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理|陶晨
图|贺思聪
现代慈善与—社会转型2017年上海慈善论坛侧记
整理|陶晨
图|贺思聪
距离《中华人民共和国慈善法》(以下简称“《慈善法》”)正式颁布和实施倏忽一年有余,9月5日,2017年上海慈善论坛在陆家嘴中国金融信息中心举行,会场300多个座位座无虚 席。
论坛由中国社会科学院美国研究所所长、上海研究院现代慈善研究中心主任郑秉文主持。他提到,9月5日是《慈善法》明确规定的中华慈善日,在这一天召开上海慈善论坛,就慈善研究的前沿问题进行探索,就慈善实践的具体操作进行研讨,具有重要的现实理论意义;这个论坛在上海召开意义更加特别,因为上海的慈善制度建设一直走在全国的前列,在冯国勤理事长的领导下,上海的慈善事业一直在全国属于前列。
上海市慈善基金会(以下简称“基金会”)理事长冯国勤在致辞中提到,9月5日是《慈善法》颁布一周年,我们在这里聚会深入研讨现代慈善与社会转型,这对于更加深入理解习近平总书记7月26日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专题研讨班上发表的重要讲话具有重要的意义。基金会从1994年成立以来已经有23年的历史,基金会积极落实党中央和中共上海市委、市政府的要求,紧紧围绕安老、扶幼、助学、济困,依靠社会办慈善,办好慈善为社会的宗旨,在探索中成长,在创新中发展。截至2016年12月底,基金会累计总收入为104.61亿元。其中募集的款物达到93.48亿元,累计总支出78.44亿元,其中募集款物支出是74.14亿元。通过各类慈善救助项目实施,受益人群据不完全统计达978万人次。一方面,基金会从全国层面,对口支援了贵州、青海、新疆、云南等地,开展了包括资金扶贫、灾后重建、贫困帮扶、乡村教师培训、乡村医生培训等各类项目;另一方面,以资助社区慈善公益项目工作为切入点进行了积极探索和实践。前不久,基金会与第一财经共同发布和启动以CSR的行动为主题的蓝天至爱计划。对接双方各自的优势和资源,运用互联网新媒体平台整合各类组织和社会人士的慈善资源,更好地发挥现代慈善的力量。现代慈善已经成为社会转型的动力之一,而现代慈善在转型中间、改革中间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
冯理事长还提到,今年英国慈善援助基金会根据盖洛普公司提供的民意调查数据,评估各国的世界捐助指数(WGI),9月刚刚发布了第8期《世界捐助指数报告》。其中,缅甸的指数为65分,位居第一;美国为56分,排名第五;中国为14分,排名138位。从材料来看,我们跟人家还有很大差距,比如说民众的参与度,不在于哪个国家钱多钱少,排名第一位的国民参与度不是美国,美国是第二位的,参与度60%多,第一位是缅甸,90%以上的国民都参与,我国的参与度则是40%多。美国捐款总额70%来自于民众,30%来自于企业,我国现在是70%来自于企业,30%来自于民众,正好倒过来了。这几年我们发展很快,我们的增长比例也在加快,整个社会转型需要我们去做这件事情。
上海市民政局局长朱勤皓在致辞中提到,要将上海打造成“公益之城”,广发公益之声、打造万家公益基地、推行公益护照、持续地开展公益伙伴日活动、推出公益发布,让我们生活的这座城市更加美好和有温度。
领导致辞后,由基金会副理事长、上海研究院现代慈善研究中心副主任兼秘书长谢玲丽作主旨报告。在报告中,谢玲丽从社会转型与现代慈善、基金会的探索与实践以及思考与展望3个方面,从理论到实践探讨了现代慈善与社会转型之间的互动关系。她分享了在社会需求愈发多元化的背景下,基金会积极探索转变运营理念及运作方式、寻求协同治理过程中的经验和体会。未来,基金会将继续保持跨界合作及多元协同的机构运作模式,探索立足社区,精细化项目管理的项目运行方式,同时持续创新,充分开发和利用互联网平台,走出一条适合现代社会的现代公益慈善之路。谢玲丽提到,社会领域的拓展推动着社会组织蓬勃发展,而利益、需求的多元化,协同治理成为一种新的趋势。社会转型给慈善组织发展带来新的挑战和机遇,习总书记提出扶贫开发“贵在精准,重在精准,成败之举在精准”。在这个新的要求面前,慈善基金会要发挥精准有效可持续的独特作用,必须要实现在理念上转变、运作方式上转变以及向开放慈善转变。在谈及上海市慈善基金会的探索与实践时,谢玲丽列举了云南“双千人”计划、“美滋润心”关爱儿童专项基金小儿先心病救治项目以及搭建企业CSR和社会组织互助共赢平台的“蓝天至爱计划”。报告最后提出思考与展望:要持续创新,从单纯的资助者转变为政策倡导者、建言献策者、项目的推动者、合作方、促进社区创新的催化者;要充分利用互联网平台,让指尖公益成为一种生活习惯,真正实现人人皆可以是公益从事者,人人都能对慈善生态塑造出应有的贡献;要注重跨界合作和多元协同,更有效地解决单个部门、单个组织无法解决的社会问题;立足社区,动员和组织区域内各类组织和群众的积极参与,是有效解决扶贫和社区治理问题不可缺少的。
01 论坛会场02 论坛开幕03 领导席
作为本次论坛最重要的一个环节,上海市慈善基金会与腾讯大申网共同发布了全国首个地域性互联网慈善发展报告《互联网公益发展报告—上海的实践》。作为全国公益慈善事业的领先地区,上海的慈善组织在互联网慈善领域交出了优异的答卷,“蓝天下的至爱”等城市公益品牌提供了“上海经验”和“上海视角”。冯国勤以《聚众人之善,成社会之爱》为题为发展报告作序,充分肯定了互联网在推动“人人可慈善,时时做慈善”模式中的作用,加速了“人人公益”时代的到来。
在第二单元“前沿探索”中,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研究员杨团、中山大学社会学与人类学学院教授朱健刚、上海对外经贸大学法学院院长倪受彬、上海市城乡建设和交通发展研究院高级经济师施蔷生应邀参加论坛,并分别以《中华慈善原理初探》《公益慈善的意义脉络及其对中国的启示》《慈善信托财产投资管理法律问题》《慈善动力与时间银行》为题发言。中国社会科学院、上海市人民政府上海研究院、现代慈善研究中心也在论坛上发布了2017年度研究课题。
从“人人公益”切入,上海市慈善基金会常务副理事长施德容与来自挪威船级社、德勤公益基金会、第一反应、第一财经公益基金会、兴全基金、MSC咨询等企业嘉宾,就企业社会责任(CSR)进行了圆桌论坛,为论坛画上了圆满的句号。
本次论坛由中国社会科学院—上海市人民政府上海研究院—现代慈善研究中心、上海市民政局、上海市慈善基金会、上海社会科学院和文汇报社共同主办。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政策研究中心主任朱锦昌,上海市民政局局长朱勤皓、副局长周静波,上海市委宣传部副部长、市社联党组书记燕爽,中国社会科学院美国研究所所长、上海研究院现代慈善研究中心主任郑秉文,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主席团副秘书长、上海研究院常务副院长文学国,上海社会科学院社会学所所长杨雄,上海市慈善基金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张华,副理事长王乐齐、施南昌、姚宗强,常务副秘书长胡曾耆等,以及爱心企业、公益人士代表共计300余人参加了论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