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玄夫
艺术源于生活,而又高于生活。真真假假假假真真,在这一空间上,人类对自身的文化做出了思考,正视历史,探索未来,以展现人文亮点。“逆水行舟,不进则退”,《舌尖上的中国》让中国观众对纪录片有了新的认知,产生了比以往更浓郁的兴趣及期待。这一改变促使制作方也相应有了不小调整,在题材上,不再限于央视播放的动物、政治类传统内容;在传播的途径上,也由单一变为多元。而人物纪录片则成为其中展示人文关怀的最佳介质,这同时也意味着承载人文关怀的使命将是人物纪录片责无旁贷的最高理想和目标。2016-2017年期间有大量的纪录片问世,其中以英国BBC、日本NHK电视台为代表。中国的纪录片还尚处于发展探索阶段,和国外优质纪录片相比有一定差距,但也不乏优良制作。例如郭柯导演的《二十二》、范俭导演的《摇摇晃晃的人间》以及陆川导演的《我们诞生在中国》。
2017年8月,中国首部票房过亿的纪录片,如同六月的热浪,霎时间席卷了整个中国。在高涨的票房下,满载了观众沉重的心。
在抗日战争八年间,中国二十万妇女被迫沦为日军的慰安妇,成了这场战争的牺牲品。那些被日军肆意玩弄残害的妇女,她们的尊严破裂得崎岖一片,满目疮痍。在影片《二十二》开拍之时,中国内地仅剩二十二位“慰安妇”幸存者,直至上映前夕仅剩八位!曾经的经历像是一场白浩浩的梦魇,那月光与黑影中断壁残垣千门万户,她们拼命想挽住遗忘的齿咬,却仍是苍白退缩,甚至都来不及给影片中的名字加上框就落荒而逃,她们在四面楚歌中没有一点温暖的回忆。这是她们的整个人生。
在之前的《三十二》中,导演仅选取了人物个体作为拍摄对象——韦绍兰和她的混血儿子罗善学。他在展现故事情节时,注重灯光、配乐、镜头等电影艺术手法的综合运用、协调搭配,使得整部纪录片都弥漫着悲伤的情绪。然而,两年后,在拍摄同样题材的《二十二》时,导演却采取了截然不同的方式,令影片呈现出的效果更加质朴,在剪辑方面虽稍显琐碎,但这正是导演想传达的真实,不假修饰的现实生活就这样在片中冷冷地流着。
影片中有一截片段记录了一个名唤米田麻衣的日本留学生给一位老人看日本军人照片的场景。老人的话像是一段纠缠在一起的链索,并没有欠缺,可是全弄乱了,我从来没有见过一张这样阴郁而又光明的脸,夜浓如墨,滴落我的眼中。片中老人却只是笑了,说他老了,没有胡子了。我愕然之后释然。挣扎也罢,沉吟也罢,统统在绵绵的时光中辗转成泛黄的书页、老去的墨痕。整部影片并没有刻意去渲染国仇家恨,只是安安静静地记录着这些老人现有的生活。命运伸出手来,我们无能为力。有些爱要用一生去忘记。恨,一样会模糊时间。到底鬓发霜染,心无悲戚。其中一位老人,采访过她的记者不少,只是她都没有多说。这次在镜头前她终究说出了当年的经历:怎样被日军抓走,又怎样卧薪尝胆逃出来,跑回家时才知道父母以为自己死掉了……说着说着老人哽咽了,“不说了,不说了,我说得不舒服。”战战兢兢是深渊,优雅洒脱是自忘。我们作为旁观者,谁又真正曉得她们心里的痛苦呢?只有当事人独自萧瑟,再无人给她们清醒而疼痛的空气。
在电影《二十二》的结尾,“中国慰安妇民间调查第一人”张双兵说了这样一句话,“可是到头来,一分钱赔偿、一句道歉也没有。反而通过这种方式,让全村甚至全国的人都知道了她们的身份。”
生活在瞬间奋勇的奇迹之后,只余留下漫长的困顿。但痛苦的时间,还是太久了。久得没有至尽一般。透过影片中填也填不满的枉费的现实,她们处境之荒芜败落显得更为急切逼真。她们清楚人世对她们的放弃,与幸福的终结,使她们不再确定在世界上的位置,只能随波逐流。即便如此,她们也要勉强并且用力支撑,继续存活。保持沉默,自生自灭。一如大部分日常的人,忍耐着生活下去。这是星月沉沦的真相,也是一种高贵的克制。
第一次听到这个片名时,让我感觉到淡淡的忧伤和浓浓的情愁。纪录片以湖北女性脑瘫诗人余秀华的失败婚姻为主线。婚姻是人们不变的茶余饭后的消遣话题,在时代和观念相对落后的农村,这样勉强结合的婚姻不在少数。相同的处境下,绝大多数的人,都会选择安于现状。但她却在用自己的一生,追逐自己的梦想和自己想要的生活!她也是个女人,可是她能够选择这样沉默得像坟墓般的婚姻吗?她问自己。如果能够,就不会出走得这么远。她在寻找自己,在波折漫长的路途上,最终感受自我的真实存在,哪怕只是瞬间。她说,首先她是一个女人,再是一个农民,最后才是诗人。在她身上,我们看到了三者毫不违和的结合。“就是当心灵发出呼唤的时候,它以赤子的姿态到来,不过是一个人摇摇晃晃地在摇摇晃晃的人间走动的时候,它充当一根拐杖。” 她的日子过得真像一场做了太久的梦,可是她也注意到年月也会一眨眼就过去。有些日子真有时间都压缩在一块儿的感觉,有时早几年的光阴只是梦的一小段,一翻身也就忘了。像鱼,像深海底的鱼。
她的成名诗《穿过大半个中国去睡你》让她一夜爆红!套用哈姆雷特的话说,一千个人眼里,就有一千个余秀华。在我眼里,她热爱生活——幸福如一片叶子含在嘴里;这个三月,走得小心翼翼;我不知道我是否能够获取水分;并从一条静脉上,得到秋天的走向”。她向往爱情——但你还是你,有我一喊就心颤的名字”。她又敢于挑战自我,“爱是一场远方独自的焚烧,灰烬之后的重生;是疼到毁灭之时的一声喊叫;是喊叫之后永恒的沉寂;我以旋转的方式向你靠近,如激流上的花朵,如花朵下的漩涡……”她是一位敢于推翻旧思想的束缚、重新选择自己想要的婚姻的女性。她是爱自己的。敢问当今世人,又有谁真的可以完完全全不在乎旁人眼光,真真切切、不卑不亢地做自己,勇于表达自己的观点,一步一步去追逐自己的梦想?
她的诗易懂又不易懂,她写的是生活,却能读出意境。也能从她的诗中,读出自己的共鸣。该片导演范俭说,“在拍摄余秀华的纪录片中呈现她的诗并不需要大动干戈,因为她的诗来自于她的生活,是她内心的呐喊。”当脑瘫、诗人、离婚,这样的标签加在一部影片中的时候,导演却用一种诗意、亲密、有力的拍摄方式记录了余秀华的真实人生,表达出了人性的复杂。
在影院看完整部纪录片,令我感触最深的是她被围坐在一圈圈读者中间的时候,她吃力地说着,“我也想在我说话的时候,让表情显得自然一点,可是我做不到!”我的心一下子被狠狠地揪了一把!我们即便见到各种软弱、局限,不管它们来自他人还是自己,要懂得这一切均是自然与合理。这里面没有美丑,也不存在善恶,只是我们各自的属性所得到的命运。只是当影片一路跌跌冲冲、踉踉跄跄地将之呈现出来时,我仍感到一种阴凉的裂痕在皮肤上悄悄往上爬。她做不到的,我们都能轻而易举地做到。可她做到了的,我们又有多少人可以做到呢?一身红袄,摇摇晃晃地走在乡间的小道上,我仿佛看见了一束光!自幼年开始,她就一直说服自己与身体的残缺贫乏进行对抗。物质的贫乏,情感的贫乏,精神的贫乏,信念的贫乏——种种贫乏而无法回避的现实。她都竭尽所能地与之对抗,尝试让自己逐渐丰盛独立的途径和可能性。即使路途坎坷,一直颠沛流离。影片为余秀华苍茫的人生做了具体、写实、生动的注脚,这一声哀叹便有了因果,有了头尾,有了故事,有了人形。
前两部像是一支带着血泪的悲歌,而这部纪录片就是一幅山水画:舒缓的轻音乐,波澜壮阔的草原,烟波浩渺的河流,峰峦雄伟的雪山……《我们诞生在中国》用缓慢的方式告诉我们大自然是多么美丽,带给我们无以言表的感受。有时候看到美的东西,内心激动,跟它碰撞的时候却无力描绘。一描绘就觉得很俗,不知道怎么把它说得朴实,说回它自己。这一点,该纪录片做到了。去接近日月山川,并且把物从阴暗的角落里拖出来,拆散,一件件洗干净了,也得个爽心悦目。
这是一部制作精良的拟人化动物纪录片。一场以金丝猴淘淘和大熊猫丫丫为主角、雪豹达娃、藏羚羊为配角,搭配临时客串丹顶鹤等国家一级濒危动物的本色演出。以春、夏、秋、冬四季轮回展现生命的周而复始、生生不息。用时光岁月的更迭,演绎着这一史诗。
整部片子通过给动物配音和活泼喜乐的故事情节来表达人类的核心情感。以“离家、迁徙、争斗、归家”不同的叙事线路构建整个家园主体。既体现动物本身的生活习性,又潜在地表达了人类的社会属性,勾勒出人与动物共同的家园情怀。雪豹达娃为了哺育孩子与入侵者争斗地盘,为了食物铤而走险与牦牛搏斗;金丝猴淘淘因为二胎妹妹的到来,失去了宠爱而离家出走,最终领悟家的真谛而归家;大熊猫丫丫细腻的母爱,让美美长大后也难割舍。一阵温柔的牵痛,这都是人类的情感体现。可以看出导演弱化了森林法则的残酷性,重点描绘了家园的温情,突出了爱与责任,让观众的情感得以寄托。生命是一条河流、静缓、深阔、恒无止息,它属于存在于世的所有生灵。
陆川在遭遇《九层妖塔》滑铁卢后,重新拾回令他成名的《可可西里》式拍摄手法拍摄此片,制作之精良、剪辑之完美、配乐之新颖可以想象。尽管如此,影片仍有争议之处。一者,与传统纪录片不同,此片加入了故事情节,先设计好故事大纲,再去拍摄影像素材,最后通过后期剪辑把零碎的画面串成一个完整的剧本。以苍鹰捕捉金丝猴淘淘的妹妹,淘淘奋力飞跃救下妹妹,雪豹过冬后被饿死等情节,来营造悲惨的气氛。再者,是对片名的非议:动物难道不是先于人类生存在这片土地上的吗?尚且只有人类才有“国”的概念,这样一部关于动物的影片非要套上国家的名头来体现民族自豪感吗……颇多思维漏洞,尤值商榷。笔者认为,过多的拟人化台词给人一种逼仄感,欲强迫观众进入导演早已设置好的剧情当中,缺少了些许应有的自然,挤压了想象的空间。也许,人与动物之间的差别,并不仅仅在于思想与语言。苍云纤荷,雀缀西天,一江怅水,梦若夜寒。自然万物恰如三春花事过后,随来的四月五月天气,本身便是新竹新荷,自有它愉快的性质,人为过分修饰,反倒显露局促隳败,使人难得满足。
站在巨人的肩膀上,以一个新的角度放眼望去,当今世界,每个国家都相当程度卷入到了全球化的潮流中,而且一发不可收拾。国际交流不可避免,来了挡也挡不住,與其怨天尤人,左顾右盼,踌躇不前,不如撸起袖子去借鉴提高。不多谈理想,也藏好了野心,只做好自己本职工作,却常常带来惊喜。立足未来的世界,我们将用纪录片的视角来看世界,以客观、公正的视角向世界展示、传播中华文化。路漫漫其修远兮,这条道路还需要我们去开辟,去求索。在广袤的人的世界里,我们默默存在如杂草丛生,却各自暗藏深不可测的故事。时间很重要。物证很重要。它们使某些曾经被蒙蔽或忽略的情感,在很久之后被澄清和浮出。因此故事是我们最后的归宿,如果连这个归宿都失去了,我们难以为继。那么我们何不寻着纪录片中的现实将故事进行到底呢?
责任编辑 何子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