朗”了。
在赏析《社戏》内容之后,教师可以适当补充鲁迅的其他作品,实现升华主题思想的目的。比如《朝花夕拾》的《小引》一文中,就表达了作者对故乡的情感以及思念,以此进一步帮助学生理解作者的思想情感。
三、 结束语
初中老师在教学方面应该加强对提问设计的重视程度,设计出更加科学合理、更加具有创新意识的提问。以此才能有效避免课堂提问中出现过细、过浅等等现象,让初中生更深入地理解文章,掌握所学知识。以此提升语文课堂的教学效率,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
参考文献:
[1]陈剑峰.真问题:语文高效课堂的基石——以《孔乙己》教学为例[J].语文知识,2014,(04):54-56.
[2]張玲.初中阶段小说纵深化阅读教学策略初探——以《三颗枸杞豆》《孔乙己》《我的叔叔于勒》教学为例[J].语文知识,2016,(15):11-14.
[3]赵年秀.语文阅读教学改革之审视——以名教师程翔《孔乙己》一课为例[J].教育测量与评价(理论版),2010,(01):42-45.
[4]高义平.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的预设与生成策略分析[J].语文教学通讯·D刊(学术刊),2015,(03):19-20.
[5]彭万侠.关注体验过程,培养阅读策略——论语文教学中学生阅读策略的培养[J].基础教育,2013,(04):61-74.
[6]阮海洋.漫谈“先学”阶段的语文教学内容的选择——以《孔乙己》教学内容的选择为例[J].浙江教育科学,2011,(05):16-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