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女性学课程对女大学生创新人才培养的作用

2017-12-09 15:49周天枢
经济研究导刊 2017年21期
关键词:意识人才思维

周天枢

(广东女子职业技术学院 思政部,广州 511450)

高校女性学课程对女大学生创新人才培养的作用

周天枢

(广东女子职业技术学院 思政部,广州 511450)

加强高校女大学生创新人才的培养,是高等教育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要求,也是实现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应有之义。高校女性学课程在女大学生创新人才培养中的作用主要在于,有助于夯实女大学生的创新基础,有助于激发女大学生的创新意识,有助于拓展女大学生的创新思维,有助于提高女大学生的创新能力等方面。应当深入研究并充分发挥上述作用,从而从多角度提升高校女大学生创新人才培养的效能。

女性学课程;女大学生;创新人才;作用

一、问题的提出

进入21世纪,伴随着知识经济和新科技革命发展的迫切需要,创新成为国家发展的主流和民族进步的灵魂。一个没有创新的民族,将很难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国家之间综合国力的竞争,越来越多地取决于知识和技术创新的竞争。而创新的根本在于人才,国家之间的竞争,是创新人才的竞争。实施创新教育,培养创新人才,既是世界大势所趋,也已经成为国家发展战略中的重要问题。

2016年5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纲要》,强调创新是提高社会生产力和综合国力的战略支撑,必须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创新强则国运昌,创新弱则国运殆,把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作为国家层面的重大发展战略。

大学生是未来国家创新的生力军。高校培养创新人才,实施创新教育,既是大学生科学文化素质教育的核心,也成为国家发展重要战略。当代女大学生是高校重要的群体。目前,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快速发展和教育公平程度的不断提高,在高校大学生队伍中,女大学生的比例逐年递增。探索适合女大学生特点的创新人才培养思路,既是提升高校创新人才培养质量的要求,也是为国家现代化建设培养高素质女性人才的现实需要。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高效女大学生群体性别比例逐年增加。目前,在性别比例上基本达到平衡,甚至有些专业已经成为主流,这一群体将会在未来的国家建设中与男性承担一样的社会责任。但是,在社会转型和市场经济建立的过程中,受到市场经济和传统观念的叠加影响,高校女大学生创新人才的培养,既存在普遍性,也面临其特殊性。

一方面,就女大学生群体自身而言,其价值观的塑造不但取决于当前教育理念的渗透深度,也取决于其成长环境的诸多影响。这一群体身处社会变革的潮流中,不可避免地受到物质、金钱、功利、享乐等因素的牵引,对男女平等的观念并未形成根本性的认同,难免形成一些扭曲混乱的价值认同,缺乏立志成才、贡献国家的远大胸怀,影响了女大学生创新力的发挥。另一方面,受几千年封建思想的影响,一些残留的传统性别观念仍然羁绊着女大学生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也制约了女大学生的创新力。相关研究显示,在高校女生群体内部,存在着学历越高,性别观念越趋保守的特点。女大学生创新人才与所有男性大学生一样要具有博而专的现代知识体系、创新精神、创新意识之外,还应有现代女性自我意识、独立完整的人格、积极的人生价值取向[1]。女大学生创新人才培养面临更多的挑战与障碍。

20世纪80年代,适应新的社会发展形势需要,女性学开始进入到我国高等教育体系中,成为一个蓬勃发展的崭新领域。自其产生以来,不仅为女性寻求全面发展提供了思想和理论基础,而且走上了学科化发展道路,为我们科学认识性别和性别差异、变革不合理的性别制度提供了科学依据。2011年,由国务院颁布的《中国妇女发展纲要(2011—2020年)》指出,把“加强妇女理论研究和高等学校女性学学科建设”作为促进女性全面发展、推动性别平等的重要举措。积极探索女性学课程在女大学生创新人才培养中所发挥的独特作用,不仅会进一步深化女性学学科建设,同时也可以积极回应,并更好地服务于现实层面我国创新驱动发展的社会需求。

二、高校女性学课程对女大学生创新人才培养的作用

(一)树立性别平等观念,提高综合素质,有助于夯实女大学生的创新基础

创新教育的核心就是培养高素质、高层次的创新人才。只有高素质的人才,才更加具备创新发展的基础。我国的教育体系,一直重视受教育者的政治素质、文化素质、科学素质、道德素质和法律素质等方面的教育,而始终缺乏性别素质教育。在现代社会,性别平等观念以及行为能力是一个人综合素质的重要体现。社会快速发展对当代大学生的综合素质提出了更高要求。在倡导性别公正和平等的现代社会,如果不掌握先进的性别观念,不仅会落后于时代潮流,而且可能对自己的人生和事业带来不利影响。性别观念和行为是构成女大学生综合素质的有机组成部分,是当代女大学生一项基本的人文修养素质。女大学生的性别意识、态度和行为,都会直接影响其自身未来的平等参与和创新发展。

(二)弘扬“四自”精神,强化女性主体意识,有助于激发女大学生的创新意识

培育女大学生的自主意识、独立意识是培养女性创新人才的重要条件。女大学生缺乏自主意识、独立意识的现状,严重阻碍了其创新能力的培养,压制了其创新才智的发挥。我们应当充分认识女大学生群体的特殊性,正确辨析其在当前社会潮流中的困惑、矛盾与价值迷茫,遵从教育规律,做出有针对性的教育内容、方法设计。

在这方面,女性学课程有独特的优势和针对性。女性学对传统女性意识做出了深刻的解读和批判,提出女性主体意识,倡导女性自身的解放。特别是在重塑女性的独立人格意识,引导女性群体形成平等的价值追求,以及弘扬“四自”精神等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女性学课程中对女性“四自”精神和主体意识的学习,有助于引领女大学生认识自身的主体地位,勇于追求自身价值,敢于寻求自身全面、自由的发展道路。同时,女性学自身的学科宗旨、内容构建也在不断创新中。女性学课程有助于激发女大学生的创新意识,将这些思想渗透到对女大学生的人才教育理念和教育实践中,可以为女大学生的人生和事业发展提供精神支持,从而激发女大学生源源不断的创新动力。从女性学的教学实践来看,也正实现了上述宗旨。

(三)提供认识社会、认识自我的新视角,有助于拓展女大学生的创新思维

女性学课程不是抽象的理论建构和空洞的学术探讨。通过学习女性学,可以为女大学生提供一个认识自我和社会的全新视角,即社会性别视角。社会性别视角是当今世界观察、思考、分析和评价社会现象的一种极其重要的思维方式。它改变了传统的思维方式,为解读和审视人类已有的知识体系和性别观念提供了更加科学的工具。同时,它也为女大学生提供了一种崭新的观察视野和分析方法。

运用这一视角,有助于女大学生培养质疑、批判等精神品质,从而有助于拓展女大学生的创新思维。事实上,女性学就在对传统观念和人类已有的知识体系进行大胆质疑和批判的基础上建立的。它源于对男权中心的质疑,源于对沿袭千年的父权制的批判。创新思维的一个基本要素就是质疑和批判,它可以极大鼓励女大学生的创新思维,从而为女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实践提供有力的认识工具。同时,长期存在的所谓“女性学科”,缺乏创新思维的引导和创新能力的培养,这样势必导致了女性在成长过程中创新思维培养的缺失[2]。社会性别视角有助于帮助女大学生克服克服男生擅长抽象思维、女生擅长形象思维,男生理性、女生感性,男生擅长理科、女生擅长文科等性别刻板印象,为女大学生的创新思维提供更为科学和宽松的生长空间与氛围。

(四)挖掘潜能,促进个性化和多元化发展,有助于提高女大学生的创新能力

21世纪是一个充满竞争的知识经济时代,是需要高素质人才的时代,是尊重个性化发展的时代。人的发展,归根结底是在人的各项素质综合作用的基础上的人的个性的发展[3]。创新能力教育正是尊重人的个性差异的教育。

传统教育在一定程度上限制和压抑了女大学生的个性化和多元化发展,学生的许多自主的意识活动得不到应有的尊重和培养,导致学生的个性潜能和创新能力被抹杀。女性学课程通过专业视角、理论和方法建构起的先进的性别文化,以及平等、尊重等学科精神,有助于引导女大学生重新认识女性的潜能,认识独立的个性、自主性和创造性对自身发展的重要意义。在女性学的学科发展过程中所形成的尊重多样性、差异性的精神理念,尊重和鼓励每一个学生的个性化和多元化发展,让每一名女大学生能够充分认识和发挥自己的兴趣和特长。女性学课程能够充分调动学生内在的主体性,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个性需求扩展知识结构,有利于引导女大学生冲破传统观念的束缚,发现两性不同的优势和特长,坚信自己的力量,扬长补短,使个体的潜能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从而提高创新能力,适应社会对创新人才的要求。

三、结语

创新是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动力。实施创新教育、培养女性创新人才,是社会系统工程,涉及人才培养和教育领域的方方面面,需要开展多视角的积极探索和大胆实践。目前,我国经济社会进入持续快速发展时期,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进一步推进,要推动实现国家的创新发展战略,必须高度重视和加强女大学生创新人才的培养工作。高校女性学课程在我国的高等教育体系中,可以以其先进的性别理念,引领和推动女大学生创新人才培养,从而从多角度提升高校女大学生创新人才培养的效能。

[1]郭力.人文素质教育与女大学生创新意识培养的关系[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12,(12):27-29.

[2]贺江平.论女大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J].山东女子学院学报,2013,(2):67-70.

[责任编辑 吴 迪]

G642

A

1673-291X(2017)21-0146-02

2017-02-07

周天枢(1968-),女,河南信阳人,副教授,从事思想政治教育、性别教育研究。

猜你喜欢
意识人才思维
思维跳跳糖
思维跳跳糖
人的意识可以“上传”吗?
人才云
思维跳跳糖
思维跳跳糖
忘不了的人才之策
留住人才要走心
“人才争夺战”
增强“四个意识”发挥“四大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