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秀玲
(西安文理学院 外国语学院,西安 710065)
转型发展期地方本科院校应用型英语人才培养模式的思考
刘秀玲
(西安文理学院 外国语学院,西安 710065)
在国家深化教育改革的大背景下,全国高校将由普通本科院校转向应用型人才培养,地方院校转型发展是国家产业调整的需要,也是服务地方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外向型经济模式对应用型英语人才的需求日渐上升,探索课程设置,改革教学方法,提高学生就业实践能力,对于推动教学改革、强化学生职业能力,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和意义。
转型发展;地方院校;应用型英语人才;人才培养模式
人才培养模式是指在一定大现代教育理念指导下,按照特定的培养目标,以相对稳定的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管理制度和评估方式,实施人才教育过程的总和。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最近发布了《地方本科院校转型发展研究报告》,强调指出,地方本科院校转型发展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本文正是从分析转型发展时期应用型英语人才培养的现状以及其中存在的问题出发,从定位人才培养目标、优化课程体系、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改革教学方法等多个方面提出了转型发展期地方院校应用型英语人才培养的新路径。
1.培养体系不完善,人才培养重理论、轻实践。在如今的评估体系引导下,转型发展时期地方本科院校都将应用型人才培养作为学校的培养目标。但是也正因如此,培养方案过于强调理论体系的完整性,反而对实训实习等实践类课程重视不足。并且由于使用教材基本是统一的,缺少特色,重理论轻实践,导致学生实践能力弱,难以适应社会需求。
2.科学与技术发展不平衡,科学研究重科学、轻技术。高等学校其实在本质上承担着国家科技创新和知识发展的任务,在如今信息化的社会,知识也成为衡量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因素。在转型发展时期,科研水平不仅是院校的任务,也是衡量院校水平的标志。但是,目前我国地方本科院校还大量存在着搞科研的不管技术、搞技术的不管科研的现象,重科学轻技术更是造成了科学和技术发展严重不平衡,这对于应用型英语人才的培养也起到了阻碍作用。
3.教师专业实践能力较低,师资队伍重学历、轻能力。目前在我国大部分地方院校,在师资队伍建设方面还存在着重学历轻能力的现象,注重理论水平,对实践能力有所忽视。教师是人才质量的保证,地方本科院校的大部分青年教师都是直接由学生变教师,没有实际工作经历,实践经验不足,再加上地方本科院校经费少、进修交流的学习机会比较少,造成地方院校的教师流动性大,教学热情低迷,教育理念旧,教学方法单一落后,如此则很难承担培养应用型英语人才的重任。
1.培养目标定位粗放趋同。在国家教育改革的背景下,地方普通本科院校普遍存在攀比心理,在办学定位、人才培养定位、学科专业定位等方面经常是以重点高校为参考,导致地方高校没有自己的培养特色,盲目追求高规格,不能根据学校自身发展的实际。因此,这种目标定位下培养出的英语人才既不如一流大学毕业生语言素质过硬基本功扎实,又不如高职院校毕业生实践应用能力强,在进入社会后,缺乏竞争力,不能很好地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导致就业困难。
2.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未真正落地。目前,随着国家对地方本科院校转型发展的要求,许多高校开始注重“英语+专业”的复合应用型英语人才的培养,比如“英语+商务”“英语+法律”“英语+旅游”等等。虽然意识上有所提高,然而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并未真正得到落实,部分院校采用的方式仅仅是减少英语教学课时或者增设几门其他相关专业的课程,使得学生在相关专业知识或者技能方面钻研得不够深、不够广,反而对本身的人文素养或英语专业知识有一定程度上的削弱。
3.课程体系设置不科学。当前我国大部分地方本科院校在英语课程的设置上基本是三个方面:英语技能、英语知识、相关专业课程。但是,这些课程在教学过程中基本彼此孤立、互不相关,内容脱节或者重复,使得学生的学习非常不系统,效果并不算太好。
4.理论脱离实际,实践教学流于形式。目前有很多地方本科高校由于受语言环境和师资力量的影响,教师教学方面经常采用的方式还是“词汇+段落分析+翻译理解”的传统教学模式,实践教学课时比较少而且流于形式。学生学习方面仍然还是以课堂学习为主,理论脱离实践,导致虽然理论知识还算丰盈,但语言应用能力、思辨能力与创新能力都比较低。
5.办学经费短缺,实践教学硬件条件不足。在转型发展时期,应用型英语人才培养要求大量的实训和实验教学环境,硬件投入和教学成本相对较高。但是在地方本科院校,经费来源比较单一,并且受财力、政策等多方面制约限制,致使地方本科院校资金总量不足,直接影响应用型英语人才培养质量。
1.明确人才培养目标,重构应用导向的培养目标体系。根据国家创新驱动发展,结合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坚持特色发展,突出强化实践能力,明确应用型英语人才培养定位,细化应用型英语人才培养规格,注重培养学生专业应用能力与创新精神,促进其多元化的思维,拓展其国际化的视野,以实际应用为导向,全面提升服务社会的综合能力。
2.加强英语基本技能系统化训练。听说读写是英语学习者的四项基本技能,不但是学习和运用英语的基础,而且是养成良好学习习惯以及学习方法的需要。但是,当前的各项技能课在内容的设置上基本互不关联,不利于联想和记忆,更不利于综合运用。其实,这各项技能之间是密切相关、紧密相连的。注重遵循客观规律、整合各项技能,更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语言应用能力以及同外界的交流能力。
3.进行英语文化内涵的系统化拓展。培养应用型英语人才,不能仅满足于听说读写译这些基本技能的学习,还需要了解英语国家的历史文化背景,如此才能更了解东西方文化的差异,更为准确恰当地运用语言。因此,加强英美文学、英语国家概况的学习,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意识和跨文化能力,才是培养应用型英语人才的重要手段。
4.完善专业设置和课程体系。对于地方本科院校来说,培养应用型英语人才应该以岗位需求为导向,以职业能力为目标。通过分析用人单位对英语人才知识能力以及综合素养方面的要求,在课程设置上大概整合为技能型课程、素质类课程、知识型课程、就业类课程这四个大模块。其中,技能型课程包括听说读写译等基本课程,培养学生学习和运用英语的基础。素质类课程包括英语演讲、辩论、戏剧等课程,提高学生语言运用能力,激发兴趣,拓展素质。知识型课程包括英语语言学、英美文学、跨文化交际等理论课程,丰富学生专业知识,提升语言素养。就业类课程包括国际贸易、旅游英语、同声传译等与就业相关的课程,加强学生社会实践、提高就业能力。在转型发展时期,地方院校培养应用型英语人才必须要合理地设置英语专业的课程,改革教学内容,注重课程之间的逻辑关系,引进业界研究成果及时更新教学内容,在培养学生语言技能的同时,注重复合专业和人文素质类课程的学习,强化学生的实践能力。
5.凸显教材建设的地域化特色。在网络信息传统日益高效的当今社会,文化的对外输出渐渐地成为了一个国家或者地区扩大其影响力的重要手段。对于地方本科院校来说,英语教育既要面对地方社会发展,又要兼顾区域文化向外输出。因此,要求地方本科院校在英语教材建设方面打破原有的单一性格局,立足于地方特色文化资源,结合地域特色和学生的实际要求,着力培养和提升学生的英语综合运用能力。通过带有地域化特色的教材,实现转型发展时期培养应用型英语人才课堂教学的最大价值。
6.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创新教学方法。教师是教学的关键,是英语人才培养的质量保证。只有先培养出既有语言功底又有专业技能的教师,才能培养出应用型的英语人才。首先,需要拓展英语专业教师的专业技能,鼓励教师从事社会实践活动,积累丰富的社会实践经验。其次,可聘请英语从业人员为兼职教师,运用他们在一线的专业技能与从业经验来提高教学质量。在此之外,充分利用现代信息化技术手段,通过网络教学等等多种方式来提升教学效果。只有专业理论教学水平高、实践教学和指导能力强、应用研究和转化能力强的优秀师资队伍与改革创新的教学方法结合起来,才能为地方本科院校应用型英语人才的可持续发展贡献力量。
在转型发展时期,地方本科院校转型发展是社会经济转型升级的历史要求,也是高等教育结构调整的内在必然,更是加强院校内涵建设的内在驱动力量。地方本科院校转型发展要突出人才培养的地方性和应用性,充实职业化教育体系,既要满足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根本要求,又要立足地方社会以及专业建设的需要。对于英语专业应用型英语人才的培养,地方本科院校必须通过明确人才培养目标、优化课程体系、改革教学教材及方法、增强高素质师资队伍建设等手段提升英语人才综合英语运用能力以及实践应用能力,促进地方院校应用型英语人才可持续发展。
[1]曾昭艳.地方本科院校转型发展期英语专业口译人才培养初探[J].湖南第一师范学院学报,2014,(6).
[2]张保培.地方本科院校转型背景下英语类专业多元人才培养模式探索[J].黄河科技大学学报,2015,(4).
[3]伍凤,曾艳.地方本科院校转型发展背景下应用型英语教师教学能力建设研究[J].贺州学院学报,2015,(3).
[责任编辑 吴 迪]
G648.4
A
1673-291X(2017)21-0144-02
2017-02-07
西安市社科项目“国际化大都市背景下西安复合型外语人才的需求与培养模式研究”的阶段性成果(15Y49);陕西省教育厅项目“国际化大都市视域下西安文化传播的路径和模式研究”的阶段性成果(15JK2155)
刘秀玲(1980-),女,陕西西安人,讲师,硕士,从事英语教学法及英美文学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