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鼎
互联网时代大学生网络舆论引导探究
魏鼎
互联网时代,网络成为大学生学习生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一方面,其能够帮助大学生了解世界、表达诉求,另一方面也易导致一些负面事件的产生。健康有序的网络舆论环境对于高校稳定来说至关重要,因此,高校亟需掌握好目前网络舆论格局的“新常态”,通过加强教育、创新方式、完善机制、建立队伍等途径来掌握舆论引导的主流,提升舆论引导能力。
互联网;网络舆论;舆论引导;挑战;策略
根据相关数据显示,截至2016年12月,我国互联网普及率达到53.2%,网民规模达7.31亿,其中学生是网民中规模最大的用户群体,占比25%。另根据《2016年中国互联网舆情分析报告》,截至2016年6月,我国网民以10-39岁的人群为主,占比74.7%,其中“80、90后”是互联网应用的主体人群,“95、00后”则是新生代网民,他们正在逐步重塑网络舆论的基本形态。
随着互联网的普及,网络舆论备受关注,大学生作为网民群体中的主力军,他们的态度、意见和情绪对网络舆论的走向影响颇深,与此同时,大学生群体本身也极易受到网络舆论的影响。在此形势下,倡导健康有序的网络舆论,减少其对大学生群体的负面影响,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数据显示,近5年,基本每年都有10起以上高校舆论事件发生。网络舆论事件对大学生群体产生的影响可谓复杂而又深刻。这种影响主要表现在于,大学生受网络舆论事件中的负面信息影响易产生负面情绪,这种情绪若缺乏有序的疏导和排解,又经过大学生相互间的发酵和蔓延,极易爆发出新的舆论事件,甚至导致恶性事件的发生,造成不良的社会影响。
2013年,“复旦大学投毒案”轰动全国,笔者认为,该案起因虽有若干种解释,但与投毒者林森浩长期积累的负面情绪不无关系。林森浩性格内向,因生活琐事时常与室友黄洋发生摩擦,又因成绩不佳,不断积累仇恨、自卑、嫉妒、挫败等负面情绪。长期累积的负面情绪一经点燃,便摧毁了人性和理智,导致悲剧的发生。
纵观多年来发生的如1994年清华大学朱令案、1997年北京大学铊投毒案、2004年扬州大学秋水仙碱投毒案、2007年中国矿业大学铊投毒案,以及2004年马加爵事件、2010年李启铭河北大学撞人案、2011年药家鑫案件等重大高校网络舆情事件,不难看出,案例的发生往往起因于负面情绪的长期积累和恶性发泄,而此类高校事件引发的网络舆论又对大学生产生了消极影响。
针对热点网络舆论事件,大学生们往往会通过论坛、贴吧、微信、微博等网络渠道发表看法,其中往往会夹杂着担忧、恐惧、愤怒等负面情绪。调查发现,18.8%的学生在网上聊天或发表自己的看法时使用过不文明的语言或符号缩写,61.8%的学生在聊天室或论坛中曾遇到过其他网友使用脏话或带有人身攻击的语言。在情绪的传染性作用下,一部分人的情绪会蔓延放大成整体的情绪,负面的群体情绪一旦形成,又会对个体情绪产生不良影响,甚至导致过激言行。为此,必须采取措施,通过积极干预和引导,减少网络舆论对大学生群体的负面影响。
如今,高校传统的舆论格局已被网络舆论打破,面对纷繁复杂的网络舆论环境,高校舆论引导面临很大的挑战。
一方面,受传统思维束缚,高校管理者常常或漠视网络舆论,认为大学生的网络舆论只是其个人片面意见,无需学校层面的介入;或恐惧网络舆论,视其如“洪水猛兽”,一旦发现学生就某些热点事件在网上发帖,便采取删帖、关闭等管制措施,甚至跟踪学生的网络舆论行为。另一方面,大学生对网络舆论引导存在认识上的偏差,未能认识到网络世界也是在法律法规调整范围之内的。甚至有些同学为了个人乐趣进行网络恶搞,扭曲事实。也有部分同学对高校正常的网络舆论引导与思想政治教育持抵触心态,认为这是干涉其网络话语权的行为。
目前,高校媒体发展呈现多元化趋势,高校信息传播的手段和方式也更为多样化,这就要求高校舆论引导的方式必须与时俱进。高校舆论引导方式一方面需要快速适应互联网的快捷即时特征,同时也需要与校园传统信息传播方式有机结合,共同确保正向舆论占据高校媒体主流舆论场。
网络舆情自带多元、复杂的属性,这使得高校各部门难以各自为政,妥善应对舆情,高校必须让所有职能部门都“动起来”。一些高校在应对网络舆情时总是显得惊慌失措,往往是因为未能妥善建立健全网络舆论引导机制和网络舆论危机处置机制。
目前,大部分高校对于学生的网络舆论引导与思想政治教育主要依靠学生工作部门和辅导员,主要模式还是拘泥于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这就使得当前高校网络舆论引导无法跟上互联网时代迅猛发展的步伐。一旦出现突发事件,面对非理性舆论,舆论引导队伍往往力不从心,缺失主动权,甚至迫使高校处于被动局面,面临巨大的舆论压力。
互联网时代,健康有序的网络舆论环境对于高校稳定来说至关重要,因此,高校亟需掌握好目前网络舆论格局的“新常态”,通过加强教育、创新方式、完善机制、建立队伍等途径来掌握舆论引导的主流,提升舆论引导能力。
媒介素养教育应当被纳入到高等教育体制中。高校可以通过开设相关课程、举办学术论坛、开展社团活动等形式,帮助大学生掌握网络知识和使用规范,使他们能够正确认识、理解和传播网络舆论。
另一方面,针对已经发生的网络舆论事件,也可以充分发挥其教育作用,引导大学生理性、客观地看待涉事各方,提升其独立思考的能力。
“高校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的错位发展、优势互补和深部融合,将是做好高校舆论引导工作的新手段。”互联网时代下的高校舆论引导必须将传统媒体与新媒体两者紧密结合。
一方面,“传统媒体要主动适应网络技术快速发展的新形势”,另一方面,要充分凸显新媒体在舆论引导中的重要作用。根据《2014中国大学生媒介与消费调研报告》显示,微博、微信在大学生中的使用率分别为71.1%和82.3%。又根据《2015年中国大学生媒体使用习惯调查报告》显示,大学生日常社交应用最多的媒介为QQ,所占比例高达88.3,其次是微信,所占比例为84.9;第三是微博,占比为60.7。综合以上数据不难看出,新媒体已经成为大学生获取信息、分享生活、表达观点的重要渠道。
总之,高校应根据学校实际构建舆论引导平台。建立以官方微博、微信等新媒体为代表的“微”网络系统,对一些校园热点问题,学生可以借助评论表达自己的意见和观点,学校可以及时进行监管和引导,并融合传统校报、广播等校园媒体的长处,扩大正面舆论信息的影响力。
轰动一时的2010年“李刚门”事件从天涯社区的第一篇帖子开始发酵,随后引发70多万网民的围观,矛头直指肇事者及其父亲的身份,一时间,对“官二代”的指责弥漫网络。而校方却一味采取低调的消极处理方式,最终致使事件不断升级恶化。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则是2015清华大学对实验室爆炸事件的处理,爆炸发生后,学校第一时间通过官方微博等渠道向社会公开了现场处置、逝者安葬、事故处理、安全排查、安全教育等处置措施,以完善的舆论应急体系及时、充分还原事件真相,这对稳定学生情绪,妥善处理后续事件具有积极作用。具体如下:
一要健全舆情事件前的引导机制。监测预判到位,就能掌握舆情引导的主动权。高校应积极构建涵盖学校各个层级的舆论监测机制,熟练运用舆论检测预警技术,广泛搜集舆情信息,及时发现不良舆情苗头,尤其要重点关注食宿、学业、奖惩、就业等涉及学生切身利益的敏感话题以及容易引发高校师生关注的社会热点议题等。二要健全舆情事件中的引导机制。舆论危机一旦发生,高校应在第一时间公布事件真相,把握舆论引导主动权,扩大正面舆情覆盖面。三要健全舆情事件后的相关机制。对于已经形成的网络舆论,应以正确的方式积极应对、高度重视、加强教育、合理疏导、积极引导,通过一系列措施帮助学生冷静思考、明辨曲直。
有学者指出:“拥有众多粉丝的实名认证大V用户、知名专家学者的观点能够对新媒体舆论的导向产生一定影响,一般情况下他们的言论对受众群体的态度的引导和处理舆论危机具有一定导向性。”高校也可以培养这方面的人才,尤其需要培养一批由各个层面人员组成的能够践行主流价值观的“舆论领袖”队伍。具体如下:
一是培育网络舆论主流引导员、评论员队伍。选拔思想觉悟高、舆情信息处理能力强、具有一定网络影响力的人员担负引导职责,在面对舆论危机时,加大正面舆论的传播。二是建立辅导员网络矩阵队伍。辅导员与大学生接触最为密切,通过建立辅导员网络矩阵队伍,能够形成与学生及时交流互动的网络平台,第一时间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从而为开展舆论引导提供便捷。三是建立大学生网络舆情引导管理队伍。大学生网络舆情引导队伍能从大学生群体的角度出发,认清舆论实质,这种方式既避免了传统说教,又能以大学生易于接受和理解的形式进行舆论引导,能够收到实效。
[1]第39次中国互联网发展状况统计报告[R].http://www.sohu.com/a/125065514_481676.
[2]2016年中国互联网舆情分析报告[R].http://yuqing.people.com.cn/GB/401915/408999/index.html.
[3]陈玉.高校网络舆论事件的传播动力学特征——基于十年样本库的分析[J].中国青年研究,2015,(03):65.
[4]涂德祥.当代大学生网络道德建设探析[J].人民论坛,2011,(05):193-195.
[5]张婷.新媒体时代下的高校舆论引导研究[D].上海:华东理工大学,2014:28.
[6]胡庆方.全媒时代高校舆论引导能力建设刍议——以武汉大学为例[J].新闻前哨,2012,(09).
[7]常宁.媒介变迁,正在让“圈子”形态如何变化[EB/OL].http://www.qstheory.cn/freely/2014-08/19/c_1112138571.htm.
[8]人民网传媒频道.2015年中国大学生媒体使用习惯调查报告发布[EB/OL].http://media.people.com.cn/n/2015/0720/c397572-27329888.html.
[9]胡庆方.全媒时代高校舆论引导能力建设刍议——以武汉大学为例[J].新闻前哨,2012,(09).
G641
A
1008-4428(2017)12-119-02
魏鼎,女,法学硕士,无锡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助理研究员,研究方向:教育新闻宣传。