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静,谢媛芳,郭春梅
(1.延安职业技术学院,陕西 延安 716000;2.长安大学,西安 710054;3.延安标新宇建筑有限公司,陕西 延安 716000)
基于PEST模型的90后大学生就业策略研究
李 静1,谢媛芳2,郭春梅3
(1.延安职业技术学院,陕西 延安 716000;2.长安大学,西安 710054;3.延安标新宇建筑有限公司,陕西 延安 716000)
受宏观环境的影响,90后高校毕业生面临更为严峻的就业形势。运用常用于分析宏观环境的PEST模型分析法,对90后高校毕业生就业的宏观环境及其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结合2015年3月全国“两会”中关于“坚持就业优先,以创业带动就业”的政策精神,针对政府相关部门、高校、用人单位及毕业生,提出促进90后高校毕业生就业的建议与对策。
高校毕业生;PEST模型;宏观环境;就业策略
自高校扩招以来,我国大学生人数飙涨。2015年全国“两会”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到:今年高校毕业生749万人,为历史最高。同时,一些外部环境与因素,也对90后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形势造成极大影响。因此,运用PEST模型分析法,对高校毕业生的宏观就业环境分析并提出对策,帮助他们认清就业环境、及早规划职业生涯,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PEST模型分析法,P即Politics,政治法律环境;E即E-conomic,经济环境;S即Society,社会文化环境;T即Technology,技术环境。此法常用来分析战略外部环境,即对可能产生影响的各种宏观政治、经济、社会和技术角度的因素进行分析与评判,从而把握宏观环境,并评价这些因素对制定目标和具体策略的影响。
借用PEST模型分析法的内涵,分析目前90后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其主要影响因素有:
(一)政府及相关部门多举措促进就业
高校毕业生是否顺利就业,关系到民生与社会稳定发展。因此,一直以来,政府及相关部门高度关注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推出一系列政策法规,以推动高校毕业生就业。
2009年,教育部综合多方面意见与建议,下发《国家促进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政策公告》,其中推出20条新举措,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国家还对特殊的高校毕业生给予各种优惠政策,比如到中西部地区和基层、到中小企业就业、应征入伍、家庭困难的高校毕业生等。各级政府相继推出“三支一扶”计划、大学生村官、社区工作就业、西部计划等多项针对性措施,在吸纳了一批优秀高校毕业生到基层就业,取得了良好就业效果的同时,也赢得了毕业生与社会各界的广泛赞扬。
(二)经济拉动就业放缓,区域经济影响就业
2015年,世界经济迎来2008年金融危机后的“七年之痒”,金融危机的“冰封”还未完全消融,诸如金融、国际贸易、汽车等行业还未完全复苏。还有一些相关行业的扩张脚步还在放缓,因此不少企业的招聘计划还在冻结或缩水。
另外,在高校毕业生人数激增的同时,随着各企业改革的深化,不断有失业工人,涌入就业市场,还有农村大量的富余劳动力也转移到城市就业。据国家统计局有关数据,截至2014年,中国劳动年龄(即16周岁以上至60周岁以下)人口为91 583万人。而2015年3月在“两会”记者会上,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部长尹蔚民提出,我国要推出渐进式延迟退休,这也意味着高校毕业生面临更为严峻的“就业困难季”。
与此同时,由于东部沿海以及省会城市的经济与社会发展较快,相应的就业人员薪资待遇水平也较高,再加上上述地区所拥有的发达信息资源、优越教育机会、丰富的职业发展机会等方面的综合影响,造成毕业生甘心“死守北上广”。而广大的西部地区急需大量人才,却陷入无人问津的尴尬局面。
(三)90后崇尚自我,同时用人单位条框过多
近年来所毕业的高校毕业生,极大多数为90后大学生。他们出生在改革全面推进的年月,生活水平的提高基本满足了他们的生理需求,而与此同时,找到一份稳定的工作更能给他们带来安全感、尊重感和自我实现感。所以,90后大学生高校毕业生怀着“抱紧铁饭碗”的思想,报考公务员、事业单位等考试,使得经常出现“千人一岗”的激烈竞争。但很多中小型的民营企业敞开大门,却盼不来金凤凰。
90后高校毕业生大多是在父母家人的宠爱中长大,自我意识很强,但独立意识较差,往往表现在实践中动手能力差,影响就业。同时据调查发现,作为独生子女,很多毕业生在就业时,都会考虑家庭团聚与照顾父母的问题。可见,家庭与情感,对毕业生也开始产生不容忽视的影响。
另外,企业在招聘时,存在一些影响高校毕业生就业的问题,值得关注与解决,比如:过分关注文凭,选人学历化;存在性别歧视,女大学生处于劣势;生源地域歧视,实行地区保护;过分看重工作经验,而忽视毕业生的潜力和可塑性。
(四)网络改变90后大学生的生活与思想
90后大学生是网络时代的优先体验者。通过网络,他们丰富了信息量,提高了创造力。与此同时,90后高校毕业生运用网络求职,如QQ群、校园网、邮件等,通过人与人之间的信息传递,及时了解就业信息,更加地高效便捷。可见,网络技术的发展,对他们的求职行为和就业观产生了深刻影响。
(一)政府推进总体性调整,全面鼓励大学生创业
高校毕业生的就业状况,直接影响社会群众对高等教育价值的判断,从而影响高等教育的发展。所以,政府要更为重视高校毕业生的就业问题。政府要着力通过建立高新技术产业与新兴产业,从而优化产业结构,带动社会经济全面发展。同时,政府也应多采取有效措施努力提高各行业的生产力水平,通过各行业的迅猛发展,增加对高校毕业生的吸纳能力。
2015年3月5日,在全国“两会”上,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政府工作报告中再次提出:“坚持就业优先,以创业带动就业。”大学生积极投入创业活动,将会激发全社会的创业热情,从而带动万众创新,增添社会活力。因此,首先,要在高校继续全面推广创业教育理念,探索设置创业课程,安排创业教师指导,设立创业实习场地,改变大学生创业意愿薄弱、能力较低,高校创业教育普遍滞后的现象。其次,政府部门对学生创业扶持政策要有相应力度的指导监督,其他机构或部门要切实将扶持政策落地开花。最后,要在全社会逐渐形成“尊重创业精神、鼓励敢想敢干、宽容创业失败”的社会创业文化,优化创业环境。
(二)改革教育体制,调整人才培养结构,培养学生适应社会能力
近年来,随着全球及国内经济发展,国家调整产业结构,新兴产业也蓬勃发展。但与此同时,在许多高校中,其专业设置和知识体系,却与经济与社会发展相脱节。教育部门与高校,应对滞后专业进行系统地评估和大力地调整,并经过充分地调研后,增设适合经济与社会新常态发展的专业,如现代物流、城市轨道交通、电子商务等专业。
另外,高校还可以探索和企业共建实验室,做一些经营项目,高校出智,企业出资,合作共赢,同时也能解决毕业生实践不足的问题。还有,高校应当一方面紧抓学生的培养质量不松懈,另一方面还应通过不断加强学生的择业观、就业观和价值观教育,即着力培养学生对社会的自适能力,使得学生愿意扎根基层。
(三)企业应与高校加强交流,树立科学的人才观
在解决高校毕业生就业的问题上,用人单位的作用不容小觑。由于企业渴望高校毕业生不仅具备扎实的专业功底,也要拥有较强的岗位适应能力,所以企业就要与高校加强互动交流,多了解专业特色与人才培养目标,并且可以选择部分企业专家参与具体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与课程体系的制定。同时,企业应当积极配合高校的大学生实习制度,为在校大学生提供大量实习与实践基地。另外,各用人单位也要转变思路,积极树立科学的人才观。企业要具备长远的人才战略眼光,改变一贯的唯经验论、唯文凭论的做法。企业不拘一格地招揽人才,才能实现人才与企业的双赢双利。
(四)毕业生应苦练内功、努力提升综合素质
高校毕业生个人的综合素质,直接关乎个人是否能够顺利就业。首先,专业知识的学习是毕业生顺利走上工作岗位,从而实现人生价值的重要基础,所以应当予以重视。大学生在校期间一边要注重加强专业知识的系统学习,一边要注重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打造属于自已的创新精神。其次,大学生应加强实践锻炼。大学生要重视校内外有关的各类社会活动,通过不断加强实践,以熟悉工作流程,同时也可以丰富社会经验,以及拓宽人际关系。再次,积极调整就业心态,也是刻不容缓的。大学生应抛弃以往的“社会精英”情结,尽快树立起“先就业、后择业、再创业”的职业选择策略。同时,大学生也应与时俱进,树立服务基层的意识,积极投身到西部地区和基层单位,从而锻炼自己,挖掘潜能,实现自我人生价值。最后,大学生要未雨绸缪,及早做好职业规划。大学生要根据自己的兴趣、能力、职业倾向等,确定就业目标,制定就业规划,以便能够快速接手工作,在成长道路上尽可能少走弯路。
90后的高校毕业生,面临着更为复杂的宏观就业环境,目前,就业形势仍然严峻。而解决这一问题的策略很多,在此仅基于PEST对其进行分析,提出了几点建议,以期对相关部门和高校毕业生一些帮助与启示。
[1]辛燕.基于SWOT分析的80后毕业生就业能力规划[J].商场现代化,2010,(3):188-189.
[2]高富春,万贤标.基于PEST模型的高校毕业生宏观就业环境分析[J].出国与就业:就业版,2011,(12):25-26.
[3]张宏军.大学毕业生结构性失业的成因及其治理[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0,(2):110-112.
[4]刘慧卓.哪些因素左右90后大学生求职意愿[N].中国教育报,2011-09-28.
[5]周石.90后大学生就业观呈现新特点[N].中国教育报,2011-10-12.
[责任编辑 吴 迪]
G645
A
1673-291X(2017)21-0121-02
2017-02-20
陕西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15Z58)
李静(1982-),女,河南洛阳人,注册建造师,副教授,硕士,从事土木与造价类教育教学研究;谢媛芳(1969-),女,陕西西安人,副教授,硕士生导师,从事高等教育教学研究;郭春梅(1977-),女,陕西延安人,高级工程师,从事工程造价管理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