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玲
摘 要:从“语文课程致力于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出发,确定语文课程的基本理念之一是要使学生具有适应实际生活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等等。语文课程强调要“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将语言应用能力放在语文教学最为重要的位置,并强调了学生写作能力的培养。由此可见,小学习作能力的培养是不容忽视的,如何提高小学习作能力亦是值得人们的深思。
关键词:习作;能力;兴趣;实践
习作——是语文教学中的重要环节之一。从“语文课程致力于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出发,确定语文课程的基本理念之一是要使学生具有适应实际生活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等等。语文课程强调要“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将语言应用能力放在语文教学最为重要的位置,并强调了学生写作能力的培养。由此可见,小学习作能力的培养是不容忽视的,如何提高小学习作能力亦是值得人们的深思。
一、激发兴趣,因材施教
所谓“兴趣是孩子最好的老师”,在这里诚然是最合适不过的了。不论是要引导学生留心于身边的生活,还是鼓励学生的写作信心,抑或是创设让学生们相互分享习作的快乐,其落脚点都是在于培养学生兴趣,使学生爱上习作。学生学习写作与学习其他知识相同,同样需要激发、培养习作的兴趣。一直以来,“因材施教”一直是我国教育理念中最重要的。学生个体是千差万别的,不能用一把尺子去衡量所有的学生,事实就是、因地制宜地看待他们。不同学生有不同的情况,为了激发学生的习作热情,形成一种积极的习作氛围,“因材施教”亦是必不可少的。让他们自主的参与习作的全过程,而不是应试,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首先,鼓励学生从他们最感兴趣、最熟悉话题入手,这样学生才不会感觉到写作时无话可说,一方面增强了他们的感悟力、想象力,另一方面也在习作的过程中建立起对习作的兴趣。其次,也少不了自主探究的过程。让学生们能够自主的通过调查、访问、实践等多种多样的探究活动,让其有足够的空间和时间去张扬自我、释放天性,亦是在有限的习作时间里的一种锻炼机会,学生也能在这过程中对写作产生强烈的兴趣。
二、广泛阅读,积累语言
读是写的基础,写以读为前提,只有广泛的阅读,才能是学生在写作时言之有物、才思泉涌、付诸笔端。语文课标明确规定小学生的阅读的总量不少于100万字,}{古人有云“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若是没有平时的积累,也难成“无米之炊”。当然,这浩如烟海般的书籍宝库,阅读亦不是使学生们囫囵吞枣、一知半解。所以,读书也不是漫无边际的,作为一名教师其责任也有推荐文学名著,红楼三国自不用说,报刊、杂志也可,以便学生广泛而又有目标的学习和运用语言。同时,也要注意是否符合学生的接受能力个需要。课外阅读不是为了写作时的生吞活剥,也不是为了考试时的死记硬背,而是学生对语言的一个吸收过程,将写作语言和技巧吸收运用并融会贯通,{为学生的习作奠定良好的基础。“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这说明积累的重要性。学生能在日常积累中把读到的精彩句段摘抄下来,词汇必然日渐丰富。“三人行必有我师”,同学间常沟通交流方法、感悟,不仅友谊加深,最主要的还是语言也能随之吸收,习作时运用自如亦是水到渠成。这时,学生的笔触也渐渐圆润。从习作教学的具体目标出发,抓住作品的写作特点指导阅读,让学生们充分感受作品的精彩的同时也感悟作品的写作特点,进而根据具体的训练目的组织诸如观察、写人、叙事、写景等方面的习作训练,以达到学生在阅读中感悟,在感悟中模仿,在模仿中把握目的。以期在此过程中,积累写作语言和提高写作技巧。
三、走进生活,立足实践
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曾说过:“生活是写作的源泉,源头盛而文不竭。”这也说明生活是习作的源泉。过去,课上,大多数学生一见写作便“秋上心头”,不想写,也不会写。学生没有善于“发现”的眼睛,自然没有写作素材。这时,教师要引导学生走进生活,留心观察,亲身实践,最为重要的还是,观察二字。第一种是比较常规的观察方法,即按照自己经历的顺序去观察。如上学的过程,从家里出来到走在路上再到进入校园,这种观察法是一种本能式的观察方法,无论教师交或不交,学生总是很容易就能掌握,是没有新意的。重点是如何引导学生重走这段路,发现每次的不同之处,学会发现不同亦是十分的实用。第二种便是联想法,就是将上述的观察与联想紧密结合,由此及彼的联想,丰富材料,充实内容,突出特征。如写景时,能通过观察美丽的景色,而联想到更深层次的人、事、物以及造成的影响。最后,使学生善于从自己身边还有人物身上发现亮点,融入自己的写作过程中去。
四、学会创新,彰显个性
小学阶段写作是基础表达阶段,这是他们初具独特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这时的的学生往往有许多天马行空的想法,也许在我们这些大人看来不切实际,这时我们应有一双慧眼,这些可能就是最初的创新思想。小学阶段的写作方法仍然是以借鉴为主,借鉴也应讲求一定的方式,不是一味的“拿来”,“個性”是不容忽视的,“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在借鉴的过程中是有选择的,带有“个人”的色彩。最后是创新的表达形式,要肯定学生大胆使用一些并不很成熟但又独特的词语、句式等等。学生的主体地位是不容忽视的。学生必须认识到自己才是学习的主体,在习作中亦然,只有意识到这一点,才能实现写作中的创新。这就回到了上述的三点,无论是兴趣、生活、抑或是阅读都是写作的基础和前提条件,在此基础上的技巧和创新也是文章出彩的必不可少的条件之一。
提高学生习作能力在语文教学中有着非凡的意义,习作能力是伴随学生终身的能力,学会习作,学好习作,能使学生终身受益。习作能力的提高,不是一朝一夕而至,贵在持之以恒。
参考文献:
[1]程丽芳.小学语文作文教学[J].神州,2012.
[2]付守芝.浅谈小学作文教学中如何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J].大观周刊,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