倪洪祥
摘 要:阅读是小学阶段语文教学的重点内容,是丰富学生情感体验,提升学生读写、思考能力的有效途径,然而现阶段小学阅读教学过于强调语文的工具性学科性质,忽视人文内涵,教师发挥过强的主导作用,包办代替学生的阅读过程,使学生难以产生独特的阅读感受。有鉴于此,文章从阅读主动性、情感体悟、兴趣培养等角度切入,针对上述问题展开分析探讨,给出相应的优化对策,为小学语文教学提供参考。
关键词: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改进
一、 引言
阅读是语文学习的基础,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居于关键性地位,阅读教学关系到学生语言能力、读写能力和交流沟通能力的好坏,对丰富学生的情感、提升学生的技能有着极为重要的帮助。因此,本文立足于小学语文教学工作者视角,认真分析当前语文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解决对策。
二、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现状分析
(一) 教师主导作用过强
当前的小學语文阅读教学过程中,教师主动教的意识过强,以完成教学任务作为首要目标,在课堂讲解时,生怕漏下了那些句子内容,担心学生无法应付考试,所以只能一味地讲解提问,导致阅读教学缺乏启发性和针对性,留给学生进行文本对话和相互交流的时间十分有限。虽然整堂阅读课展现的绘声绘色,但学生真正能理解的知识内容、真正能体会到的文章情感内涵却并不丰富。一些教学经验丰富的教师,常常以自己对阅读内容的理解去衡量学生,不留给学生以思考和体会的空间,对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十分不利。
(二) 人文内涵不受重视
小学语文阅读应兼顾情感培养和能力训练,但当前语文阅读课程普遍偏重于字词句方面的训练,在教学实践中,片面的以工具性学科定性语文课程,将阅读与训练结合,弱化了教材文章的感染力,影响了学生通过阅读获取精神享受,导致学生的阅读缺乏人文内涵的积累,缺少情感方面的体悟。
(三) 阅读过程包办代替
小学阶段的学生所掌握的语文知识较少,而且思维更加发散,所以教师出于提高教学效率的目的,往往会包办代替学生的阅读过程,以自己对阅读文本的理解为出发点,用阅读理解的结果来教授学生,虽然强化了学生知识性内容的积累,但同时也妨碍了学生对方法性阅读技巧的掌握。而“兜售结果”式的教学模式,让学生难以对文本产生独特的阅读感受和体验。
(四) 缺少课外阅读指导
当前,教师对学生的课外阅读缺乏有效的指导,许多学生在课外并不进行阅读,或者漫无目的的阅读,对于一些教科委推荐的经典书目,即使阅读过也失之粗劣,没有养成对经典书籍精细化阅读的习惯,所汲取的养分有限。
三、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优化策略
(一) 构建生成性课堂 强调学生主动性
教师在引导学生进行阅读时,通常采取问题先行策略,让学生怀揣着问题进行阅读,并在阅读中寻找答案。然而这一模式在实际运用中,往往会预先设计十分绵密繁琐的问题,而后再让学生的所有阅读理解统一到标准回答上,这实质上并非是带着问题找答案,而是带着结果去找问题,学生只能被动接受知识。而生成性教学模式,则采取了板块化、框架化阅读设计,拓展了问题域的边界,并采取了一定程度的弹性设计,注重提升阅读理解的思维强度,所提问题更具开放性。以《秋天》(人教版2年级)一课为例,结合阅读情境,设计开放性问题,如“那一句所表现出的情景最美?”,甚至引申提问:“除了秋天还有那个季节是你喜欢的?”期间,尊重学生的发散性想法,注重教学的启发性,不局限在标准答案上,如此一来,将显著调动起学生的积极性和兴趣,让学生更容易带人情景,积累语言知识,获得情感体验。
(二) 兼顾阅读理解和情感体悟
在展开阅读教学之前,教师要基于学生视角把阅读材料的内容吃透,区分阅读材料中各类语料的类型和作用,用学生独特的情感体验为线,将之串联综合。比如,《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人教版3年级节选)这篇阅读材料的语料十分丰富,有需要“吞下去”的积累型语料,有需要反复咀嚼的咀嚼型语料,还有从全篇着眼,注重分析的解析型语料和基于自身喜好进行欣赏鉴赏的鉴赏型语料,这些语料之间交叉渗透、相互融合。教师要将之做好区分,并引领学生体会作者写作时的思想情感,基于情感体验和导向的前提下,强化学生对这些语料内容的理解和掌握。至于深化学生情感体悟,可通过小组讨论的形式,让学生阐述自己对文章的看法,为学生创造开放、宽容的讨论环境,让学生在积累规范语言的同时,提升思想情感境界。
(三) 还原“阅读过程” 注重学生独特的阅读体验
教师在阅读教学过程中不预设标准答案,不代替学生进行阅读思考,将阅读过程还原到初始态,让学生对文本内容产生基于自身感受的独特的阅读体验,引导学生与文本对话,激发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独特理解,教师从中引导学生,使学生的思考更符合逻辑。鼓励学生之间就文本内容展开的交流,可以互相沟通自己的独特感悟和个人见解。比如针对《陶罐和铁罐》(人教版3年级)这篇课文,让学生在阅读结束后,为这个故事续写(说)另一个结尾,通过为文章接续故事,实现对课文内容的再理解,而学生基于原文事物所展开的想象,则能加深其对文章内容的感悟,达到个性化阅读的效果。
(四) 激发学生阅读兴趣 实现有序的课外阅读
对小学语文阅读来说,课内教材内容是让学生掌握阅读方法,加强其阅读理解能力,而培养阅读能力除了要掌握方法之外,还需要更为广泛的积累。而课外阅读则是积累知识、锻炼方法的最有效途径。在课上阅读训练时,教师要注意启发学生的情思,激发学生的兴趣,在课文讲述过程中援引经典著作,并留下悬念让学生自己去寻找阅读,组织学生就课外阅读的收获展开交流,鼓励学生持有独特看法,引导学生精细化阅读。
四、 总结
综上所述,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应强调教师的引导作用和启发作用,将阅读过程留给学生,在教授学生阅读知识的同时培养他们掌握阅读方法,注重学生阅读过程中的个性化情感体验,激发学生向课外探索阅读的兴趣和动力。
参考文献:
[1]胥红.引思维飞翔展个性飞扬——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现状分析与改进策略[J].小学科学:教师版,2014,(01):90.
[2]徐风森.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现状与改进策略[J].读写算:教育教学研究,2015,(48).
[3]邢锋.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现状与改进策略研究[J].教育,2016,(11):000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